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湖南省名校全国高三模拟考(二)全国I卷生物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学年湖南省名校全国高三模拟考(二)全国I卷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小麦育种专家育成的“小麦二体异附加系”,能将长穗偃麦草的抗病、高产等基因转移到小麦中。
普通小麦6n=42,记为42W;长穗偃麦草2n=14,记为14E。
如图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小麦二体异附加系”示意图。
根据流程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为同一个物种,杂交产生的F1为四倍体
B.①过程可用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8种染色体数目的配子
D.丁自交产生的子代中,含有两条来自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1/2
2.科学家使用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牛胰核糖核酸酶(一种蛋白质),可以将该酶去折叠转变成无任何活性的无规则卷曲结构。
若通过透析的方法除去导致酶去折叠的尿素和巯基乙醇,再将没有活性的酶转移到生理缓冲溶液中,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核糖核酸酶活性得以恢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破坏了蛋白质中的肽键,故该酶失去了活性
B.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C.这个实验证明结构并不一定决定功能
D.这个实验说明蛋白质的结构从根本上讲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
3.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B.多倍体育种得到的个体都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C.单倍体育种比诱变育种的目的性强,比杂交育种的年限短
D.通过人工诱变,人们有目的地选育新品种,能避免育种的盲目性
4.如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有3个神经元,不可能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B.刺激a处,a处的细胞膜对+
Na外流
Na的通透性增加,+
C.刺激c处,兴奋可经过b传向d
D.反射弧中c受损后,给予e刺激,e不能发生反应
5.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单倍体植物的体细胞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可遗传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基因中插入一小段DNA序列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新性状是生物进化的方向
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小草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代谢速率逐渐增强,据此分析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相对含量变化是
A.B.
C.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我国长江中下游某大型淡水湖泊中存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型鱼虾→大型鱼类”的捕食关系。
由于人类过度捕捞大型鱼类和大量生活生产污水入湖,造成蓝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局部湖区生态系统崩溃。
回答下列问题。
(1)浮游动物属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其同化能量的去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2)大量生活生产污水入湖,造成蓝藻大量繁殖的原因包括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污水中的有机物被蓝藻直接利用
②污水中的无机物被蓝藻直接利用
③分解者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被蓝藻利用
④蓝藻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被自身利用
(3)过度捕捞和大量污水入湖造成局部湖区生态系统崩溃,原因是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修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____演替,该过程中大型鱼类的种群数量将以___________型增长方式恢复。
大型鱼类数量的恢复有助于降低浮游植物的数量,从种间关系分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8.(10分)下图为菠菜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示意图,A、B、C代表反应的场所,①~⑤表示相关物质。
据图回答:
(1)B和C表示________;图中的②接受水光解产生的________还原剂NADPH;C过程要形成1分子葡萄糖至少需要________分子的④参与卡尔文循环。
(2)为了研究光强度对菠菜光合速率的影响,制备了多份等量的菠菜叶图片,叶图片经抽气后分别置于适宜浓度的NaHCO3溶液中,改变光强度,通过观察________即可比较叶片光合速率的大小。
(3)为了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取适量烘干的菠菜叶片,剪碎后放到研体中,并加入适量的药剂进行充分研磨,其中的________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研磨后的液体经过滤得到色素提取液。
在纸层析时,滤液细线要高于
________,分离后,从下往上第二条色素带的颜色为________。
9.(10分)福寿螺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1981年引入中国。
其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危害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农作物,已被我国列为外来入侵物种。
为研究福寿螺对沉水植物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实验,部分实验结果如图1和图2(图中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物体的有机物总量,对照组是无福寿螺组)。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群落的种间关系分析,图1与对照组相比低密度组中黑藻生物量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图2表示狐尾藻各器官的干重,据图分析,福寿螺最喜食狐尾藻的器官为_________。
(2)关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图1的实验结果是否符合该理论?_________(填“是”或“否”)。
(3)福寿螺作为“成功”的入侵物种,导致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说明该生态统的_________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该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使用化学药物防治福寿螺相比,采用养鸭取食福寿螺进行防治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0分)荒漠藻类是一种生长在荒漠地区的土壤藻类,可通过自身的生理生态作用影响和改变荒漠环境。
在荒漠藻类的作用下,干旱的荒漠地表依次经历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和高等植物的入侵和拓殖,进而发展到草木阶段。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荒漠群落发生演替的过程中,___________被替代,群落中物种的__________逐渐增加。
(2)荒漠地区演替过程中某类逐渐占据优势和外来物种入侵的区别为_______________(回答出一项即可)。
(3)干旱高温的荒漠地区最终________(填“能”、“不能”)发展到森林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
(4)荒漠藻类一般只生活在空气污染程度小的荒漠地区,因此荒漠藻类可以应用于___________。
