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诗歌阅读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
(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
(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1)泰山
(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
(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解析】【分析】(1)岱宗:指的是泰山,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据此可作答。

(2)诗句“齐鲁青未了”一句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用“决眦”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

据此,泰山的特点可概括为:山势雄伟高大,景色秀美壮丽。

意对即可。

(3)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在突出了泰山的高峻的同时,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泰山
⑵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
⑶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根据文下注释明确。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泰山特点。

⑶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感情。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青山霁③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

②微径:指小路。

③霁:雨停天晴。

(1)发挥想象,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优美意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2)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发挥想象具体描绘诗境。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意思是: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描绘诗境时要抓住雨后景物的特点,明确写了雨后的山、烟雾笼罩的山。

(2)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和诗人的行踪可以看出“望者”内心的愉悦,“雨后初霁”可谓“惊喜”。

故答案为:⑴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⑵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咏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①诗歌一、二两句刻画了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绘。

②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①寒夜过后,初霜轻轻地附着在屋瓦上,芭蕉叶断,枯败的荷叶倾倒在水面的一幅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

②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霜降之时,芭蕉新折荷叶残败反衬菊花的清绝耐寒,表达了作者对凌寒不屈的品质的赞美。

【解析】【分析】①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此题一定要把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描绘出来。

②运用反衬手法,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

只有篱
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

用霜降之时的芭蕉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

由此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也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人在逆境当中就应该像菊花一样,不畏严寒、不怕艰苦,耐得住苦难和风霜。

故答案为:①寒夜过后,初霜轻轻地附着在屋瓦上,芭蕉叶断,枯败的荷叶倾倒在水面的一幅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

②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霜降之时,芭蕉新折荷叶残败反衬菊花的清绝耐寒,表达了作者对凌寒不屈的品质的赞美。

【点评】①描绘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答此类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诗词,关键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

②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其对抒发思想感情的意义。

通读全诗,明确反衬手法的具体运用,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体会感情。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发挥想象,请以黄莺为第一人称,写一写黄莺想对诗人说的话。

(2)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你来这儿的第一天,我们就相识了,到了今天,也算是老朋友了,知道你要离开这儿了,不舍确实不舍,就让我在这儿为你歌一曲,劝君好去莫回头。

(2)整首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笔下的柳条、藤蔓、黄莺皆是有情之物,这些有情之物对即将搬家的诗人表达了眷恋之情,草木本非有情,湖上亭景物的不舍之情,正是诗人对即将别离湖上亭的不舍之情。

【解析】【分析】(1)“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的意思“黄莺俨然已成了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

”写出黄鹂对诗人的依依不舍的情感即可。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诗人搬家时。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出如童话般的意境。

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故答案为:⑴你来这儿的第一天,我们就相识了,到了今天,也算是老朋友了,知道你要离开这儿了,不舍确实不舍,就让我在这儿为你歌一曲,劝君好去莫回头。

⑵整首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笔下的柳条、藤蔓、黄莺皆是有情之物,这些有情之物对即将搬家的诗人表达了眷恋之情,草木本非有情,湖上亭景物的不舍之情,正是诗人对即将别离湖上亭的不舍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表达清楚即可。

⑵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的能力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

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
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社日
谢逸①
雨柳垂垂叶,风溪细细纹②。

清欢唯煮茗,美味只羹芹③。

饮不遭田父④,归无遗细君⑤。

东皋⑥农事作,举趾⑦待耕耘。

【注释】①谢逸: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人,送“江西诗派”诗人。

隐居乡里,布衣终身。

②风溪细细纹:微风吹拂,水生细纹。

③羹芹:煮芹为羹。

④田父:依杜甫诗意,田父指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

⑤细君:用东方朔典故,指妻子。

⑥东皋:水畔高地。

⑦举趾:举脚,下田。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描写了春社时节淳美的田园风光。

B.首联描摹了一幅春雨丝丝,垂柳依依,微风细细,水波粼粼的早春图画。

C.颔联主要写了诗人在煮茶喝羹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之情。

D.颈联是说喝酒没有知音,赠妻没有物品,言中流露出哀伤之情。

(2)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格调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机和乐趣。

B.诗人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

C.全诗紧扣“待”字,表现诗人慵懒散漫的生活态度。

D.此诗用词精炼,用典贴切,用情真挚。

【答案】(1)D
(2)C
【解析】【分析】(1)D项流露出的不是哀伤之情,而是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

(2)紧扣“待”字,不是表现诗人慵懒散漫的生活态度,而是恬淡娴静的生活态度。

故答案为:⑴D;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再做分析选择。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

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运用叠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分析】(1)“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承接首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

