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 杨氏之子 课课练(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 杨氏之子课课练(含答案)
第一课时
一、给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 )聪惠。
孔君平诣(zhǐ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wéi wèi )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梁()惠()诣()乃()禽()
粱()慧()指()奶()离()
三、解释词语的意思。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氏:
(2)甚:
(3)惠:
(4)诣:
(5)乃:
(6)设:
(7)曰:
(8)未:
(9)闻:
【答案】
一、shì shèn yì wèi yìng qín
二、梁国高粱;实惠智慧;造诣手指;乃是奶奶;家禽离开
三、(1)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2)甚:很,非常。
(3)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4)诣:拜访,拜见。
(5)乃:就;于是。
(6)设:摆放,摆设。
(7)曰:说。
(8)未:没有。
(9)闻:听说。
第二课时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把下列音节补充完整。
l____ n____ ____ì ____èn q____
梁乃氏甚禽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示:________曰: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闻:________
三、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宴在宫内,因欲以为子。
宴乃画地令方,自处
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1.注释:
(1)若:好像。
奇爱:十分喜爱。
(2)以:把。
乃:于是。
(3)欲:想,希望。
知:明白。
2.思考: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解释文中的字,再理解词句的意思。
①何氏之庐也。
庐:________________
②人问其故。
故:_________________
③即遣还外。
遣还: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liánɡ nǎi shì shèn qín
二、1.诣:拜见乃:于是,就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2.示:给……看曰:说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
3.未:没有闻:听见我从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三、(1)何晏七岁,象神童一样聪明智慧,魏武帝认为他很出色而很喜爱他。
把何晏安置在皇宫里,想以此把他当儿子。
何晏于是在地上画出一方形,自己坐在里面。
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回答:“这是(我)姓何的房子。
”魏武帝知道了(这件事),就把他遣送出宫外了。
(2)①庐:房子。
这是(我)姓何的房子。
②故:原因。
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③遣还:送回,遣送。
立刻把他遣送出去。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
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
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
“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
1959年秋,我上小学。
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
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
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
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
”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
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
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
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⑦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
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
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
伴客愁。
”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
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1.第④段画线句子,爸爸为什么高兴地流泪?
2.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
3.通读全文,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他的形象。
4.谈谈你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
5.文中的“爸爸”喜欢念中国诗,还让作者从小培养了念诗的兴趣。
那么,你喜欢中国诗吗?请写一句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单说明原因。
1.因为还未上学的我居然懂得了陆游诗的意思。
2.(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叫我记住了陆游的诗(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3.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4.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5.略
3.
高贵的捐赠
方冠晴
①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
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地逃了出来。
②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
在捐赠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待在人群的外围。
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噘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③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小女孩的不高兴。
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
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
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
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
④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母亲回答说:“我想是的。
咱们能不能不捐这破旧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⑤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
⑥停了几秒,小女孩又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
“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
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⑦我们一道走过去,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
...安慰的话。
....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
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
小女孩慢慢走上前去,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带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
”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⑧我终于明白了厖
⑨
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妈妈,不,是翔子的妈妈,我不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
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
10她的母亲抱住她,疯狂地问她。
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眼泪,满脸都是幸福而又骄傲的神情。
她幸福,是因为;她骄傲,是因为;
11我的眼睛也湿润了,为这小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
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
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
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选自《中学生博览)2009年第8期,有删改)1.赏析第⑦自然段加点的词,谈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2.根据文章内容,请将原文中横线上空缺的两句话补充完整。
她幸福,是因为
她骄傲,是因为
3.文中画线的一处细节描写,极其生动形象,反映了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请赏析此句。
4.文章结尾三次用到了“高贵”一词,请结合语境,分别指出其中含义。
(1)高贵的捐赠:
(2)高贵的母亲:
(3)高贵的花:
5.小女孩高贵的捐赠在我们内心激起的是一圈圈爱的涟漪,爱是一首激动人心的打情诗,让人心潮澎湃。
请你说说什么是爱,怎样去爱。
1.“一点点钱”“一两句”写出了“我”对翔子的捐赠之少,关心之浅,以此反衬出了小女孩的捐赠的高贵。
2.她的女儿将她当成了世界上最为宝贝的东西她的教育有了成果,女儿学会了捐赠
3.这句话运用了动作与神态描写,将小女孩即将捐献妈妈的矛盾心理和天真可爱、纯洁善良的形象写得淋漓尽致。
“苍白”“咬”等词运用准确传神。
4.(1)小女孩将她最宝贝的母亲捐赠给了翔子,这一行为十分高贵。
(2)母亲对女儿的教育非常优秀,她自身的品质也十分高贵。
(3)母亲对女儿从小进行良好的教育,使女儿拥有纯洁善良的品格。
5.略
4.
