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拜师》教教事例
王晓红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我国古代有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表现了孔子谦虚勤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不厌其烦、爱惜晚辈的品德,课文还浸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表达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特别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
用精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
以及他拜师修业的梦想及原由。
固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有名” 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修业,更可见他对知识的盼望。
第二部分,孔子千辛万苦前去洛阳拜师。
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
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示路程之遥远 ; “跋山涉水”,表示途中生活艰辛 ; “昼夜兼程”,表示孔子求知若渴的急迫心理 ; “终于”,说明孔子固然在路上遭受了很多困难,但凭着毅力
和信心,最后仍是到达了洛阳。
课文接着详尽描绘了孔子与老子首次会面时的情形,经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虚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仔细修业。
他虚心向老子讨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识教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钦佩孔子和老子的学识,又恭敬他们的人格。
编选这篇课文的企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认识,激发探究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课要点 : 认识孔子拜师的过程,领会孔子谦虚勤学、老子诲人
不倦的品德,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论。
教课目的:
1.会认 7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近有名、远近
有名、相距、露宿风餐、疑惑、迎候、等待、止境、进步、讨教、保存、教授、恭敬、品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认识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拜之情。
4.累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词典、联系生活或联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课要点:
1.能用查词典、联系生活或联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经过品读和累积语句,领会孔子的谦虚勤学、不畏艰辛及落落大方的质量和老子谦虚有礼、不厌其烦的质量。
教课难点:
1.理解“跋山涉水、昼夜兼程、渊博、露宿风餐”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德的感悟。
教课过程:
一、名言导入
1.出示名言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几句名言是谁说的吗?
今日,让我们怀着崇拜的心情去认识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二、沟通资料,认识孔子:
课前,我们采集了一些相关孔子的资料,此刻来开个小小沟通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三、初读课文,认识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 (1) 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
2. 检查、沟通:
(1)出示词语,认读:
远近有名、露宿风餐、跋山涉水、昼夜兼程
曲阜、洛阳
(2)沟通理解词语。
(3)沟通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
(4)抽生疏自然段读课文,初步理清课文思路:决意拜师——前去拜师——仔细修业——受人恭敬。
四、研读课文,感悟品德。
( 一 ) 出示句子:“人们钦佩孔子和老子的学识,也恭敬他们的
品德。
”
1.读句子,你以为孔子和老子的学识如何 ?
2.他们的品德又如何 ?
( 二) 教师指引品读第二自然段,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德。
1.默读第二自然段:你从课文哪里感觉到了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 边读边注 )
2.全班沟通:要点指引学生感悟以下两点:
(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跋山涉水,昼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
感悟人物件德: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教课过程: A、品读词语: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领会到了什
么?
B、理解词语“跋山涉水、昼夜兼程”
C、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形和他的心理活动。
D、感情朗诵: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去拜师的精神。
(2)孔子与老子会面时的对话。
感悟人物件德:谦虚有礼
教课过程: A、品读人物的言行:你从哪些语句中感觉到了孔子与老子的谦虚有礼 ?
B、辨析近义词:“迎候、等待”,在这两句句子里,这两个词能够调动吗 ?为何不可以调动 ?
C、演读:同桌合作——展现评论
D、联系生活实质,沟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
3.小结
( 三) 自学 1、3 自然段,领会孔子的虚心修业和老子的不厌其烦。
( 四) 感情朗诵第四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谈谈我心中的孔子和老子。
2.拓展学习孔子的名言。
评析:
一、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感情。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倡导在必定的语境中进行,不可以离开语言环境。
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育。
本课中的“跋山涉水”、“昼夜兼程” 两个词语的理解。
王礼梅老师先请学生睁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谈谈当时孔子路程中是如何生活的,遇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
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说,表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
这不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领会感情,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抓住主线来贯串讲堂。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骨干,来贯串全文的学习。
在这堂课中王老师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
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德。
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就使教课显得清楚、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