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本位的中国文化(本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本位”的过度发达也使 个体的作用被湮没,个人的 主体自觉很难发挥。
2、窝里斗
“一个中国人一条龙,三 个中国人一条虫”
梁漱溟指出:中国人的国民 性具有“一盘散沙”的特 点。
中国国家足球队的外籍主教 练霍顿说:“中国球员并不 缺乏技术和体能,缺的是整 体意识。足球是集体项目, 整体不行就消耗了技术和体 能。”
东西方社会这种不同的“道 德心理”的差异,是一个非 常有意思的现象。而它所包 含的内涵更是十分丰富,涉 及到诸如思维方法、价值取 向、行为模式等许多体现不 同类型文化的深层核心精神 的种种区别。
其成因,则是由于经济、宗 法、政治宗教等诸方面的社 会结构差异所导致的人际关 系思想发展水平的差异而造 成的。
这种思维方式反映着一种将 严密的客观规范深固地内化 为主体自觉要求的独特文化 心理,它说明了作为群体分 子的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群体 之间不可或离的互动关系,
这种互动关系,使得个人 的利益和行为不能独立于 群体和他人的利益之外。
中国文化在人际关系方面区 别于西方文化的主要表现, 如:繁复的角色意识, 家族意识, 伦理本位意识, 个人与家、国一体的观念,
周易· 乾卦 : 九五:飞龙在天
上九:亢龙有悔
中国人的许多人生格言, 诸如“财不可用尽,势不 可使尽”,提倡“急流勇 退”,警戒“月盈则虚” 等等,都是依据“中庸” 的原则得出的人生体验。
其背后所体现的,都是对 于群体反应与群我关系的 关注。
所以,中国人的人生态度 是既要努力出人头地,又 要审时度势适可而止。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出头的椽子先烂”、 “枪打出头鸟”、 “三个和尚没水吃”、“龙多 旱,人多靠”之类, 这是人际间的互动关系过分 成熟而趋于消极被动的结果。
文化讨论中经常说到的 “东方式嫉妒”(“你比 我强,我就把你拉下来”, 以区别于“西方式嫉 妒”——“你比我强,我就 努力超过你”),便是这 种消极的互动关系的典型 表现。
反之,“耻感取向”的基 础则是源于主体高度关注 他人对于自身行为的反应。
一般来讲,只要是生活于社 会环境中的人,倘若他人对 于自己行为的反应不佳,都 会产生“耻感”。如果高度 注重他人对于自我行为的反 应,就会具有“耻感取向”。
因此,所谓“耻感取向”, 说到底,体现的是一种“特 别注重他人反应的思维方 式”。自己感觉个人的行为 为他人所鄙视,为群体所排 斥,由此而生耻感。
因此,从社会学和文化人类 学的角度看,“耻感取向” 文化心理居优势地位的社会, 其人际关系思想远较“罪感 取向”文化心理居优势地位 的社会更为发达。
中国文化一个非常重 要的特点,就是人际 关系思想特别发达
“群体意识”与“群体本 位”
就汉民族的“群体意识”而 言,这种对于群我关系的认 识体现为一种内化为思维方 式特征的、对于群体反应与 群我关系的高度重视。
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 西方文化的特殊本质。
实际上,当代中国人以及世 界各地的华人社会所具有的 有别于其他文明社会的种种 特征,都可以从这种特殊本 质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群体本位文化的实质: 具有一种内化为思维方式特 征的、对于群我关系和群体 反应的高度重视。
群体本位文化的 负面积淀
1、人际关系中的牵制与依赖
西方人“罪感取向”的基础 是源于主体依靠自身独立判 断个人行为对错的“个体本 位”思维方式; 若个人感觉自己的行为不正 确、不应该做,那么道德良 心就会产生“罪感”。
同时,宗教信仰的影响也起 着一定的作用,所以,西方 人在教堂中向上帝“忏悔” 和临死前通过忏悔请求上帝 宽恕的风气,至今仍很普遍。
西方的伦理思想,无论是 柏拉图所主张的作为“最 高道德”的“善的理念” 以及“智慧”、“勇敢”、 “节制”、“公正”等美 德,
奥古斯丁提出的“爱”、 “信”与“希望”的“基 督教三主德”,都不难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大致 对应的类似内容。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 区分严格而各具对象的角色 观念和角色道德,却是西方 文化所缺乏的。
