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名医验案精选3.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3.3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3.3
三十五、转胞
医案:张某,女,44岁,1975年9月就诊。
一个多月前,曾经发现过少腹部觉得胀满,但不痛,溺时不畅,只是劳动时感到不舒,未作任何治疗,大约三天以后,症状自行消失。
就诊前夕,脐下胀满急痛,牵引腰部,意欲解小溲以缓其急,溺时点滴难出,胸中烦闷,呼吸促迫,但坐不得眠,然其食欲并无影响,大便正常,舌淡红少苔,脉细弱。
脐下急痛,小便不痛,证为转胞。
肾气虚弱,水气不化。
治以振奋肾阳,温化膀胱之气,气化小便能出矣。
肾气丸主之。
连服5剂,气化行,小便通,诸证自愈。
(湖北中医杂志1979;(1):38) 按语:肾虚虚衰,气化不行,以致“胞系了戾”,而发转胞,其辨证要点是虽脐下急痛但小便不痛、排除了淋证的可能性,又见舌淡少苔,脉来细弱,此肾中阴阳两虚之象,故当以肾气丸鼓动肾气,以复气化之功,则小便自出矣,此《金匮》所谓“但利小便则愈”之本意也。
三十六、不孕
赵三立医案:胡某某,30岁,1981年10月6 13初诊。
婚后6年不孕。
经期紊乱,量少色淡,性欲淡漠,夜尿频数,大便溏薄,腰腿酸软。
脉沉细,舌淡体胖,苔腻。
上海某医院诊为幼稚子宫,经多种治疗无效。
此乃肾气不足。
予肾气丸加枸杞子30克,白术20克,当归15克,续断、党参各10克。
以上方为大,随证变化加减,经6个月调治,基本告愈,于次年5月怀孕。
(浙江中医杂志1990;(4):181)
按语:肾藏精,主生殖。
肾虚则精血亏损,冲任竭绝,无以受精成孕。
多见经期紊乱,量少色淡,或月经闭止,性欲淡漠,腰膝酸痛,
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等症。
以肾气丸培补肾元有良效。
三十七、耳漏
王保来医案:房某某,男,46岁,农民,1989年7月25日初诊。
右耳廓肿胀软绵而无硬结,溃破流白色清稀脓液8月余,经西医迭治罔效,而前来就诊。
正值盛夏,患者上身穿棉袄,下着棉毛裤。
观面色觥白,流出的脓液清稀不稠,无腥臭味。
形寒怕冷,无发热,体温36~C,口淡无味,纳谷不香,小便清长,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两尺微弱。
证属肾阳式微,命门火亏之候。
治宜温补肾阳,益气排脓。
方用肾气丸加味。
处方:黄芪、熟地黄各15g,熟附片(先煎)、山茱萸各10g,茯苓12g,牡丹皮、桂枝、桔梗各6g,巴戟天、泽泻各9g,淮山药、鹿角霜各12g,5剂。
复诊:患者脱掉棉袄及棉毛裤,上身只穿两件衬衫,形寒怕冷已除,耳廓肿胀消退,脓液减少2/3,精神好转。
依原方改附子为5g,桂枝3g,加当归6g,再服5剂,脓尽口收,恢复正常。
(新中医1996;
<12>:45)
按语:耳漏一症,《医宗金鉴》称为缠耳,其特征是耳廓肿胀软绵而无硬结,溃破后往往经常流白脓而不能愈合,临床上以肝胆湿热为多见。
本案结合全身症状,纯属一派肾阳式微,命门火衰,阴寒凝积之症,故取肾气丸附子、桂枝加倍用量,侧重温补水中之火,肾中真阳,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配巴戟天、鹿角霜补肾督之阳,加黄芪、当归、桔梗益气补血,托脓外出,共奏脾肾双固之效。
三十八、耳鸣(神经性耳鸣)
王永钦医案:杨某,男,54岁,干部。
左侧耳鸣半年余,曾在某院诊为“神经性耳鸣”,历服西药不效而来诊。
现症:左耳蝉鸣,昼夜不止,自觉耳内凉楚不适,精神不振,腰膝乏力,五更便溏,小便清白,夜尿增多,舌淡苔薄白,脉沉缓,耳部检查无明显异常。
证属肾气虚弱,耳失温养而发为耳鸣。
治以温补肾气,养耳熄鸣。
药用制附子9克,肉桂9克,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萸肉12
克,泽泻10克,云苓15克,丹皮10克,磁石30克,葛根15克,枣仁15克,炙甘草10克。
