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清宫太监的职责、等级和薪俸——最高四品,年薪96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解清宫太监的职责、等级和薪俸——最高四品,年薪96两
1.内廷宫殿的太监值守
1)乾清宫
自永乐十九年(1421)至康熙帝殡天的1722年,三百余年的时间里明清16帝以此为寝宫。
该殿“正大光明”匾后曾藏有秘密立储的鐍匣,使乾清宫成为紫禁城内最神秘的宫殿。
乾清宫设大首领1名(七品执守侍):薪俸是每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制钱一贯;
副首领1名(八品侍监):每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制钱七百枚。
他们统领着25名太监,主要职责是供奉列祖实录圣训和收贮赏用器物等。
注:依清制,1斛等于1/2石,即60斤。
这里的1斤等于596.8克。
2)坤宁宫兼坤宁门
坤宁宫是明清皇后的正宫,然满清入主中原后将其改造为萨满祭司的场所。
设大首领1名(七品执守侍)、副首领1名(八品侍监)和太监12名,专司神前香烛和扫洒坐更等事。
3)交泰殿
设首领两名(八品侍监)和太监6名。
该殿功用主要有三:庆贺皇后生辰;贮存计时和报时仪器;珍藏天子宝玺(共二十五方)。
4)养心殿
自雍正始为清帝寝宫,在此司职随侍的太监共计61名:
五品监副侍的副总管:每月银七两米七斛,公费制钱一贯二百;
六品监副侍的副总管:每月银五两米五斛,公费制钱一贯一百;
大首领两名(七品执守侍):每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制钱一贯。
副首领3名(八品侍监),每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制钱七百枚;
另有太监54名.
5)东西六宫
东西六宫标配是统一的,均是首领两名(八品侍监)和太监12名。
专司扫洒应承等事。
6)皇太后宫(慈宁宫)
副总管两名(六品执事侍):每月银五两米五斛,公费制钱一贯一百。
另有首领4名(八品侍监)和太监46名。
除此之外皇太后宫专设有茶房、膳房和药房,共计54名专司太监。
以慈宁宫、寿康宫为代表的紫禁城西路后宫,是太后太妃们集中居住的区域,2015.10已整体对外开放。
2.专司皇帝衣食住行乐的太监
1)御膳房
紫禁城内膳房众多,其中专为皇帝服务的膳房位居养心殿正南,无数珍馐异馔出于此。
御膳房所属司膳太监的数额相当可观,共计:
总管1名(七品执守侍):薪俸是每月银五两、米五斛,公费制钱一贯;
首领5名(八品侍监):每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制钱七百枚。
另有太监110名(其中专职抬水者十名)。
2)御药房
御药房在宫内的侍值地点是乾清宫东南侧的庑房。
共设首领两名(八品侍监)和太监20名。
职责主要是带领御医到各宫请脉和煎制药饵。
紫禁城内管理皇室吃食的机构还有一个南果房,专职收贮干鲜果品。
设有首领1名(八品侍监)和太监8名。
3)侍奉皇帝衣物的四执事
四执事专门伺候皇帝的冠袍带履,并在随侍御前时执伞执炉。
该机构设大首领1名(七品执守侍,每月银四两米四斛,公费制钱一贯)、副首领1名(八品侍监)和太监35名。
4)鸟枪处和古董房等
紫禁城内为皇帝管理娱乐设施的机构也挺多的,主要有:鸟枪处、弓箭匠处和按摩处等。
鸟枪处有首领太监1名(八品侍监)和下属太监4名。
所谓鸟枪应为前装滑膛的火绳枪(靠燃烧的火绳点燃火药,故名)。
而弓箭匠处和按摩处无首领太监,属鸟枪处首领管辖,两处合计有值守太监11名。
收藏古玩器皿的古董房也是为满足皇室享乐而设,计有首领1名(八品侍监)和太监12名。
3.值守各处门禁的太监
1)乾清门
连接内廷和外朝的重要通道,设首领两名(八品侍监)和太监12名。
除负责晨昏启闭和呈报值宿侍卫名单外,御门听政时宝座围屏的安设亦属其职。
2)乾清宫院落的日精门、月华门
分别有首领两名(八品侍监)和太监8名。
负责晨昏启闭,洁净地面和坐更等事。
3)坤宁宫后院的基化门、端则门
各设首领1名(八品侍监)和太监8名。
4)内左门
乾清门之东者,不常启。
设首领两名(八品侍监)和太监12名。
5)内右门
乾清门之西者。
凡内廷出入俱由此门,包括南书房翰林,奉诏赴养心殿奏对的文武臣僚。
6)近光左门和近光右门(太监各5名)
应属东西六宫的门户,无首领太监,各由毗邻的景仁宫首领和永寿宫首领管辖。
4.敬事房
《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对敬事房职责的描述是承行总管内务府各衙门来文,甄别调补宫内太监,查视各门启闭和巡看火烛等,并没有对皇帝房事方面管理的记载。
敬事房大总管应是清代紫禁城内官衔最高的太监——四品宫殿监督领侍,每月薪俸是银八两米八斛,公费制钱一贯三百。
《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记载的紫禁城所需太监保守统计近1500人,如此庞大的数量在敬事房的总领下有条不紊的服务于内廷各处,职责分明,薪资明确。
这也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时的皇权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