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理解
1. 课外欣赏。
范氏之亡也①,言姓有得钟②者,欲负③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
恶⑦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矣!
——《吕氏春秋·自知》
(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用背驮东西。
④锤:槌子或棒子。
⑤況(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ù):立刻。
⑦恶:害怕。
⑧悖:荒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走:______________则:______________
(2)遽掩其耳遽______________其:______________
(3)恶人闻之恶______________之: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恶人闻之,可也;恐己自闻之,悖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恶己自闻之,悖矣。
”这位盗钟者到底“悖”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语“掩耳盗铃”就出自这里。
请你写出“掩”字开头的两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水滴石穿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①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
乖崖命杖之,吏勃然②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
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注释)①巾:头巾②勃然:发怒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张乖崖为崇阳令为:___________
(2)诘之诘:___________
(3)乖崖命杖之杖:___________
(4)一钱何足道足: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自”。
(5)一吏自库中出自:___________
(6)自仗剑下阶斩其首自: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滴石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中张乖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同意他的做法吗?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联系上下文填空。
(1)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设果。
(2)孔指________以示儿曰。
[2]这句话朗读时正确的读法是()
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C.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D.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之处不在于()
A.杨氏之子的回答非常有礼貌。
B.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C.他的回答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孔君平要承认孔雀是自己家的鸟,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4]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用准确的成语来形容他。
(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5]想一想,孔君平听到杨氏子的回答以后,会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言文阅读。
钟毓兄弟小时,值①父昼寝②,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③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④饮而不拜。
既而⑤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⑥,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
(注释)①值:碰上。
②昼寝:白天睡觉。
③托寐:装睡。
④会:指钟会。
⑤既而:过了一会儿。
⑥成礼:完成礼仪。
[1]用学过的方法读懂故事,再判断下列说法。
(1)故事中的“兄弟”指的是钟毓和钟会。
(______)
(2)故事中的兄弟二人都偷偷喝了酒。
(______)
(3)根据文言文的用词规律,“因共偷服药洒”中的“因”可以扩为“因为”来理解。
(______)
(4)联系上下文,“既而问毓何以拜”这句话前面省略了问话人“父亲”。
(______)
(5)兄弟二人的做法,肯定有一个人是对的,有一个人是错的。
(______)[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其父时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且托寐以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欧阳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dí)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时期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孤:幼年丧父。
③荻:芦苇秆。
④闾里:乡里。
⑤士人:读书人。
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衡:西汉经学家。
②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③穿壁:在墙上打洞。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⑥佣作:被雇佣劳作。
⑦偿:酬报。
⑧资给:资助。
⑨遂:终于。
⑩大学:有学识的人。
[1]比较阅读两则故事,填写下表。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B.国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
C.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1)欧阳修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_____)
(2)《凿壁偷光》中主人借书给匡衡是因为匡衡无偿当他的雇工,他很感动。
(_____)
(3)两则故事都告诉我们条件再艰苦也不能成为读书的障碍,只要肯下功夫,必有所成。
(_____)
(4)“以获画地”与“以书映光”中的“以”都是“用,把”的意思。
(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人物苦学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内阅读。
自相矛盾
楚(chǔ chǒu)人有鬻盾与矛者,誉(yū yù)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wú wǔ)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fū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
[1]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___”。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于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楚人,你该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了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快乐阅读(默写古诗并回答问题)。
从军行
一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诗中表示地名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写作手法上看,前两句是__________,
后两句是__________。
(3)题目中“行”的意思是()。
A、行走
B、路程
C、古诗的一种体裁。
(4)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
A、岑参
B、王昌龄
C、高适
(5)这是一首()诗。
A、边塞诗
B、送别诗
C、咏物诗
(6)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了战争环境的艰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余尝谓___________ (2)心不在此________
(3)却只漫浪通读_______ (4)心到最急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
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
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量。
10. 阅读理解。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
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3]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______________)
(2)遂烹彘也遂(___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作者是_______朝的著名爱国诗人__________,他的字_________号_________。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示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和《示儿》中的“王师”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本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行诗展示了一幅滚滚黄河入海,气势磅礴;两岸高山巍峨,直耸入云,雄伟壮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行诗写出了南宋的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表达了诗人对中原人民深受压迫的无限关怀、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当时朝廷的愤愤不满。
(6)老百姓所期盼的“王师”干什么去了呢?
林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了我们回答:山外青山楼外楼,
________________。
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晏子春秋(节选)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
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1]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短:_________________延: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词语填入横线,使这段话能切合《晏子使楚》一文的意思。
身手敏捷能言善辩自取其辱满面春风仪表堂堂其貌不扬晏子虽然身材矮小,__________,但他出使楚国时,__________,让原本十分傲慢的楚王__________,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为什么最后傧者更道,让晏子从大门入?请结合晏子说的“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一句的意思,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古诗文阅读。
程门立雪
杨时见①程颐于洛,时盖②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③,时与游酢侍立④不去。
颐既⑤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释)①见:拜见。
②盖:大约。
③瞑坐:打瞌睡。
④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
⑤既:已经。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颐偶瞑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与游酢侍立不去”的原因是什么?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与游酢在欣赏程家的雪景。
B.杨时与游酢想拜见程颐,又担心打扰程颐休息。
C.杨时与游酢没有经过程颐允许,不敢擅自离开。
[3]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课外阅读。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注释:①发鸠(jiū)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旧说在山西境内。
②柘(zhè)木:柘树。
③文首:头上有花纹。
④其鸣自詨: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⑤少女:小女儿。
[1]解释下列的词语。
(1)白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堙于东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女娃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文言文阅读。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虎求百鲁而食之( )
A.设法得到
B.恳求,乞助
C.需要
D.寻找
[2]天帝使我长百兽( )
A.替,让
B.出使
C.派,差遣
D.用
[3]天帝使我长百兽( )
A.管理,治理
B.生长,发育
C.增加
D.排行第一
[4]兽见之皆走( )
A.失去原样
B.跑,奔跑
C.通过
D.走路,步行
[5]“狐假虎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6]百鲁看见老虎和狐狸皆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寓言故事讽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6. 课外阅读。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小古文阅读。
七步成诗
文帝(曹不)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①。
应声便
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②菽以为汁。
萁③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注释:①行大法:指处死。
②漉(lù):过滤。
③萁(qí):豆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豆在釜中泣(______)
[2]这首诗是_____让_____作的,他们都是____的儿子。
[3]对画线语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帝曾经命令东阿王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
B.魏文帝尝试命令东阿王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小古文阅读。
王华还金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①大醉,去,遗②所提囊。
取视之,数十金也。
公度③其醒必复④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
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⑧金耶?”为⑨指其处。
其人喜,以一铤⑦为谢,却不受。
[注释]①以:因为。
②遗:丢失。
③度:估计,思考。
④复:再。
⑤尔:你,你的。
⑥为:替,给。
⑦铤:同“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与群儿戏水滨(___________)(2)其人果号而至(___________)[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个故事发生在王华六岁时,地点是水边。
B.王华将金子投到水中,是想等人们走后,自己再取走,没有想到那人找回来了,于是只好把金子还给他。
C.其人“号”是因为担心找不到他的金子,其人“喜”是因为金子失而复得。
D.王华拒绝那人的报酬更加体现了他拾金不昧的可贵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