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7年级地理下册8.3《印度》教案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印度》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印度的古文明;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继续培养和强化学生用图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印度人口压力;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教学难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策略
对印度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采取读图分析法。
对印度人口问题及如何抗御旱涝灾害采取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文明古国。
近年来人口增长过快等,经济压力增大,我们这节课重点讨论印度的经济发展问题,导入新课。
板书:一、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新课教学〕
课件演示:图“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让学生快速抢答:刚才在图中你看到哪两种粮食作物?读书明确印度水稻和小麦均居世界前列,知道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
提问思考:印度自然条件是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提示从地形、气温和降水考虑)。
学生讨论归纳:印度地处低纬地区,热量条件好,降水量丰富,地形起伏平缓,耕地面积广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引导学生读阅读材料“绿色革命”,思考: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并找出“绿色革命”重要措施。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通过“绿色革命”,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且有一定的余粮出口。
课件演示: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以及“印度的地形”,思考:水稻和小麦的分布与印度的年降水量和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
学生观察,对照分布图,分组讨论,归纳: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河沿海平原上;小麦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河德干高原西北部。
教师点评,得出结论:印度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而且不同的生产特点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学生朗读阅读材料“饮食习惯”,课件演示:传统的印度薄面饼恰巴提和传统的调味品图片,加深感受,转承印度的工业。
板书:二、发展中的工业
进入发展中的工业,课件演示:表格“印度工业发展”,指导学生读书,思考完成填表:
取得较大的成绩,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
课件演示:“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读相关资料,找出主要工业城市,分析工业中心和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完成填表:
学生阅读:材料“印度的高新技术发展”,自由谈谈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作引导。
〔课堂小结〕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根据2003年统计它的人均GDP只有470美元。
但印度注重高等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技术,印度政府已经选取信息产业以及软件也作为经济腾飞的龙头,在高科技领域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这些都给我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了解别人的成功和失败,吸取经验,避免走弯路。
”
〔课外拓展〕
通过图书和网络收集印度的文化风情、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作品、宗教、民俗等资料,制作电子小报,相互交流,积极参加学校和市区组织的信息技术竞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