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岭三章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三章,结合学法和课下注释,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二)品读三章,关注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崇高的革命情怀。
(重难点)
(三)总结三章,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当时的他们直面残酷黑暗,面对困难,从未低头,面对敌人,从未退缩,面对死亡,从未畏惧。
正是因为他们的勇敢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才有了现在强大的中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毅的《梅岭三章》,感悟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2.写作背景
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
一九三六年四月,他到梅山地区检查工作。
十月,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岭遇上险情,马上转回梅山。
回到梅山时遇上敌人搜山,他便暂时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纵火烧山,但天下大雨,山火被雨淋灭。
他们围山搜捕一直到天黑才伪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当时陈毅同志用刀在陡坡上开出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平地,躺在那里休息。
后来敌人从叛徒口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再次搜山,一直围搜“二十余日”才“解围”。
这三首带有绝笔性质的诗就是在“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
“得诗”,说明陈毅同志当时从容、镇定;诗“留衣底”,又说明陈毅同志当时是准备把它作为遗言留给党和人民的。
(三)听读感受诗歌情感基调
(乐观,豪迈)
(四)初读感知
朗读这三首诗,思考陈毅的意如何。
1.学生翻译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首:表达自己。
回首征程,战斗不止。
第二首:激励同志。
勉励战友,频传捷报。
第三首:展望未来。
畅想未来,美好愿景。
(五)品意象悟诗情
第一章
泉台→指地下,人死所在之处旌旗→本指旗帜,此处借代正义之师。
阎罗→比喻敌人。
表明诗人誓死斗争的决心。
从这几个意象中,你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或形象?
这是一个至死不渝、血战到底的革命者形象!
第二章
捷报→诗人坚信胜利的消息终将到来。
(从中,我读出了一个乐观、坚信革命终将胜利的战士形象!)
纸钱→冥币。
烧之告慰死者。
革命胜利是诗人毕生所愿。
(从中,我读出了一个献身革命、视死如归的革命家形象!)
第三章
血雨腥风→比喻斗争的残酷。
牺牲的惨重。
自由花→借喻。
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革命成功后人人自由的社会主义社会。
从中,我读出了一个叱咤风云、气魄非凡的共产党人形象!
(六)悟读思考
通过对意象的品读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毅?
明确:作为一位革命战士的不屈斗志
作为一位革命志士的坚定信念
作为一位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
作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胸襟
(七)诵读诗歌,致英雄
要求:分别从每章诗歌中选择合适的点,添加合适的肢体动作,带着动作诵读。
断头今日意如何?单手有力挥斩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右手握拳上举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双手手心向上,手臂舒展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八)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陈毅
坚定信念
(雄)
乐观精神
战斗不止
(难)
(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