日1剂,分3服次。
用药6剂:耳鸣著减,诸症好转。
复用9剂,耳鸣息,诸症皆去。
(河南中医1989;(5>:7) 按语:经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肾中精气亏损,不能上充耳窍,则致耳鸣耳聋,以肾气丸大补肾中精气,并加磁石以止耳鸣,辨治得当,而获佳效。
三十九、鼻鼽
王永钦医案:高某某,男,52岁,科技干部,发作性鼻塞,流涕,喷嚏,反复无常3年余。
现症:鼻塞鼻痒,喷嚏频作,流涕清稀如水,连连不已,嗅觉减退,检查见鼻内粘膜淡白水肿,鼻甲肿大。
形寒怕冷,虽值盛夏而畏近风扇,近之则鼽嚏不已,冬季发作尤频,腰膝乏力,脊背凉楚,夜尿增多,舌淡胖,脉沉迟。
证属肾阳虚,鼻失温养,寒水泛鼻,遂致鼽嚏。
治以温肾益督,散寒止鼽。
药用:制附子10克,桂枝10克,云苓30克,泽泻12克,山萸肉15克,熟地15克,山药20克,丹皮10克,苍耳子10克,熟地15克,山药20克,丹皮10克,苍耳子10克,辛夷10克,五味子15克,细辛4克,葛根15克,甘草6克。
日1剂,煎分3服。
复用药渣熏鼻一次。
用治5日,鼻通涕止。
复用6日,诸症去。
检查鼻粘膜淡红,水肿消失。
后以金匮肾气丸调理善后,至今无发。
(河南中医1989;(5>:7~8)
按语:肾阳虚衰,水寒不化,上射于肺,泛于鼻窍,致发鼻鼽,温肾当愈,以治其本也。
四十、喉痞
王永钦医案:许某某,女,48岁,教师,声音嘶哑年余,时轻时重,屡治不愈。
现症:声音嘶哑,高音尤甚,后音不足,用声多则嘶哑加重,喉音闷涩不利,得温则舒,精神不振,腰膝乏力,检查见喉肌膜淡白,声带色白,运动乏力,闭合不良,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证属肾气虚弱,气不充喉而成慢喉瘩。
治以温补肾气。
药用制附子9
克,肉桂6克,熟地15克,山药i5克,茯苓12克,丹皮9克,山萸肉12克,泽泻9克,杜仲15克,淫羊藿12克,黄精15克,诃子10克,甘草6克。
日1剂,水煎分3服。
用药6日,声嘶好转,自觉身体爽快,精神有增。
复治10余日,声音渐复,检查声带恢复正常。
(河南中医1989;<5>:8)
按语:足少阴肾脉“循喉咙”,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经脉失于温煦,而致喉痞,故其治当以温肾为法,以其脉证尽现阳虚之象也。
四十一、乳蛾(慢性扁桃体炎)
王保来医案:刘某,男,37岁,干部,1990年2月28日初诊。
喉核肿大伴隐隐作痛,时作时止,病程2载。
曾经中西药多方医治,疗效甚微,五官科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故前来就诊。
检查:双侧扁桃体肿大如杏核,表面光滑色白无充血、质软。
虽经多方治疗,始终不能缩小,偶感吞咽不利,平素无烟酒嗜好,纳谷尚可,双侧膝关节以下经常感觉发冷,腰疫楚,夜间尿频,舌淡边有紫色,苔白津液尚润,脉沉细而迟。
证属肾阳亏衰,寒痰凝结。
治宜温补肾阳,化痰软坚散结。
处方:熟附子(先煎)、山茱萸各9g,熟地黄15g,茯苓、山药各12g,牡丹皮、泽泻、白芥子、桔梗各6g,炒僵蚕10g,生牡蛎(先煎)30g,桂枝、生甘草各5g,7剂。
每剂中药服2天,每日服2次,饭后服。
复诊:喉中隐痛消失,吞咽正常,检查:扁桃体缩小1/2,夜间尿频次数减少,舌淡红、苔白。
依上方熟附片改为6g,加毛慈菇7g,续服7剂,扁桃体肿大消失,后以金匮肾气丸善后巩固调理,随访未见复发。
(新中医1996;(12):45)
按语:乳蛾,又名喉蛾。
现代医学称之“扁桃体”。
该患者病程长,延误失治,形成慢性扁桃体炎,“肾足少阴之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肾为根本,内寓真阳,肾脏阳气亏虚,则沉寒阴凝之气上干阳位,此为下虚上逆,肾寒上僭之病机。
故用肾气丸温补肾中之真阳,配生牡蛎、白芥子、僵蚕及甘桔汤化痰软坚以散结,只服汤
药十余剂,慢性宿疾,尽获痊愈。
后以肾气丸巩固调理未复发。
四十二、舌痹
潘埙民医案:郑某,男,44岁,工人。
