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元认知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版),2007,226(2):156-161. 4.姜英杰.元认知:理论质疑与界说.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32(2):135-140. 5.傅宏.元认知模型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1,6,67-73. 6.陈英和,韩瑽瑽.儿童青少年元认知的发展特点及作用的心理机制.心理
11-2: 元认知的新兴研究领域
试用初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参考资料】
1.杜晓新,冯震.元认知与学习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裘国祥.元认知:理论与教育实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姜英杰.元认知的历史潮流与发展趋势.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科学,2012,35(3):537-543.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参考资料】
7.田学红.国内外有关元认知研究的综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04(2):75-79.
8.李洪玉,尹红新.儿童元认知发展的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 2(1):383-387.
13.Fleming.S.M & Dolan.R.J(2012).The neural basis of metacognitive ability.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367(1594):1338-1349
【推荐书目】
1.姜英杰.元认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资料来源:姜英杰著.元认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7版.)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一节 元认知概述
二、元认知的构成成分
关于元认知的成分,国内研究者则倾向于认为,元认 知由三部分组成: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四节 元认知的神经机制
一、元认知神经机制的理论基础
依据尼尔森和纳伦斯(Nelson & Narens)提出的具有深远影 响力的加工水平模型,元认知被定义为监测和控制的认知加工过 程,是元水平与客体水平这两个信息加工水平的相互作用。为了 描绘元认知的认知神经机制,Shimamura提出了动态过滤理论 (见图11-2),从元认知神经机制的角度出发描述了尼尔森和纳 伦斯的加工水平模型。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四节 元认知的神经机制
一、元认知神经机制的理论基础
监测
元水平 前额叶皮质
客体水平 后皮质
控制
图11-2 基于加工水平模型的元认知神经机制图解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四节 元认知的神经机制
CONTEXT
第一节 元认知概述 第二节 元认知的理论 第三节 元认知的发展 第四节 元认知的神经机制
第五节 临床应用——元认知干预技术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一节 元认知概述
一、元认知的定义
元认知是指“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 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 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 和协调”。
——弗拉维尔 (1976) “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弗拉维尔 (198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专栏1
“元认知”概念的提出
弗拉维尔(Flavell)在研究中发现:同时让学前儿童和小学生学习一 组材料,直到他们都确信自己完全能够回忆出来为止。小学生在学习这 组材料一段时间以后,说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通常实际情况与他们所 说的是吻合的,即小学生能够正确地回忆每一部分材料。学前儿童学习 这组材料一段时间后也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 们往往不能完整地回忆学习材料。弗拉维尔指出,这是因为学前儿童不 能像小学生那样有效地监控和调节他们当前的记忆能力。控制和调节自 己当前的记忆能力正是元认知(具体说是元记忆)的功能。弗拉维尔由此 研究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
第四节 元认知的神经机制
二、元认知涉及的脑区及解剖定位
图11-3 前额叶皮层的外侧面(左图)和内侧面(右图)及相应的布洛德曼区 (来源:Shimamura, A. P. 2008. A neurocognitive approach to metacognitiv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In Handbook of memory and metamemory: essays in honor of Thomas O. Nelson (eds J. Dunlosky & R. Bjork), pp. 376.New York, NY: Psychology Press.)
