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有你伴我成长》600字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寻、析、绘”:构建区域认知的
学习序——以区域地理《青藏地区》的
学习为例
单位:浙江省平湖市行知中学
邮编:314200
摘要:区域认知核心素养何以培育?怎样融合地理学科逻辑和学习逻辑构建
完整的学习路径?本文以区域地理《青藏地区》的教学实践为例,引导学生“赏图”、“寻图”、“析图”、“绘图”,遵循学习的基本逻辑,逐层深入地认识
区域,以“感知·探究·理知·建模”为主要方式,培育高阶思维、涵养区域认
知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区域认知;地理;青藏地区;学习序
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认识区域是地理课程的重
要内容,区域认知是地理课程要培育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从
空间—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区域认知的培育,有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认识不同的区域各有特色,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和国家认同感,增进对世界的理解,逐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1]
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对图的应用。
地理学科中的图包括地图、示
意图、景观图、逻辑关联图等,还包括学生自制的思维导图。
地理的各种图表、
图片作为区域认知素养重要的知识载体和工具,在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及其课
堂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区域地理《青藏地区》的教学实践为例,
引导学生通过“赏图”形成对区域的初步感知,通过“寻图”觉知地理要素之间
的可能关联,通过“析图”深入探究特定区域人地之间相互作用机制,通过
“绘图”表达对区域综合的整体理解,培育高阶思维。
一、赏图——在惊奇中感知区域地理要素特征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过程。
初
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如果直接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某区域的特征,学生的认
识则只会停留在模糊的猜想上,学习地理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
再者,本区域
(长江中下游平原)离青藏高原较远,区域差异较大,绝大部分学生对青藏高原
是较为陌生的。
基于学生的心理认知基础和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差异性,
笔者在课堂伊始出示了大量青藏地区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的图片,将该区域的
特色通过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呈现出来,学生看到皑皑的雪山、蓝天白云下辽阔的
草原,感受到地高天低的自然风光,看到成群的牦牛、藏民的帐篷、酥油茶、青
稞酒,触摸藏民的生产与生活,看到布达拉宫、大昭寺、献哈达,领略浓厚的高
原文化气息……
生动的图片使学生在视觉上接触到不熟悉的景象,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极具
区域特色的景象,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领会到不同的地理环境
会带来不同的区域发展的特点,并在脑海中形成特殊的记忆,不自觉地增强对地
理学习的兴趣。
其实赏图的过程也是研究地理的过程,就是培育学生对学习地理
的热情的过程,就是对一个区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的过程。
丰富的图片在学生
认知与地理学习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学生对青藏地区形成了初步的感知。
二、寻图——在关联中觉知区域地理人地相关
对区域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理性的思考。
在欣赏完
图片之后,笔者选取了其中几幅图片:青藏高原的草原景观图、牧民放牧场景图、牦牛图、藏民及帐篷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青藏地区怎样的生产方式,使学生了解到畜牧业是青藏地区的支柱产业。
笔者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不再主动给学生呈现地图,而是放手让学生带着“青藏高原地区为什么会形成特色牧业基地”这个问题,通过寻找地图来进行说明。
学生经过理性思考,认为可以通过《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
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中国年太阳
辐射量图》等地图来解决该问题。
在寻图的过程中,学生对该区域不再停留在粗浅的感性认识上,而是进行了
理性的思考,脑海中建立起了这些地图与刚刚欣赏的图片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式
是一种冲破原有的惯性思维的积极探索,打破了以往地理教学的思维定式,帮助
学生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具象的可操作的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打开了培育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培养
的新视域。
三、析图——在推理中体认区域地理综合作用
寻图让学生经历了一定的理性思考,但不够深入,不具有整体性、全面性。
在寻找到图片的基础上,对图片进行深层的全面的分析,充分利用图片信息诠释“青藏高原地区为什么会形成特色牧业基地”,才能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笔者引导学生全面地、有逻辑地分析地理图像中的信息。
如在《中国地形图》中,学生读出青藏地区海拔很高;在《中国气候类型图》、《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看到青藏地区主要为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冬
寒夏凉;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读取出该地区降水较少,这样的气温和降
水条件适合草甸和草原的生长;而通过《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也证实了这
一点。
学生还能根据《中国年太阳辐射量图》直观看到青藏地区年太阳辐射量明
显高于中国其他地区,光照强烈,使得该地的牧草品质好。
通过这个环节的探究,学生从地形、气温、降水、光照等不同要素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形成特色牧业基
地的自然原因,解决了关键问题。
地图、图表本身携带了大量区域特征,充分、深入地读图、析图是学生获取
有效信息,促进地理问题解决的关键。
地图的表达方式就是地理现象的表达。
给
予学生充分的读图析图的时间,让地理的学习脱离了死记硬背的桎梏,让学生可
以更好地概括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特征,更直观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建立空间概念,丰富学生对于地理区域特征的认知。
四、绘图——在完形中构建区域地理认知地图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也理解了它何以形成特色牧业基地。
但是学生的各个知识点还是比较零散的,导
致对区域的整体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
那么如何对所获取的信息加以整理和串联,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逻辑化,厘清相关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呢?
笔者鼓励学生自己构画开放式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抓住影响区域地理特征
的主导因素,进而找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归纳区域的地理特征和人文
特色,以及区域发展的注意点。
(某学生作品见下图1)
图1
用图来构建思维逻辑是体现课堂深度理解的重要工具,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
要途径。
思维导图可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计出
不同的思维导图,每一个学生在这个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
思维导图把繁杂的知
识主干化、逻辑化,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知识树,变“碎片化学习”为
“系统化学习”,帮助学生将思维过程外化在纸上,并将抽象区域知识内化于心中,让学生深刻对区域的认知,深化对人地关系的理解。
构建思维导图,能更好
地阐述和分析人类生产生活的区域特征,形成以区域视角认知世界的习惯,从而
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水平。
结语:
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领学生“赏图”、
“寻图”、“析图”、“绘图”,帮助学生感知区域地理要素特征、觉知区域地
理人地相关、体认区域地理综合作用、构建区域地理认知地图,让学生逐步把握
地理学科的知识特点与知识脉络,对区域形成全面的认识,培育高阶思维,涵养区域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