这种思维方式的重要表现, 就是一举一动都尽量事先预 想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将要做 出的可能反应,并根据这种 可能反应,依据群体规范的 要求去设计和实践自己的行 为。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个 人在主观上具有特别重视 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并根 据他人的可能反应去设计 自身行为的愿望和要求。
通俗地讲,每个人在决定 自己行为时都着重考虑他 人的看法,这就是“人人 互以对方为重”的思维方 式。
例如,“本我” 使人具有 “占有财富”的欲望; “自我” 则提示主体:只 能用合法的手段占有财富;
当主体做出以非法手段攫取 财富的行为时,“超我” 便会使内心产生“情绪制 裁”,亦即产生道德良心 上的自我谴责。
人为满足个体的其他种种欲望, 诸如获取异性、权势、成功 时,倘若其行为违背了公认 的社会规范,都会使内心产 生“情绪制裁”。
孔子是身体力行地实行这些 角色道德的最优秀的典范。
《论语》说他: “其于乡党,恂恂似不能 言者。”
“其于宗庙朝廷,辩辩言, 唯谨尔。”
“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入公门,鞠躬如也; 趋进,翼如也。 君召使傧,色勃如也。”
“见齐衰、瞽者,虽童子必 变。”
处于不同场合,对待不同 地位、身分、处境的人, 必须因自身角色的改换而 采取相应的态度。
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时,因种 种机缘巧合而幸运地首次进入32 强比赛的中国队三战皆北,以净 输9球未进一球的悲惨战绩大败 而归。6月13日,在观看了中国 队0比3败于土耳其队的比赛之后, 亚洲足联秘书长维拉潘在接受采 访时表示:
“足球是一项集体运动,但 中国队的队员们显然不喜欢 依靠集体的力量,场上大部 分时间都是单打独斗,并最 终丢了球。”
但从广大的下层人民大众来 说,其“角色意识”的实际 表现与精英文化的内容有着 很大的差异,不但不同于统 治者的要求,也有别于知识 分子的道德自律。
所以,倘若就“民族特性” 或“文化特质”而言,中国 传统的“群体本位”文化的 真正意义主要不在于那些精 英层面的内容,而在于“群 体本位”文化使中国人所具 有的那种高度重视群体反应 与群我关系的思维方式。
“耻感取向”与“罪 感取向”
根据弗洛依德的理论,“人心 (即英文的human mind)可以 分为三个层次,即: “本我”(Id)、 “自我”(Self) “超我”(Superego).
“本我”是指人的心理中本能 的生物欲望和动物性冲动; “超我”是个人人格中的道德 与良心; “自我”则是二者的中介,体 现为当个人的生物欲望与社会要 求发生利害冲突时的一种理性考 虑。
例如接待客人,冷淡了是傲 慢,过于热情则流于虚假。 应当怎样把握适当的分寸, 要靠当事人自己对于自我角 色的理解和运用。
其他诸如婚嫁、丧葬、享宴、 游乐等一切涉及群体交往的 场合,都需要根据“中庸” 的原则把握自己的行为。
推而广之,对于事业、金 钱、权势等一切人生追求 的目标的认识,都应当从 注重群体反应与群我关系 的角度,用“中庸”的原 则去对待和处理。
孟子所说的“君子”的乐事之一, 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就是“耻感取向”的典型表现。 这里所谓的“天”、“地”是虚 幻的,真正使自我感觉愧怍的, 是主体之外的他人反应。
对于“君子”来说,倘若自 身的行为能够得到他人的肯 定和赞扬,那么体现道德良 心的“超我”就会感到满足, 觉得无愧于“君子”的身分。
这种复杂细致的行为规范, 已经内化为自觉遵循的主 体意识,时时刻刻约束着 人们的举止言行。
这种社会性角色意识的强化 和角色观念的细化所要求的 人的行为规范的细化,又导 致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深 远影响的道德观念的出现, 这就是孔子给予极高评价的 “中庸”。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说明他把中庸看作是一种 至高无上的道德。
西方文化把人看作是具有理智、 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认为每 个人都是他自己内在因素的创造 物,他对他自己的命运负责。
中国文化则把人看作是群体的分 子,认为人是具有群体生存需要、 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每 个人的命运都和群体息息相关。
中华民族素以具有群体本位文化 特征而著称于世,中华文明亦因 这种群体本位文化而得以绵延至 今。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庸呢?