(二)布朗的观点
布朗认为元认知主要是对记忆过程的监控,他的研究对象是 “有能力的信息加工者”,即拥有控制认知行为的有效措施的人。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二节 元认知的理论
二、元认知的加工水平理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元认知加工机制研究不断深入, 主要体现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尼尔森(Nelson) 和纳伦森(Narens)提出的加工水平模型。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思考题】
1.名词解释:元认知,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 认知监控
2.元认知的构成成分是什么? 3.元认知与认知的关系是什么? 4.元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5.如何解释元认知的加工水平模型? 6.前额叶皮质在元认知加工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7.举例说明元认知干预的心理机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四节 元认知的神经机制
三、元认知监控障碍的神经机制
从神经水平上解释元认知必须从理解元水平对客体水平的 监控失败开始,而这种监控失败常常发生在脑损伤和精神 异常的患者身上。
案例1
科尔萨科夫氏综合征(健忘症)
案例2
右侧腹内侧前额叶皮质 (VMPFC)损伤者
元认知成分
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监控
计划 监测 调节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一节 元认知概述
三、元认知与认知的关系
(一)元认知与 认知的联系
认知是元认知的基础,没有认知,元认知便 没有对象;元认知通过对认知的调控,促进认 知的发展。元认知和认知共同作用,促进和保 证认知主体完成认知任务,实现认知目标。
二、元认知涉及的脑区及解剖定位
前额叶皮质(PFC)在认知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来自于 神经成像的研究指出了在前额叶皮质(PFC)进行加工的各 种信息类型的区域特异性。研究者通过空间特性和诸如布洛 德曼分区(Brodmann areas,BAs)这样的解剖特征来确 认这些区域(见图11-3)。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参考资料】
12.Dunlosky.J & Bjork.R.A(2008).Handbook of metamemory and memory.In J.Dunlosky & R.Bjork(Eds),A Neurocognitive approach to metacognitive monitoring and control(pp.373–390).Mahwah,NJ:Erlbaum.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案例分析】
个案11-1:
为什么不用写也可以 学得好?
个案11-2: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 元认知心理干预
试用初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拓展学习】
11-1: 元认知与执行控制的比较
(二)元认知与 认知的区别
1.认识和思考的对象不同 2.活动的内容不同 3.作用方式不同 4.发展速度不同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专栏2
元认知与认知可以区分吗?
斯利弗(Slife)等人研究了认知水平相当的被试在元认知能力上的 差异。被试有两组: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两组儿童的IQ分数无 显著差异,并且在10道数学题及数学成就测验的得分上是匹配的。结 果表明,在进行问题解决时,两组被试在两项元认知指标上存在显著 差异:①学习困难儿童关于自己解题技能的知识较不准确;②学习困 难儿童在监测自己的解题成绩时较不准确,倾向于高估。认知水平相 当的被试在元认知方面却有不同的表现,可见,元认知与认知是可以 分离的两个概念。其次,斯汪森(Swanson)等人的实验研究发现如 果没有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一个人即使有很强的一般认知能力,在解 决问题过程中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反之亦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五节 临床应用——元认知干预技术
一、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内涵 二、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心理机制
格雷(Gray)认为人们在预期的状态与实际的状态之 间存在一个比较装置。他认为许多人的曲解都是由于他 们的预期与其随后对所执行行动的认知之间的相互矛盾 引起的。针对这一现象,临床心理学家们采取一些举措 来激活这种元认知意识来进行干预。 (一)精神分裂症 (二)不适当的过度愤怒
本章作者:马小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谢谢大家!
(资料来源:汪玲态,1999,7(1):6-1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二节 元认知的理论
一、元认知的早期理论
(一)弗拉维尔的界说及其模型建构
弗拉维尔认为,记忆研究有记忆容量、策略、非策略性知识 和元认知等四个相互联系的领域,而元认知是指对记忆过程和内 容本身的了解和控制。
提(二取)练从习他在控到学自控习中的 关键作用
(三) 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动化
(四) 从局部到整体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三节 元认知的发展
二、元认知各成分的发展
在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过程中,构成元认知的各成分相 互联系、相互依存。其中,主体所拥有的各种元认知知识通 过元认知监控这个具体的操作过程才能发挥出效用;另一方 面,主体可通过元认知监控这个实践性环节,不断地检验、 修正和发展元认知知识。 (一)元认知知识的发展 (二)元认知监控的发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本章要点】
在陈述元认知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元认知的 构成成分、元认知理论与元认知的发展,并对元认知的神 经机制进行了介绍,最后从临床应用的角度介绍了元认知 干预技术。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信息流 (flow of information)
元水平(meta-level) 控制过程
目标水平(object-level)
图11-1 元认知的加工水平模型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三节 元认知的发展
一、元认知的总体发展特征
(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9.金洪源,王韶华,赵越.大学生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效果 实验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7):791-794.
10.汪玲,郭德俊,方平.元认知要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 (1),44-49.
11.汪玲,方平,郭德俊.元认知的性质、结构与评定方法.心理学动态, 1999,7(1):6-11.