11.(15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辛弃疾在词中描绘了一个宁静闲适的农田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由____组成。
(2)为发展有机农业,有关政府部门通过合理放养青蛙,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在该过程中,对农业害虫的防治方法主要是____________,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青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 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了解该蛙卵的密度。
(4)词中的这种美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C
【解题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小麦新品种的过程。
先将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得到F1,①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甲,再将甲和普通小麦杂交获得乙,乙再和普通小麦杂交获得丙,经选择获得丁,最终获得染色体组成为42E的戊。
【题目详解】
A、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杂交产生的后代F1不育,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个物种,A错误;
B、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不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乙中来自燕麦草的染色体组是一个,因此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的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21+0~7E,共8种染色体数目的配子,C正确;
D、丁体细胞中含有一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自交后代中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情况是2条:1条:0条=1:2:1,因此含有两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1/4,D错误。
故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遗传与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B
【解题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巯基乙醇和尿素可以使牛胰核糖核酸酶失去活性,当通过透析的方法除去去折叠的尿素和巯基乙醇时,该核糖核酸酶又复性,说明巯基乙醇和尿素没有改变氨基酸的序列,只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暂时发生变化。
【题目详解】
AC、由题意知,由于巯基乙醇和尿素处理后“将该酶去折叠转变成无任何活性的无规则卷曲结构”,即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才使酶失去了活性,该实验可证明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A、C错误;
B、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B正确;
D、该实验能说明外界环境能影响蛋白质的结构,但不能说明蛋白质的结构从根本上讲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蛋白质是在DNA的指导下经转录和翻译构成形成的,其结构从根本上讲是由DNA分子中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决定的),D错
误。
故选B。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了蛋白质变性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明确高温、过酸、过碱条件下酶的空间结构改变而导致其活性丧失,并能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项。
3、C
【解题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题目详解】
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
B、多倍体育种得到的三倍体个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B错误;
C、单倍体育种比诱变育种的目的性强,比杂交育种的年限短,C正确;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通过人工诱变育种盲目性大,D错误。
故选C。
4、A
【解题分析】
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传入神经,b是突触,c是传出神经。
【题目详解】
A、图中有3个神经元,不可能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膝跳反射反射弧中没有中间神经元,A正确;
B、刺激a处,a处的细胞膜对+
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
Na的通透性增加,+
C、b为突触,突触处的信号传递是单向的,刺激c处,兴奋不能经过b传向d,C错误;
D、反射弧中c受损后,给予e刺激,e可以发生反应,D错误;
故选A。
5、B
【解题分析】
1、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则可以含多个染色体组。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题目详解】
A、单倍体是指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生物体,与染色体组数没有直接关系,例如,四倍体的配子发育而来的单倍体,其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A错误;
B、可遗传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
C、“基因中”插入一段DNA,改变的是基因的结构,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
D、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产生新的性状,基因重组使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但只是控制原有的不同性状的重新组合,不会产生新的性状。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故选B。
6、B
【解题分析】
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升高,代谢加强,反之,代谢减弱。
【题目详解】
自由水的相对含量越高,细胞代谢越强;小草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逐渐增强,这表明自由水相对含量升高,结合水相对含量降低,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题目点拨】
本题的知识点是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对于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的理解,并应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生物问题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二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利用、流入下一营养级②③自我调节能力次生S 大型鱼类增多会使小型鱼虾数量减少,导致浮游动物增多,对浮游植物的捕食增多
【解题分析】
1.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
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
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3.动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即粪便量,各级动物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的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题目详解】