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

“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结合“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得出:漂泊异乡;结合“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得出:景色凄凉;结合“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得出:孤独寂寞;结合“独夜忆秦关”得出:夜忆秦关。

然后综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运用叠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或词组成的词句。

从以下角度赏析: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传情达意的形象性。

⑵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和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者。

B.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C.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酒眷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四句诗的用字造语气势磅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2)下列诗句中,和本诗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一项是()
A.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D.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答案】(1)D
(2)C
【解析】【分析】(1)D错误,此诗的用字造语并非气势磅礴。

(2)C错误,此句出自《木兰诗》,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故答案为:⑴D;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判断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情感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策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2)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1)颔联从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写山西村,颈联从祭祀活动和风土人情来写山西村。

(2)“无时”的意是没有固定时间,即随时,表达出了作者对山西村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愜意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这是从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写山西村。

颈联“策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这是从祭祀活动和风土人情来写山西村。

⑵特别提出要结合“无时”一词来分析。

这也是在考查诗句中关键词语的艺术表现力。

“拄杖无时夜叩门”: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于是别有一番情趣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跃然纸上。

更表达出了作者对山西村的
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过愜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颔联从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写山西村,颈联从祭祀活动和风土人情来写山西村。

⑵“无时”的意是没有固定时间,即随时,表达出了作者对山西村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愜意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古诗句中重点词的及句子包含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要在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9.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B.“齐鲁青未了”是作者近望泰山,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和历史悠久。

C.“决眦”写出诗人想把一切看个明白,睁大眼睛张望,眼眶好似决裂。

D.尾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答案】(1)B
(2)高大巍峨(或遮天蔽日)
【解析】【分析】(1)B项“作者近望泰山”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齐鲁青未了”不是近望泰山,而是远望泰山。

(2)“阴阳割昏晓”:南山北山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这是写泰山两面的光明与阴暗的反差大。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故答案为:⑴ B
⑵高大巍峨(或遮天蔽日)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首先明确句意,然后抓住“ 割昏晓”明确高大巍峨的特点。

10.诗歌赏析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

(1)诗中展现的是一幅①________(填季节)风景图,从②________这一景物可以看出。

(2)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字填入诗歌结尾“□”处,并简述理由。

A眠 B憩 C玩
我选(________),理由:________
【答案】(1)初夏(夏季);杨花(或荷叶)
(2)选A;“眠”字押韵,能显示出小凫雏偎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是写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由漫天飞舞的杨花以及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可知,此诗表现的季节是初夏。

(2)这是一首绝句,要求押韵,故排除B;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结合“笋根雉子无人见”可知,表现的是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所以此句应是写小凫雏偎依在母凫身边的亲密和安然,而“眠”字更符合此意境。

故选A。

故答案为:⑴初夏(夏季);杨花(或荷叶)
⑵选A;“眠”字押韵,能显示出小凫雏偎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

难度不大,考生只要读懂诗歌,稍加分析就能得出答案。

⑵标题考查诗歌押韵特点的理解。

考查的是诗歌的基本知识,考生要注意平时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并且要灵活运用,阐述理由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题春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描绘柴门滑落、乌鸦归林等画面,静谧而富有生气,表现诗人内心的兴奋。

B.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照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如,昏鸦/数点/傍林飞。

C.本文写景的三句诗,句句紧扣“晚”字,既是春之晚,又是天之暮。

D.樵夫渔人,担柴捕鱼,一路归来,从“遥见”可知,作者的视角是远望。

(2)请你展开想象,描绘出“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所表现的画面。

【答案】(1)A
(2)柴门外落花纷飞,宛如一帘花幕将夕阳余晖遮掩,花幕外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紧挨着树林低飞,像数点墨迹泼洒在天边,宁静而安详。

【解析】【分析】(1)A选项中“内心的兴奋”不当,“柴门滑落、乌鸦归林等画面”体现的
是“闲适安宁”。

(2)描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此题一定要把落花遮掩夕阳、乌鸦傍林低飞的景象描绘出来。

故答案为:⑴A;
⑵柴门外落花纷飞,宛如一帘花幕将夕阳余晖遮掩,花幕外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紧挨着树林低飞,像数点墨迹泼洒在天边,宁静而安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这是一道选择题,选项涉及诗歌鉴赏的多个方面,要求考生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诗人的情感、表现手法等。

考生要对选项内容进行仔细的审读,逐项辨析。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

考生要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用生动形象地的语言进行描绘,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1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呈现的画面。

(2)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古风存”的具体表现。

【答案】(1)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2)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

【解析】【分析】(1)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一定要把道路依稀难辨时眼前豁然开朗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2)可分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这是说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

再如“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这是说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情。

将以上内容整合起来就是答案。

故答案为:⑴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⑵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
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