),2008,232(2):135-140. 5.傅宏.元认知模型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1,6,67-73. 6.陈英和,韩瑽瑽.儿童青少年元认知的发展特点及作用的心理机制.心理
11-2: 元认知的新兴研究领域
试用初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参考资料】
1.杜晓新,冯震.元认知与学习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裘国祥.元认知:理论与教育实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姜英杰.元认知的历史潮流与发展趋势.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科学,2012,35(3):537-543.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参考资料】
7.田学红.国内外有关元认知研究的综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04(2):75-79.
8.李洪玉,尹红新.儿童元认知发展的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 2(1):383-387.
13.Fleming.S.M & Dolan.R.J(2012).The neural basis of metacognitive ability.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367(1594):1338-1349
【推荐书目】
1.姜英杰.元认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资料来源:姜英杰著.元认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7版.)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一节 元认知概述
二、元认知的构成成分
关于元认知的成分,国内研究者则倾向于认为,元认 知由三部分组成: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四节 元认知的神经机制
一、元认知神经机制的理论基础
依据尼尔森和纳伦斯(Nelson & Narens)提出的具有深远影 响力的加工水平模型,元认知被定义为监测和控制的认知加工过 程,是元水平与客体水平这两个信息加工水平的相互作用。为了 描绘元认知的认知神经机制,Shimamura提出了动态过滤理论 (见图11-2),从元认知神经机制的角度出发描述了尼尔森和纳 伦斯的加工水平模型。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四节 元认知的神经机制
一、元认知神经机制的理论基础
监测
元水平 前额叶皮质
客体水平 后皮质
控制
图11-2 基于加工水平模型的元认知神经机制图解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四节 元认知的神经机制
CONTEXT
第一节 元认知概述 第二节 元认知的理论 第三节 元认知的发展 第四节 元认知的神经机制
第五节 临床应用——元认知干预技术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一节 元认知概述
一、元认知的定义
元认知是指“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 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 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 和协调”。
——弗拉维尔 (1976) “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弗拉维尔 (198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专栏1
“元认知”概念的提出
弗拉维尔(Flavell)在研究中发现:同时让学前儿童和小学生学习一 组材料,直到他们都确信自己完全能够回忆出来为止。小学生在学习这 组材料一段时间以后,说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通常实际情况与他们所 说的是吻合的,即小学生能够正确地回忆每一部分材料。学前儿童学习 这组材料一段时间后也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 们往往不能完整地回忆学习材料。弗拉维尔指出,这是因为学前儿童不 能像小学生那样有效地监控和调节他们当前的记忆能力。控制和调节自 己当前的记忆能力正是元认知(具体说是元记忆)的功能。弗拉维尔由此 研究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
第四节 元认知的神经机制
二、元认知涉及的脑区及解剖定位
图11-3 前额叶皮层的外侧面(左图)和内侧面(右图)及相应的布洛德曼区 (来源:Shimamura, A. P. 2008. A neurocognitive approach to metacognitiv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In Handbook of memory and metamemory: essays in honor of Thomas O. Nelson (eds J. Dunlosky & R. Bjork), pp. 376.New York, NY: Psychology Press.)