1970年12月21日诊。
自1968年冬日起,舌麻不仁,言谈欠利。
前医以风痰及肝心论治罔效;历时二月,至69年春暖,病自己;69年寒冬“时复”,70年春暖又自解。
今正值寒冬,又舌麻不仁,延余诊治。
询之,舌麻恒喜温水含漱,以缓麻求舒。
渴不欲饮,伴有乏力、腰痛、溲少,少腹隐痛,年仅44岁,然重裘怯寒胜古稀。
脉沉舌淡。
揆思斯证,实属肾阳衰弱,蒸津失职,舌系失养。
方用金匮肾气丸化裁:乌附片15克,肉桂6克,干姜6克,熟地15克,云苓15克,山萸10克,山药20克,泽泻10克,桔梗5克。
仿此方略有出入,迭进7帖而瘳。
72年春随访,71年寒冬未见复发。
(河南中医1983;(5):40)
按语:舌痹又称舌麻、舌自痹。
《灵枢》说:“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
,’本例系肾阳不足,既不能蒸化精津上润,舌系失
荣,致舌麻不仁,喜温水含漱。
(即《灵枢》所谓“肾所生病……舌干……嗌干);又不能气化行水,故溲少;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为表里,肾虚则腰痛、少腹痛(即《金匮》所谓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主之”之意)。
又冬为肾主令,寒冬阴气盛,舌麻遇寒冬辄发,即唐容川所云:“人身先有偏盛,感天气之偏盛,而病遂作焉。
,,盖本案实属肾虚舌痹,金匮肾气丸诚可温肾助阳,振奋阳气,兼能滋阴生气,使阳气、精津上布于舌,似切中病机,故恙遂已。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良可概也。
四十三、齿痛
叶益丰医案:李某某,女,48岁。
1984年8月6日诊。
患者全口牙齿隐痛不休,大小便时齿痛加重,便已仍转为隐痛;时已8个月余,曾多方求医效不显著,后经人介绍延余诊治。
时见除上症外,面色觥白,头发干枯稀疏,腰酸膝软,两下肢冷。
舌淡少苔,脉沉细尺尤弱。
此乃肾虚齿痛。
治宜益肾壮阳。
投金匮肾气丸加味。
处方:熟
地黄30克,怀山药、山萸肉各20克,牡丹皮、福泽泻、白茯苓各15克,淡附片10克,肉桂6克,骨碎补25克。
水煎服,日1剂。
服药5剂,齿痛显著减轻,继服10剂,齿痛消失?续予肾气丸,早晚吞服6克,巩固2月,身体恢复健康。
(江苏中医1993;<4):18~19) 按语:肾司二便,主骨,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
本案齿痛,大小便时为甚,发疏干枯,腰膝酸软发冷,乃肾精亏虚,肾阳不足之虚痛,故投肾气丸益肾壮阳,加骨碎补入肾固齿而效若桴鼓。
四十四、乳癖(男性儿童乳房发育症)
张占玲医案:罗某,男,10岁,1993年3月5日初诊。
近2月来双乳房增大,肤色正常,无寒热。
查:双乳房均可触及3cm×3cm 质较硬的圆形肿块,边缘光滑,活动尚可,触之不痛。
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肾气不充,肝失濡养,气滞痰凝,瘀阻乳部。
治宜补肾调肝,化痰活血软坚。
方药:肉桂3g,制附子6g,熟地12g,山萸肉9g,茯苓10g,丹皮10g,赤白芍各10g,丹参10g,郁金6g,夏枯草15g,浙贝母10g,柴胡6g。
5剂后,肿块明显缩小,继进5剂,肿块基本消失。
后改服金匮肾气丸,1次半丸,1日2次,如此1个月,其症告愈。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河南中医1995;(1>:25)
按语:此症当属乳癖范畴。
《诸病源候论》:“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
又足少阴肾经,上贯胸膈而与乳相连。
本病其本在于肾气不充,肝失濡养,导致肝气郁结,痰湿中阻,气滞血瘀于乳部。
治疗应以调补肝肾为主,佐以化痰软坚活血。
金匮肾气丸温阳补肾,调理肝脾;赤白芍、丹参、郁金、柴胡柔肝疏肝,活血化瘀;夏枯草、浙贝母化痰软坚。
药症合拍,疗效较好。
四十五、面部黑斑(黑变病)
