肝移植术中输血管理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移植患者多为终末期肝病、凝血功能障碍 等导致术中失血较多,是术中输血量大的重要原 因。最近研究发现,在慢性肝病中,除Ⅷ因子和 Von Willebrand 因子(vWF)增加外,所有促凝血 因子均降低。内源性抗凝血因子水平、抗凝血酶 和蛋白 C 含量下降,一氧化氮和前环素含量升高。 组 织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剂(tissue plamnipen activator, t-PA) 和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剂 抑 制 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的浓度出现再平衡[12]。 这 种 凝 血 平 衡 采 用 凝 血 酶 原 时 间(prothrombin time,PT)测量不准确,因此可能会错误地反映出 血的风险[13]。肝脏疾病中 vWF 水平的增加促进 了血小板聚集。ADAMTS-13(vWF 切割蛋白酶) 具有抑制 vWF 的功能,在肝脏疾病时含量减少, 也使得血小板活性增加,这也就解释了在肝病情况 下即使血小板低至 60×109/L,仍能保持凝血酶生 成的原因。因此,在这些患者中,凝血功能代偿性 产生脆弱的再平衡,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出血倾向, 而是储备能力下降,这种“平衡”易于受到各种因 素的破坏,而导致出血或血栓。
·494·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9 年 11 月第 7 卷第 6 期 Prac J Organ Transplant(Electronic Version),November 2019,Vol.7,No.6
t-PA,导致纤溶亢进[15]。通常纤溶亢进状态在再 灌注后 1 h 内能得到缓解,但如果是边缘移植物或 移植物功能恢复不良,则纤溶亢进状态可能持续。 此时需要使用抗纤溶药物以改善这种状态。
通过对比不输血肝移植病例与同期接受输血治 疗的肝移植病例,研究者发现两组在重症监护病 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滞留时间、再次手术率、 术后生存率等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提出大量输 血(大于 6 U RBC)可能对肝移植患者术后生存 存在不利影响[6]。目前认为术中输血可能导致的 不良影响包括 :① 因血制品中积累有非特异性可 溶性免疫介质,可能引起与输血相关的免疫反应 ; 大量输血导致循环负荷过重引起急性充血性左心 功能衰竭 ;②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③ 溶血反应 (急性或迟发性);④ 急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 热、过敏或两者皆有)、与输血有关的消化不良、 输血后紫癜、与输血有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和输血 传染感染(细菌、病毒和朊病毒)等[7]。移植术 中输血导致预后不良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 认为术中红细胞输注每增加 1 U,感染的风险增加
在移植的病肝切除阶段,过度出血与手术解剖 困难程度以及门脉高压的存在有很大关系,而在无 肝期,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清除都有所减少。因为 t-PA 清除减少而 PAI-1 水平保持相对不变,导致 纤溶活性增强。在再灌注过程中,由于“类肝素效 应”[14]、供体肝窦中血小板附着、广泛凝血因子 减少、PAI-1 减少和抗纤溶因子的作用,严重的凝 血异常是常见的。再灌注后,移植物血管内皮释放
早在 1990 — 1993 年间,美国匹兹堡 Starzl 教 授连续进行了 4 例无输血肝移植,手术过程顺利, 术后患者均获得长期生存[3]。此 4 例患者均属于 “耶和华见证会”信徒,其宗教信仰不允许输血治 疗。Starzl 教授通过总结上述病例特点,提出术前 提高血色素水平,术中减少出血、纠正凝血功能是 无输血肝移植顺利实施的关键。此后,又有许多“耶 和华见证会”信徒不输血肝移植成功的报关技术规范的建立与完善。
有研究者试图建立能够预测肝移植术中大量 输 血 的 风 险 模 型, 如 受 者 因 素、 供 肝 因 素 及 手 术相关变量等,McKlusky 风险指数是其中之一, 包括 :年龄> 40 岁 ;血红蛋白浓度< 100 g/L ;国际 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2.0; 血小板值< 70×109/L ;肌酐 :女性> 100 μmol/L, 男性> 120 μmol/L ;白蛋白< 24 g/L ;以及再次移 植[16]。然而,很难建立真正的输血需求预测模型。 通常认为肝病严重程度与输血风险的增加有关。一 组研究显示终末期肝病模型平均评分为(22±10) 的重症患者与低分者相比输血率没有显著差异,其 术中平均输血量为(0.5±1.3)U 红细胞[17]。尽管 如 此,25 分 或 以 上 的 综 合 评 分 表 明 病 情 严 重, 临床医生应警惕这些患者输血风险的增加。在许多 研究中,血红蛋白浓度被证明有预测输血风险的作 用[17-18],贫血患者具有输血的最大风险。血小板 减少也会增加输血风险。而在一项研究中,多因素 分析发现血小板与输血不具有相关性,但凝血酶原 时间被列为预测变量[19]。低基线纤维蛋白原浓度 可导致出血风险[20]。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数量也 可以预测输血风险的增加[21]。接受者年龄与输血 预测有关[19-21],50 岁以上的受者是风险最高的群 体。增加手术技术难度的因素,包括腹部手术史、 局部炎症黏连等会延长手术时间,可能增加出血风 险,是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手术持续时间 的另一个变量是移植团队的经验,它直接影响到手 术中失血量,特别是在病肝解剖阶段。其他增加手 术技术难度的因素如门脉血栓形成,也会增加出血 风险[22]。
肝 移 植 是 治 疗 终 末 期 肝 病 的 有 效 治 疗 手 段, 术中失血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肝移植开展早 期常常面临这样的局面[1]。多年来,随着外科技 术和麻醉管理的改进,上述情况逐渐消失,减少手 术输血量甚至无输血移植指日可待。Massicotte 等[2] 的研究显示其中心高达 79% 的肝移植患者在手术 期间不需要输血。
DOI :10.3969/j.issn.2095-5332.2019.06.023 通讯作者:郑虹,Email :zhenghongxy@
7% [8],输注血液中残留的供体白细胞、白细胞抗 原、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质成分均与不良预后有关[9]。 Child-Pugh 分级及凝血功能相似的患者,术中接受 更多输血量的患者出现需要再次手术的出血、吻合 口瘘的比率明显升高[10]。单因素分析发现不论是 输注红细胞、血浆还是血小板,都与术后预后不良 相关[11],特别是血浆和血小板是造成输血后急性 肺损伤的重要原因。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9 年 11 月第 7 卷第 6 期 Prac J Organ Transplant(Electronic Version),November 2019,Vol.7,No.6 ·493·
肝移植术中输血管理的研究进展
·综述·
滕大洪,杨怡萍,郑虹(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天津 3001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