逃跑的火焰
周涛
①进入冬季以后,则克台就成了最单调的世界,大地上失去了连绵的、起伏无尽的绿草鲜花,从脚下一直望到天尽头,再没有一点变化,只剩下茫茫雪野。
这个位于伊犁河谷深处的大草原,它的冬天是那样单调,那样沉静。
②那天早晨我备好了马,去场部送一些文件。
我给青马最后紧了肚带,跨上马,把皮帽子放下来,拉过军大衣下摆盖住膝部,就放马朝雪原走去。
在这睛朗的天气里纵马雪原,有一种特殊的滋味。
人在马背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
③我策马驰上一处高地,马在雪地上喘息着似乎不太乐意。
过了一会儿,它自己渐渐减慢了速度。
这时,忽然从远处传来杂乱的犬吠声,我在马鞍上转过身,惊奇地看到了一幕原野冬猎的景象。
④在白皑皑的深雪里,一群狂怒的牧犬正在追逐三只亡命的狐狸,牧犬的后面,是一伙骑马的猎人。
雪太深了,狐狸跃动得非常艰难,它们每次跃起,身后都扬起一阵雪雾,然后落下去,身体又陷进雪里,有时只露出尖尖的红脑袋……它们身后的牧犬虽然也一样在深雪里,但那些狗高大凶猛得多,在雪里冲撞过来,杀气腾腾势如疾风。
⑤三只狐狸拼命地夺路而逃,还不时地回头顾看。
它们在这片茫茫的雪原上显得太弱小、太危险了,雪原那么空旷,狐狸却醒目得如同一簇簇跳跃的火焰,火红耀目,无遮无碍。
十几条猛犬看来是可以追上的,所以骑马围猎的人并不开枪射击。
⑥一只最红的狐狸掉头向我这边跑来,我心下一喜,纵马朝它奔去。
要是我抡它一马鞭,肯定得打昏过去。
正在这样想着,我的马忽然站住不动了,它耸起两耳,看着前方,我正感到莫名其妙,那只狐狸从坡下突然跳上来,恰恰落在我的马前。
可以看出,那狐狸刹那间惊呆了,它可能万万没有想到这里埋伏着一支人马。
惊恐之下,它也许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竟伏在马前惊惶地望着我。
⑦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它这样绝望,这个生灵,这团火焰。
“让我活下去吧——”我感到它这样对我恳告。
⑧我的心颤了一下,不由自主地拨转了马头,让开一条路。
⑨它很有礼貌地看我让开,然后才低下头,迅速从我的旁边奔跑过去。
10我伫马立在高地上,目送这只红狐狸继续奔逃。
这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令我震撼的画面:在一片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上,它跃动着,窜跳着,一起一伏,特别清晰。
它那条漂亮的大尾巴飘动招摇,宛似一股被风曳动的火红烈焰,燃烧、跃动在洁白的雪上,向远方飘去!
1.在这个原野冬猎的故事中,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请写出感情变化的过程。
(每空两个字)
“我”的感情变化:惊奇→()→()→()
2.第①自然段属于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对茫茫雪原上红狐奔逃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精彩,请从④⑤⑥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加以赏析。
4.选文讲述的故事是作者周涛1970年的一次亲身经历,他还曾就此事写过一首短诗(冬天里遇到的童话》,比较阅读下面诗句和选文,你认为(冬天里遇到的童话》和《逃跑的火焰)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有一年冬天/我遇到一个童话/它并且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但我觉得它很美丽……/阳光在雪面镀上炫目的幻想
这时,雪原上跑过来一只狐狸……/让这火红的生命在雪原跳动吧
没有它,旷野该多么孤寂……
5.选文第⑦段写道:“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请根据上下文,发挥你的想象,补写一段话描述当时的情景。
(40字左右)
1.暗喜同情震撼
2.环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表现了雪野的茫茫空廓、无边无际,暗示狐狸无处可逃的命运;渲染气氛的单调、沉静,与下文猎狐的紧张激烈形成鲜明对比。
3.略
4.《冬天里遇到的童话》:表现的主题是火红的狐狸在雪原上跃动,美丽炫目,给孤寂的旷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逃跑的火焰》:表达了作者对弱小生命的爱怜和关爱,对狐狸抗争厄运所表现出的努力与凄美的惊叹。
5.示例:我看见狐狸嘴边喘出的白气,胡子上凝着的冰霜,它那双褐色的圆圆的眼睛盯着我看,眼神里充满了哀告、祈求。
(能对狐狸有一定的描写,表现出狐狸的惊惶、绝望,与下文衔接自然、语言通顺即可)
5.