戚元勋医案:王某,女,51岁。
家庭妇女。
1981年5月6日求诊。
前额部及两颞侧,发现黑斑已1年,初起有瘙痒感,近来逐渐颜色加深扩大,伴腰酸,膝软,头痛,食欲减,舌质淡,脉沉细。
查:
额部有2X 2厘米大小,两颞部各有2×1厘米大小,边缘模糊的深褐色色素斑,斑外围似有毛细血管扩张,尚可见弥漫性角化,过度性粉尘样鳞屑,腋、脐等部有色素加深,诊断为“黧黑皮黯”。
此乃肾气不足,肾色外泛所致。
治拟温阳益肾。
处方:熟地黄30克,山药10克,山萸肉lO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炮附子5克,桂枝5克,15剂。
药后腰酸,膝软,头痛,食欲减退等自觉症状消除,舌质变红,局部色黑转淡。
改汤为丸剂,用肾气丸,每次10克,1日3次。
连月艮1月,两颞皮肤由深转淡褐色,范围亦略缩小,连服3个月,面额、两颞部褐色退净,诸症痊愈。
(湖南中医杂志1991;<3>:30~31) 按语:本病西医诊断为“黑变病”。
患者年过七七,天癸已绝,肾气日衰,腰为肾腑,肾虚则腰酸膝软;肾虚不能生髓,骨髓空虚,故有头痛;肾气不足,肾色外露,致发黑变。
当补肾中精气,俾使肾气充盛,其真脏之色内涵,则病自愈。
【补述】内服肾气丸致过敏案:周某,男,54岁。
1989年1月7日以“右肾挫伤,,而收入院。
入院时右腰刺痛,弯腰不利,仰卧转侧困难,小便灼痛,舌红苔薄黄,脉弦。
尿常规:红细胞(卅),余(一)。
经服中药症状逐渐缓解,40天后已能下地较自如地活动。
此时逐渐出现腰背部酸胀冷痛,腰脚痿软,双下肢畏冷,双小腿及足凹陷性肿,午后及夜间尤甚,小便清长且频数,舌淡胖,脉沉细等症状。
辨为肾阳虚,予金匮肾气丸2瓶内服,每日3次,每次9克,淡盐水送服。
服药1周后双下肢畏冷,双胫、足凹陷性肿等症状有所缓解,但在服药第8天病人突发全身骚痒,起红色斑疹,略高出皮肤,不透明,不流脓,不流水,伴阵发性地出现心悸。
急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电轴左倾。
嘱立即停金.匮肾气丸,并予抗过敏治疗,症状在5天后完全消失。
为了证实此过敏系服金匮肾气丸所致,在过敏症状完全消失2周后,再按原法给服金匮肾气丸,6天后又出现了前述过敏症状,在立即停药4天后诸症方失。
(辽宁中医杂志1990;(3):23) 按语:金匮肾气丸用途极广,鲜有致过敏者,故录此案以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薯蓣丸
薯蓣三十分(22.5克) 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各7.5克) 甘草二十八(21克) 人参七分(5·25克) 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各4.5克) 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各3.75克) 阿胶七分(5.25克) 干姜三分(2.25克) 白敛二分(1.5克) 防风六分(4.5克) 大枣百枚为膏(33枚)
【用法】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现代用法:诸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9克,一日二次,空腹用温开水或黄酒送下。
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原文】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十六)
【解说】本方主治虚劳兼有风气之证。
虚劳之证,人之气血阴阳皆亏,抵抗能力低下,容易招致虚邪贼风侵袭,内外俱病。
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当此之时,其治必以扶正祛邪为法,而重点在于扶正,兼祛贼风邪气。
切勿单纯祛风,一味祛邪,否则,邪非但难去,且徒伤正气,使病深莫解。