(二)布朗的观点
布朗认为元认知主要是对记忆过程的监控,他的研究对象是 “有能力的信息加工者”,即拥有控制认知行为的有效措施的人。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二节 元认知的理论
二、元认知的加工水平理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元认知加工机制研究不断深入, 主要体现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尼尔森(Nelson) 和纳伦森(Narens)提出的加工水平模型。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思考题】
1.名词解释:元认知,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 认知监控
2.元认知的构成成分是什么? 3.元认知与认知的关系是什么? 4.元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5.如何解释元认知的加工水平模型? 6.前额叶皮质在元认知加工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7.举例说明元认知干预的心理机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四节 元认知的神经机制
三、元认知监控障碍的神经机制
从神经水平上解释元认知必须从理解元水平对客体水平的 监控失败开始,而这种监控失败常常发生在脑损伤和精神 异常的患者身上。
案例1
科尔萨科夫氏综合征(健忘症)
案例2
右侧腹内侧前额叶皮质 (VMPFC)损伤者
元认知成分
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监控
计划 监测 调节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一节 元认知概述
三、元认知与认知的关系
(一)元认知与 认知的联系
认知是元认知的基础,没有认知,元认知便 没有对象;元认知通过对认知的调控,促进认 知的发展。元认知和认知共同作用,促进和保 证认知主体完成认知任务,实现认知目标。
二、元认知涉及的脑区及解剖定位
前额叶皮质(PFC)在认知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来自于 神经成像的研究指出了在前额叶皮质(PFC)进行加工的各 种信息类型的区域特异性。研究者通过空间特性和诸如布洛 德曼分区(Brodmann areas,BAs)这样的解剖特征来确 认这些区域(见图11-3)。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参考资料】
12.Dunlosky.J & Bjork.R.A(2008).Handbook of metamemory and memory.In J.Dunlosky & R.Bjork(Eds),A Neurocognitive approach to metacognitive monitoring and control(pp.373–390).Mahwah,NJ:Erlbaum.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案例分析】
个案11-1:
为什么不用写也可以 学得好?
个案11-2: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 元认知心理干预
试用初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拓展学习】
11-1: 元认知与执行控制的比较
(二)元认知与 认知的区别
1.认识和思考的对象不同 2.活动的内容不同 3.作用方式不同 4.发展速度不同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专栏2
元认知与认知可以区分吗?
斯利弗(Slife)等人研究了认知水平相当的被试在元认知能力上的 差异。被试有两组: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两组儿童的IQ分数无 显著差异,并且在10道数学题及数学成就测验的得分上是匹配的。结 果表明,在进行问题解决时,两组被试在两项元认知指标上存在显著 差异:①学习困难儿童关于自己解题技能的知识较不准确;②学习困 难儿童在监测自己的解题成绩时较不准确,倾向于高估。认知水平相 当的被试在元认知方面却有不同的表现,可见,元认知与认知是可以 分离的两个概念。其次,斯汪森(Swanson)等人的实验研究发现如 果没有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一个人即使有很强的一般认知能力,在解 决问题过程中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反之亦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五节 临床应用——元认知干预技术
一、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内涵 二、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心理机制
格雷(Gray)认为人们在预期的状态与实际的状态之 间存在一个比较装置。他认为许多人的曲解都是由于他 们的预期与其随后对所执行行动的认知之间的相互矛盾 引起的。针对这一现象,临床心理学家们采取一些举措 来激活这种元认知意识来进行干预。 (一)精神分裂症 (二)不适当的过度愤怒
本章作者:马小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谢谢大家!
(资料来源:汪玲态,1999,7(1):6-1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二节 元认知的理论
一、元认知的早期理论
(一)弗拉维尔的界说及其模型建构
弗拉维尔认为,记忆研究有记忆容量、策略、非策略性知识 和元认知等四个相互联系的领域,而元认知是指对记忆过程和内 容本身的了解和控制。
提(二取)练从习他在控到学自控习中的 关键作用
(三) 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动化
(四) 从局部到整体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三节 元认知的发展
二、元认知各成分的发展
在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过程中,构成元认知的各成分相 互联系、相互依存。其中,主体所拥有的各种元认知知识通 过元认知监控这个具体的操作过程才能发挥出效用;另一方 面,主体可通过元认知监控这个实践性环节,不断地检验、 修正和发展元认知知识。 (一)元认知知识的发展 (二)元认知监控的发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本章要点】
在陈述元认知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元认知的 构成成分、元认知理论与元认知的发展,并对元认知的神 经机制进行了介绍,最后从临床应用的角度介绍了元认知 干预技术。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信息流 (flow of information)
元水平(meta-level) 控制过程
目标水平(object-level)
图11-1 元认知的加工水平模型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三节 元认知的发展
一、元认知的总体发展特征
(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9.金洪源,王韶华,赵越.大学生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效果 实验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7):791-794.
10.汪玲,郭德俊,方平.元认知要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 (1),44-49.
11.汪玲,方平,郭德俊.元认知的性质、结构与评定方法.心理学动态, 1999,7(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