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艺术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艺术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西樵镇第四小学艺术科组执笔:张伟忠
本课题于2009年7月开始立项成功,一直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研究。
在各位组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历时一年时间,按照预定的方案,已经完成全部研究任务并得到了预期的研究成果。
所以对本课题进行结题,总结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以往艺术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不适应《新课程标准》:课程的综合性与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现实生活,社会需求和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活化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我们现在所采用的艺术课教材,它们的教学内容及设计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目前,很多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能抓住这一特点,能把课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使课堂充满情趣。
笔者在新课标的感悟下,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中的新鲜血液、时代内涵,与时俱进。
因为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实践服务的,是为了不断提高学生交际、做事的能力。
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的需求。
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有创造力。
联系本校学生实际,结合前人研究情况,进一步探索艺术课教学生活化: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寻找生活中的素材,用生活理念构建艺术课教学,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学、学习、作业生活化,真正实现在生活中学,为生活所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真实的、丰富的、富于幻想和创造的。
新的课程观也是从生活世界的广度与深度,提出了生命载体课程资源和非生命载体课程资源,只有当这两种课程资源融会贯通,神物交融之时,新课程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在艺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世界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同时也创造了新课程。
只有植根与生活世界,并未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烈生命力的课堂。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世
界,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课改实验的亮点,呈现出鲜活的生命价值与活动。
实施新课程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学习新课程,构建新知识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转变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更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真实的,丰富的,是富有创造潜能和创造空间的。
学生的生活世界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源泉。
二、研究的内涵
新课程纲要提出了要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对课程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整合就是要创造一个理想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情境——即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就是激活学生这一认知主体,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资源的整合中来。
(一)、理论依据
以多元文化理论、人文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等理论为基础来加以课题研究。
中国教育家陶行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把教育同整个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二)研究的内容
1、在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化的艺术内容,构建艺术教学与学生经验紧密结合的共同体。
在课堂教学中,“生活经验”是孩子创作的源泉。
只有牢牢把握孩子的生活经验,艺术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让孩子在艺术活动中充分体味生活的美,享受自由创造的美。
教学内容是教学之本,孩子学习年龄越小,我们越要注重教育的生活化。
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
2、艺术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研究
教师应在《新课标》指引下,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各种真实环境中都能灵活运用的技能,让生活走进课堂。
3、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学语言的生活化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
专业艺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艺术教育。
教师运用朴实的通俗易懂语言来代替艺术专业的术语,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学习。
语言本身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是可以帮助解决情感表达的问题(雅科布松《情感心理学》)。
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能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的对象与目标
(一)、研究对象
在学校一到六年级中选取六个实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初步的课题研究框架,待取得成果后,再延伸到其它班级、年级。
(二)、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落实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提高本课程的实效性。
它主要是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和课堂教学的基本现状提炼出来的。
研究的重点是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难点是开放性教学的评价机制。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在于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地准确地把握和落实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并且较好地体现在教学、教研的实际工作中。
四、主要研究方法与途径
1、文献资料法
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
组织进行小学艺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教学评比活动,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的水平。
3、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4、效果对比法:用生活情境引领学生带进新课程;用生活兴趣活跃学生踊跃参与新课程;用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创造新课程;用生活知识激活学生丰富新课程;用生活世界促进学生创造新课程。
五、研究取得的成绩
通过这几个月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老师方面
1、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得到了提升
通过两年的教学和实践研究,我们的教学不断地修改和思考,教学生活化的观念有了很大提升,一些个人教学设计就有意识到重视并研究起来,公开课中的研究也重视起来,大家心中的教学思路得到了融合。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每个课题组成员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教研氛围。
2、教师的理论知识、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伴随着课题的深入,结合多次的课后反思和教学研究,我们通过组内学习、理论学习、研究学习、备课、听课、开课、写论文案例,写教学设计,已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
从教师方面来说,我们已经逐渐从“教本教材”向“生活教材”转变。
在这段时间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教育随笔、案例和教育叙事。
(二)、学生方面
1、在艺术课生活化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1)、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美化生活环境,提高了学生的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欣赏能力。
(3)、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力。
2、在艺术生活化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艺术生活化教学中如何引起、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是教学的关键,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所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具有研究的现实意义,并具现代特色。
3、在艺术生活化教学中培养了人文精神,达到既教书又育人。
艺术教学具有人文性质,那么它就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任务。
不管有多少种对人文精神的不同理解,但在我们的艺术教育中有一个任务是可以肯定的,既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
4、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从小养成
“热爱生活”的思想,规范了学生上课时的纪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学会在学习与生活中与人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
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素质,为他们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也有多名学生在多项活动中获奖。
六、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反思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中,我们的“艺术教育生活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然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问题,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探索与解决:
1、主课与艺术课、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使课题的正常开展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2、课题研究中要将大量的生活资料、材料引进课堂,故教师的搜集工作繁重。
艺术课老师繁杂的事务,使教师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教育教学的研究之中。
3、教师的不足和活动赛事的频繁,使教师对教材研究不够细化或不能落到实处。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自主性、实践性较强,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偏高,有些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自主独立地进行学习,因此不能达到全面参与,高度参与。
5、教学方法的个体差异性,需要每个老师在教材“生活化”研究中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