扶助正气,既要补阳气,又要养阴血,然人之气血,来源于“后天之本”脾胃,故扶正之中,当以调补脾胃为先。
本方主用薯蓣专理脾胃,大补虚赢;以四君、豆卷、姜、曲益气调中;四物、麦冬、阿胶养血滋阴;柴、桂、防风祛风散邪;杏、桔、白蔹通宣肺气。
可谓寓攻于补,寓散于收,不寒不热,不攻不泻,不湿不燥之平剂,临证于调理脾胃,气血两补,内外并治中,俱有佳效,且可以常服。
【运用】
一、风气虚劳
李西园医案:唐氏女,16岁。
于辛酉冬12月,赴邻村饮筵,由于饮食失节,归途复感受风寒,遂发生身疼咳嗽疾,复兼发热下痢。
初未加注意,延至次年壬戌春2月,病势增剧。
咳嗽喘息,形销骨立,少食而复腹痛下利,午后潮热,面色苍白,行动需人扶持,否则便要倾跌,已造极中之候。
某医认为虚劳弱症,应当大补,投以人参、洋参、黄芪、云苓、当归等大补气血药物,数剂服后,病势益剧,转为食少,不眠,咳喘弥甚。
该父无计,到寓求治于予师。
师与予参考商讨治法,予主张金匮薯蓣丸法,变丸为汤,服毕4剂,诸证皆效,后又4剂继续与服,病愈大半。
又与薯蓣丸100粒,每日早晚各服1粒,为期2月余,康壮如初,感激万分,念予不忘。
(哈尔滨中医1965;
(2):52)
按语:饮食失节,损伤脾胃,复感风寒,外内皆伤,治当扶正而祛邪,徒用补药,则邪恋不去,故其病益剧。
患者见形瘦食少,腹痛下利,脾胃虚象,已露端倪,正合仲景薯蓣丸法,投之果愈。
二、肺痨(肺结核空洞出血)
涂钟馨医案:黄某,男,54岁。
农民,1989年6月23日初诊。
患肺结核16年,断续服抗痨西药,病时重时轻。
2个月前咳嗽加剧,咯痰带血,白晴黄染,尿黄,厌食而住某县医院传染科治疗。
诊断为“肺结核空洞出血”、“急性黄疸型肝炎”。
经中西药结合治疗,血止,黄疸消退,纳食稍增。
因家贫未能住院继续治疗,于7目前自动出院。
刻下症见咳嗽声怯,痰白量多,纳谷不香,便溏溲浊,面唇不华,形体骨立,舌淡暗,边齿印,苔白,脉细涩如丝。
肝右肋下触及3cm,质偏硬。
肝功能检查:麝浊10单位,谷丙转氨酶64单位,总蛋白72g/L,白蛋白3.5g/L,球蛋白3.7g/L,}IBsAgl:32。
胸片示:TB上。
中/上中,血沉46mm/h。
薯蓣丸加百部、黄芩、鳖甲、丹参,嘱常服,并停用抗痨西药。
患者于1991年8月7日复诊。
自诉服此方3个疗程,临床症状消失,安谷长肌,劳作如昔,今来要求复检。
B超示:肝右肋下1cm,肝胆脾未见异常征。
胸片示:空洞消失,原结核病灶钙化。
肝功、血沉检查正常。
嘱原方续服半年,以资巩固。
(国医论坛1994;<1>:20) 按语:仲景对薯蓣丸治疗范围的论述仅“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九字,笔者从“虚劳”一词领悟本方证治的主要病机,从“风气”一词领悟本方论治的针对性,从“诸”、“百”二字领悟本方应用范围的广泛。
并根据“以药测证”的方法,结合分析本方药作用,从而拓宽了本方临床应用的思路。
三、心悸(心功能减退)
邵桂珍医案:陈某,女,45岁。
1989年10月30日诊。
患病毒性心肌炎3年,多次住院中西药治疗,症状时缓时急,终未获愈。
面色萎黄,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头晕目眩,终日嗜睡,稍事活动,诸症加剧,下肢浮肿。
舌苔淡白薄腻有齿痕,舌质淡红无华;脉象迟缓无力,时结代。
为心功能三级。
心率缓慢,55次/分。
心电图:伴室性早搏。
心功能测定:每分钟搏血量5.30升,每搏血量60毫升,明显减少。
胸片示心脏扩大。
属心气(阳)不足、心血匮乏。
依法服薯蓣丸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并可从事一般家务劳动,心功能恢复到一级,心率增至78次/分,无早搏,超声心动图:每分钟搏血量7.40升,每搏血量96毫升,明显提高。
复查胸片,心脏较前缩小。
后又间断服药百日,诸症若无。
追访2年,未复发。
(浙江中医杂志1994.;(6):257)
按语:据邵氏经验,本方常用于多种虚赢疾病的康复治疗及慢性心脏病心功能减退的恢复治疗,收效良好。