概括地讲,所谓“中庸”,其 实讲的是一种做人行事的原 则。即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得 有度,有分寸,要恰如其分: 既不要达不到,也不要太过; 亦即孔子所说的“过犹不 及”。
后人解释为“不偏不倚谓 之中”,也就是从这个意 义上讲的。
“中庸”作为道德的 提出,是角色感发达的 结果。因为角色意识对 人的行为的主要要求, 就是待人处事必须恰如 其分。
的维这种思维方式反映着一种将严密的客观规范深固地内化为主体自觉要求的独特文化为主体自觉要求的独特文化心理它说明了作为群体分子的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群体之间不可或离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使得个人的利益和行为不能独立于群体和他人的利益之外
群体本位的中国文化
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 提高生存竞争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是以注重 “面子”、“爱面子”著称 于世的,这不独是大陆和台 港澳的中国人如此,世界各 地的华人社会都是如此。所 谓“面子”意识,正是“耻 感取向”的具体表现。
所以,严格来讲,“耻感 取向”与“罪感取向”并 不仅仅说明一种道德心理 的差异,而同时反映着人 际关系思想的发达程度。
人际关系越繁复紧密,群我之 间“互动”联系的程度越深 固,个人作为群体的分子存 在的特征越明显,那么个人 在决定自身行为时,便越是 注重他人的反应,从而“耻 感取向”便越强。
狭义的文化:以文字的 形式所体现的人类知识 积累
我们一般所说的中观的文化, 指的是生活方式的总和
这种生活方式总和的核心 内容,是价值观
例如: 美国文化 日本文化 阿拉伯 文化
酒文化
文化与文明
文化的积淀是深层的积淀。 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顽强 的自我延续性 。其改变较之 经济基础的改变,是相对滞 后的。
“中国队必须尽快培养集体 精神,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出 现在2006年世界杯的赛场 上。”
特别讲求“人和”的传统, 注重群体排斥个体、注重义 务责任而讳言权利的价值取 向,等等; 归根到底,都是由这种互动 关系产生出来的。
这正是“群体本位”有别于 “个体本位”的这种“内化为思维方式特征的、 对于群我关系与群体反应的高度 重视”的忠、孝、节、义等针对 性极强而又区分严格的、系统化 的角色观念、角色道德,恰恰是 不具有“群体本位”文化特征的 西方民族所缺乏的。
一些事业上成功的人物甚至 以“求缺”、“惧盈”为 书斋的名号,原因就在这 里。
因为,你既是群体中的一员, 就不能距离群体太远,否则 必遭众嫉,就很可能会失败。
所以中国人讲“天道惧盈”, 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这与西方那种无止境地不断 追求进取发展的文化精神是 大异其趣的。
就知识分子而言,“强调 角色”还有很强的道德自 律的内容,其含义几与 “良知”等同。所以中国 的知识分子强调“慎独”, 强调“暗室亏心神目如 电”。
按照弗洛依德和东西方其 他一些心理学家的划分, 人的内心情绪制裁,大致 可以分为“耻感”与“罪 感”两类。
在社会学理论中,个人通 过接受种种方式的教育 (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等)而将体现社会价值的 规范准则深植于自我意识 之中的“内化”过程称作 “社会化”过程。
从人的内心情绪制裁来看, 西方社会的“社会化”主 要体现为“罪感取向”。 而汉民族的“社会化”主 要体现为“耻感取向”。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亦文章
珍惜时间
三致祥
人生真谛: 人的最大需求是精神的 充实和满足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 生存、安全、交往、受尊重、 自我实现
成功的标志: 拥有你真心关心的人 和真心关心你的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
群体本位的中国文化
什么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人类活动 的一切痕迹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 与核心精神:
群体本位文化
近现代以来,国内外研究中国传 统文化的学者一般都认为:中国 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群体本位文化。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里,注重群体和人际关系是一个 有别于西方人的主要特征。
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和自我依 靠为核心,中国文化则以外 势中心和相互依赖为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