1.(B)儿子送衣服给保安(C)儿子贴纸箱在门口(小区居民送衣服给保安)
2.天气骤冷,居民纷纷换上冬衣,不乐意呆在户外。
引出下文,为下文送衣服作铺垫。
3.保安叔叔,这是我爸爸的保暖衣,天冷了,多穿些衣服吧!你们辛苦了!
4.不矛盾,“天冷”是指天气,“我不冷”,是因为“我”的行为带动了居民送温暖的活动:保安、小区居民的行动又温暖了“我”。
5.示例:我们的教师上课时发现走道上的一张纸,他弯腰拾起来丢到了垃圾能里。
这反映了老师言传身教的品德。
(有事例分析品行,表述具体)
6.
睡在噪音里的母亲
牧徐徐
母亲是一个特别爱静的人,尤其是在睡觉时,不能受到一点声响的打搅,否则就易失眠。
以前,母亲一直住在乡下老家,村子里的白天夜晚都特别安静。
因此,她习惯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入睡。
我在很小时便知道母亲喜欢清静,所以,不敢在她睡觉时发出喧哗声,更不敢轻易去打搅她。
母亲睡觉时爱静的这一特性保持了很多年,直到来到我这里。
我的新房正好位于城市两条主干道的交叉口,一天到晚都是车流不断,喧嚣不已,晚上的光污染也很重,窗外的灯光亮得如同白昼。
我知道这样吵闹的环境,母亲自然受不了,于是便事先给她的卧室窗户安了加厚的双层隔音玻璃,还挂上了一层厚厚的隔光窗帘。
我想,这样便能有效地阻隔掉外面的噪音和灯光,能让母亲睡得安稳些。
但母亲晚上睡觉时却不愿意关窗户和拉窗帘,理由是“窗户关起来,一点风都进不来,太闷了”。
夏天来临时,晚上卧室里热得很,可母亲却不愿意开空调,说空调吹出来的冷气让她不舒服。
其实,她是觉得开空调费电,勤俭、朴素是她一贯的秉性。
“不开会热坏您身体的!”我坚持让她开。
“哪有这么娇贵,我在老家过了几十个三伏天,也从没用过空调呀!”母亲反驳。
“可城里比老家热呀,左右邻居都开,他们的空调外机将热量全都排到我们家了。
”我摆开事实,想让母亲清楚这个道理。
可母亲到底还是坚持不开空调,再热的夜晚,她也只是拿着那把从老家带来的蒲扇,给自己扇些风来,她说:“扇累了,困乏了,自然就能睡看,睡着也就不知道热了。
”
一天晚上,我走到母亲的卧室边,一打开们便是一股热浪,让刚从空调房里出来的我十分不舒服,但我发现母亲居然睡着了,睡在很大的噪音和一股股热浪之中。
从窗外射进来的灯光,毫不留情地打在她瘦弱、单薄而又苍老的身上。
我有一种流泪的冲动,母亲一个睡觉爱静的人,居然改变了一辈子的特性,变得不在乎喧嚣,不在乎嘈杂,不在乎不黑下来的夜晚,更不在乎扑面而来的闷热,就这么慢慢地睡熟了……母亲,她是真累、真乏了。
我想,母亲肯定向往乡下老家的宁静,渴望回到那个没有喧嚣车流,没有刺眼灯光的乡下,过安安静静的晚年生活。
但她却从未开口提起想回去的话题。
母亲是明事理的人,她深知,自己来这里是有任务要完成的。
她的到来和不离开,将能极大地帮衬儿子一把,让辛劳一天回到家的儿子,不必自己动手做饭,一回来就能吃上一顿现成的热腾腾的晚饭。
她更知道,正因为她的存在,儿子早上才能多睡会儿,不必自己早早起来做早饭,更不必去外面吃又贵又不太健康的早点。
我想,天下有无数这样的母亲,为了子女,人到老年却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漂泊在陌生的城市里,带着大半辈子的乡土气息来忍耐城市里的新生活,她们善良而勤俭,并极具坚韧性,如同我的母亲,再热的天,再吵的环境,她也能忍受住,强迫自己合上眼睛,睡在一片喧嚣吵闹之中。
睡在噪音里的母亲,她知道不能为了自己撒手不管,回到熟悉、舒坦的乡下去,她是在为孩子做最后无悔的牺牲。
(选自2016年2月《思维与智慧》)
1.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你是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睡在噪音里的母亲”的?
3.文中前两个自然段写了母亲喜欢安静,可题目是“睡在噪音里的母亲”,这与题目矛盾吗?为什么?
4.你认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分析。
5.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母亲为了能照顾儿子,改去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习惯,而且无怨无悔。
身为孩子,你能谈一谈最好的孝顺是怎样的吗?