(1)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型鱼虾→大型鱼类这条食物链中,浮游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其同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小型鱼虾)、流向分解者。
(2)①蓝藻是自养生物,只能利用水中的无机物,不能利用有机物,因此污水中的有机物不能被蓝藻直接利用,①错误;
②污水中的无机物可被蓝藻直接利用,引起蓝藻大量繁殖,②正确;
③分解者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被蓝藻吸收利用,进而引起蓝藻大量繁殖,③正确;
④蓝藻不是分解者,不能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被自身利用,④错误。
故选②③。
(3)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的强度超过这样限度时,如过度捕捞和大量污水入湖造成局部湖区生态系统崩溃。
(4)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由于具有土壤和植物繁殖体等条件,故该修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该过程中大型鱼类的种群数量将以S型增长方式恢复。
大型鱼类数量的恢复会使其直接食物小型鱼虾的数量减少,进而引起浮游动物因捕食者减少而数量增多,浮游动物数量的增多会捕食更多的浮游植物,进而降低了浮游植物的数量。
【题目点拨】
能利用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会用捕食关系分析食物链中各种群的数量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8、叶绿体基质氢(H+和e-) 6 叶圆片上浮到液面的平均时间(或一定时间上浮到液面的叶圆片数量)碳酸钙层析液蓝绿色
【解题分析】
由图可知,A中发生光反应,场所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膜,B中发生暗反应,场所为叶绿体的基质,C中葡萄糖形成淀粉,场所为叶绿体的基质;图中的②为NADP+,在光反应中,水光解产生的H+和e-将其还原为NADPH;离开卡尔文循环的三碳糖大部分运到叶绿体外转变为蔗糖被植物体利用,而要1分子三碳糖离开卡尔文循环,需要经过3轮卡尔文循环,形成1分子葡萄糖需要2分子三碳糖,故形成1分子葡萄糖至少需要6分子的五碳糖参与卡尔文循环。
【题目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B和C表示叶绿体基质;②表示NADP+,其接受水的光解产生的氢(H+和e-)还原成
NADPH;C中形成1分子葡萄糖至少需要6分子五碳化合物参与卡尔文循环。
(2)研究光照强度对菠菜光合速率的影响可用叶圆片上浮到液面的平均时间或一定时间上浮到液面的叶圆片数量来表示。
(3)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时,可取适量烘干的菠菜叶片,剪碎后放入研钵中,并加入适量SiO2、CaCO3和无水乙醇进行充分研磨,其中SiO2可使研磨充分,CaCO3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95%乙醇可对色素进行提取;为了防止滤液细线溶解于层析液,在纸层析时,滤液细线要高于层析液;层析后得到的滤纸条,从下往上第二条是叶绿素a,呈现蓝绿色。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具体物质变化和场所,理解光合速率的表示方法和意义,把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和试剂的应用以及实验结果、结论,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图中发生的生理过程及其物质名称,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9、福寿螺摄取了较多的苦草和狐尾藻,与对照组相比低密度组中苦草和狐尾藻的生物量减少更多,而黑藻与苦草、狐尾藻具有竞争关系,因此黑藻生物量增大叶否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解题分析】
分析图示:分析图1:随着福寿螺密度增加,苦草、狐尾藻的生物量显著降低,黑藻的数量总体增加;分析图2:随着福寿螺密度增加,各个器官的干重都减少,但叶的减少量尤其多,可见福寿螺更喜食狐尾藻的器官为叶。
【题目详解】
(1)分析图1,从群落的种间关系分析,与对照组相比,低密度组中黑藻生物量增大的原因是福寿螺摄取了较多的苦草和狐尾藻,与对照组相比低密度组中苦草和狐尾藻的生物量减少,而黑藻与苦草、狐尾藻具有竞争关系,因此黑藻生物量增大;图乙表示狐尾藻各器官的干重,据图分析,福寿螺最喜食狐尾藻的器官为叶。
(2)图1的实验结果出现了某种生物优势远大于其他竞争物种的情况,不符合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的“收割理论”。
(3)福寿螺作为“成功”的入侵物种,导致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说明该生态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与用化学药物防治福寿螺相比,釆用养鸭取食福寿螺进行防治的主要优点是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题目点拨】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正确分析题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优势物种丰富度荒漠地区高等植物与本地其他植物间的竞争并逐渐占据优势的,外来物种入侵是通过自然或非自然途径迁移到生态系统不能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荒漠地区无法演替成森林监测空气污染程度
【解题分析】
群落的演替是指一段时间内一个群落被另外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其实质为优势物种的替换。
一般环境适宜时群落演替的方向会向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方向去发展。
但最终演替的方向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题目详解】
(1)在荒漠藻类的作用下,干旱的荒漠地表依次经历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和高等植物的入侵和拓殖,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逐渐被替代;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加;
(2)荒漠地区高等植物与别的本地植物种竞争,逐渐成为优势种并不断拓殖,增加了当地物种的多样性。
外来物种入侵是通过自然或非自然途径迁移到生态系统的,可能会降低当地物种的多样性;
(3)荒漠地区由于干旱(水少)和高温(温度)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荒漠地区最终不能演替成森林群落;
(4)由题干可知,荒漠藻类一般只生活在空气污染程度小的荒漠地区,因此可以将其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题目点拨】
该题重点考查了群落演替的方向,群落演替的方向影响因素较多,现总结如下:
①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②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
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11、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防治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物理样方法直接
【解题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物防治是利用病虫害的天敌生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或途径。
它所依据的是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如捕食、寄生等关系,具有成本低、无污染、保护环境等优点。
【题目详解】
(1)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
(2)通过合理放养青蛙,对农业害虫的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雄蛙通过叫声传递的声音信息属于物理信息;蛙卵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4)美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防治、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信息传递中信息种类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相关知识点,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较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