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提示,方中的不少药物,特别是人参、桂枝、干姜等,具有明显的扩张血管、兴奋心肌、刺激冲动、增加心率等作用,可使整个心脏的传导、搏血功能大为改善。
从中医角度来讲,邵氏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治疗心脏诸疾,特别是对心气不足、心阳衰微的慢性心功能减退患者的治疗,与其单用归、胶滋腻之品纯补有形之血,远不如以疏导、温运、益气、调和等法激发无形之气。
薯蓣丸则囊括诸法,可长期服用。
四、低热不退
黄泰生医案:邹某,女,24岁,农民,1984年8月18日诊。
低热半年余,持续在37.4~38℃,午后稍高。
伴心悸、头昏、疲乏,
食后上腹饱胀,右胁下隐痛,劳累后发热加重。
曾作胃镜、超声波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
肝功能及抗“O”、血沉均属正常。
曾服中西药少效。
询问起病之初乃因经期发热下水田而起。
前医先后用独活寄生汤祛风胜湿,桂枝汤调和营卫,藿朴夏苓之品淡渗清利,补中益气法甘温除热,均未显效。
日渐消瘦,疲惫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数。
此乃脾胃先虚,复感风湿热之邪为患,浊邪内蕴中焦,少阳、机枢不利,清浊升降受阻致发病缠绵不已。
应先扶脾复正,兼散风驱湿,理气解郁为治,薯蓣丸化裁。
处方:淮山药、黄芪、熟地各15克,云茯苓、防风、白芍、神曲、泽泻各12克,扁豆、苡仁各10克,柴胡、当归、陈皮各8克,桂枝、川芎各4克,太子参20克。
5剂后热退,诸症减,续服5剂精神好转,再进5剂以固疗效。
现参加田间劳动,体力如常。
(新中医1986;(10):21)
按语:本病为内外合邪。
脾胃之气先虚,复感外邪为病,单用驱风胜湿,调和营卫或淡渗分利,甘温除热均不切病情。
治应标本兼顾。
正合薯蓣丸之法。
五、胃脘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姜彩兰医案:杨某,男,68岁,1981年3月12日初诊。
患者右上腹部疼痛3年多,食后腹胀,眩晕乏力,肢体麻木,腰膝冷痛,消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黄,脉沉细无力。
钡餐透视: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辨证: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寒热失调。
处方:薯蓣30克,当归12克,桂枝6克,川芎12克,麦冬12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杏仁12克,党参15克,柴胡6克,桔梗12克,茯苓12克,阿胶12克,干姜6克,白蔹12克,防风12克,甘草3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
水煎服。
日服1剂,分早晚两次服。
服药35剂,病人腹痛好转。
服药105剂后。
食欲增进,体力日增,肢体麻木消失。
诊见:舌质较红润,苔薄白,脉沉。
后改为隔日1剂,以巩固疗效。
服用上方两月后,胃镜检查,溃疡消失。
(山东中医杂志1987;(6>:23)
按语:本病的发生,中医多责之于脾胃气虚,饮食所伤,劳倦过度,情志失调。
正如《寿亲养老新书》所云:“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
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
”由于本病患者多有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痰凝血瘀,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候,故用薯蓣丸加黄芩、半夏,每获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