1.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使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更紧凑。
2.一向喜欢静的母亲为了“我”,艰难地适应了喧嚣的城市生活,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爱。
3.不矛盾。
写母亲喜欢安静的特点,为下文“我”安双层玻璃和厚窗帘的情节作铺垫,也与后文母亲在喧嚣中入睡形成对比,突出母爱的主题。
4.母亲是个勤俭、朴素、善良、坚韧而又疼爱孩子的人。
母亲每天早起为“我”做饭,可见很勤劳;不舍得开空调,可见其节俭、朴素;为子女适应喧嚣的城市生活,可见其坚韧、善良、疼爱孩子。
5.示例:我能想到最好的孝顺可能不是言听计从,而是让父母一直觉得自己很重要。
(本题可见仁见智,合理即可)
7.
我和父亲的“战争”
我5岁,他29岁。
有天我哭哭啼啼地跑回家,边抹眼泪边对他说:“我要改名字,我的名字不好听,而且班上有个小朋友的名字跟我一模一样。
我讨厌!”
“名字是你爷爷取的,怎么能说改就改?不行!”他的态度坚决,脸色铁青。
我是这个大家族唯一的女孩,爷爷很宠我,名字当然也是爷爷包办的。
我开始哭闹,可是他无动于衷,根本就不理我。
我不得不拿出我的杀手锏——不吃饭。
我心里盘算:坚持绝食,直到他答应为止。
果然,第三天,他宣布,为我改成单名“廖夏”。
我高兴极了。
我已经饿了两天,如果他再不做出反应,我真不知道该怎么下台。
我16岁,他40岁。
某天吃晚饭时,我小心翼翼
....地对他说:“我不要去上高中,我要上职中。
”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我的三魂六魄都吓掉了一半。
我不敢抬头,只顾低着头往嘴里塞饭。
我知道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谁唆使你去上职中的?你眼里还有父母吗?这件事到此为止。
如果你敢再提,我就揍你。
还有你。
”他指着我那上小学六年级的老弟,接着说道:“别学你姐,脑子糊了,进水了,好不容易考个好的高中,居然不想去上。
”
“有我什么事,又不是我。
”老弟嘴里嘟囔着。
我朝他做了个鬼脸。
这一次,我的抗争以失败而告终。
我19岁,他43岁。
黑色的七月终于过去了。
走出考场,我长吁一口气。
接下来是填志愿。
因为这件事,我和他又昏天黑地地吵了好几天,互不相让。
我想去外省上大学,脱离他的控制。
他则希望我在省内上学,理由是女孩子离家近点好。
在那几天,我们见面就斗嘴。
后来弄得老妈都烦死了:“你们再这样,就给我到大街上去吵。
”我们只得马上闭嘴。
到了填志愿的那天,他跟着我去了学校。
一到学校,他就不见人影,后来我发现,他和我的班主任在一个角落里嘀嘀咕咕。
再后来班主任找我谈话,说我报省内那所知名大学的中文系是最保险的。
我晕倒!班主任居然被他收买了。
这一次我又以失败告终。
不过后来事实证明他是时的。
我23岁,他47岁。
我刚刚遭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但我最终失去了我的爱情。
那段日子,我不吃不喝,不和任何人交流。
人瘦了一大圈。
家里再也听不到我和他抬杠的争吵声。
有天深夜,我感觉有人进了房间,他坐在床边,帮我把被子盖好。
“孩子,我知道你心里难过,看见你这样不吃不喝,我更难过。
从小到大,我都希望把你培养成一个自尊、自爱,自强、自主的女孩子。
”他顿了顿,接着说,“你知道我和你母亲是多么心疼你、担心你吗?忘掉以前的一切,重新开始,一定会有更好的,更适合你的人在等着你。
”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用这种语气和我说话,那声音明显苍老了很多,没了平时的霸道和强势。
说完,他默默地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我感觉到他在抽泣。
那夜,我哭得好伤心。
第二天,我开始出现在饭桌上,依然和从前一样挑三栋四,但这回他没有指责我。
我悄悄地瞥了他一眼,看见他脸上闪过一丝笑容。
现在,虽然我离家在外工作,但我们的“战争”却依然持续着。
只不过,现在我们不是面对面,而是靠一根电话线维系着“战争”。
我依然喜欢和他抬杠;喜欢挑他写的工作报告中的毛病;喜欢在做错事情后先死不认账,然后道歉;喜欢和他煲电话粥
....,一煲几个小时;喜欢在某个深夜发条信息给他,上面只有五个字:“老爸,我爱你。
”
我心里清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他就像一盏航灯永远守候着我这艘航船。
我一天一天地长大,老爸一天一天地变老。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老爸最最贴心的小棉袄。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和父亲之间的几次“战争”及其结果。
2.文中不同的故事所要讲述的父亲的爱是不同的,请你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