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团结教育zuoy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团结教育
对青少年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更是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一小撮民族分裂主义企图颠覆祖国统一的反动活动,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以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尤为必要。

我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一、让学生知道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1.中华民族之多。

在教学这个内容的时候,学生们最初都有这样的一个疑问,民族为什么不是单一的?历史老师有责任指导学生认识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

我在讲秦朝历史的时候,告诉学生秦朝的大一统形成了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在讲汉武帝时,他积极经营边疆,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北方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交往频繁。

尤其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为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唐太宗“爱之如一”的开明民族政策,使他被各族人民尊为“天可汗”。

唐与边疆各族的交往空前频繁,人民“和同为一家”。

元明清三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巩固,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56个民族是历史赋予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大家庭,通过学习增强了同学们民族兄弟情谊。

2.中华文化之丰。

在刚学中国历史前,同学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只局限在五千年和四大发明上,也不知道我们今天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内容与各族人民的贡献分不开。

在历史课堂中,我会经常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们介绍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发明创造。

在学习“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内容时,告诉同学们,我们爱吃的葡萄、石榴等水果都是从西域引进,丰富我们的生活。

除此之外,各族人民还在农业上贡献了高粱、玉米、花生、芝麻、棉花、黄瓜、胡萝卜等作物;在饮食上贡献了面食、葡萄酒;服饰上贡献了马褂、旗袍;居住方面贡献了桌椅的使用;艺术方面贡献了笛子、琵琶、胡琴、腰鼓、大量的歌舞、杂技等。

学生们很感慨,不学习,平时还真的不知道少数民族为我们的中华文明贡献如此之大。

二.让学生认识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意义。

民族团结教育是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共中央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大力宣传各族人民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历史
贡献”。

在教育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深学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华民族历来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的民族。

56个民族,56个兄弟,手足情深。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为祖国长期的稳定和繁荣,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加强对学生“三个离不开”的教育,即: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2.加深学生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认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

3.加深学生对祖国边防国家安全的认识。

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我国的边疆地区,他们为国家领土的完整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牺牲安葬在麻栗坡烈士公墓957名英烈中,来自全国14个省市,有六大民族的英雄将士们一起保卫了我们国家领土的完整。

三、激发学生为民族团结作贡献的热情。

民族地区的进步和发展,不但需要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也需要经济发达地区的帮助和指导。

课堂上我引用小故事和我的亲身经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还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讲授“和同为一家”这一课时,我请两位学生各讲文成公主和孔繁森进藏的两个故事,请大家分析他俩所做出的贡献。

文成公主带去了经文、工艺、医药、种子等中医先进文化技术,永为藏族人民传颂。

我们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同志离开了年迈的母亲和体弱多病的妻子,两次进藏,历经十年。

他收养了两个孤儿,为病人献血,给藏族同胞看病,在他身上无不体现了汉藏两族人民深厚的兄弟情谊。

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熏陶。

总之,民族团结教育将始终贯彻于我的历史教学中,我将继续牢记党的重托,为民族团结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