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
分子的特征。

2、学会用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的引导,采取学生自学研究的方法,教师进行适
当的讲述。

2、利用多媒体进行微观的演示,学生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
论。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1、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
重要性。

2、认识水污染的危害性,提高环保意识,节水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难点: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具:多媒体,量筒,烧杯,滴管,品红,酒精,水。

识传授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刚刚接触分子的性质时,对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现象时不太熟练,要注意慢慢引导。

第十三章内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过程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
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用具:
分子内聚力演示器、烧杯、水、墨水等
【教学过程】
设计意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境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现象,例如墙里开花墙外香;炒菜时香气四处飘逸;到医院时闻到一股药味等,同学们还能举出其它的一些例子吗?这些现象为什么?
合作探究
前面我们学过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物理学中所说的分子包括多原子分子和单原子分子,分子很小,是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在一个物体中,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这么多的分子在物体中处于什么状态呢?提出你自己的猜想并说明自己的根据。

(例如这些分子是运动的或者这些分子是静止的。


一、扩散现象
让学生观看教师用书的视屏资源(2)观察空气和二氧化氮的扩散现象;水和硫酸铜溶液的扩散;金和铅的扩散。

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各种扩散现学生体会各个例
子,举例并力图
解释这些现象。

思考、讨论、猜
想、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
感受各种扩散现
象的过程,总结
扩散的定义,分
析推理物体内部
分子的运动情
况。

从学生熟悉
的例子入
手,学习新
知。

学会猜想必
须是有根据
的。

联系实
际现象。

让学生感受
各种情况的
扩散现象,
更形象具
体。

固体、
液体、气体
扩散快慢的
比较。

象,向学生说明(1)气体的扩散现
象: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有强烈刺
激性气味的气体;要注意把装有二
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空瓶子下
面,由于二氧化氮气体密度大,这
样可以排除重力的干扰。

(2)液体
的扩散:观察两种液体之间的部分。

(3)固体的扩散。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结论:1、气体扩散最快,其次是液体,固体最慢。

2、两种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3、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二、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扩散现象,那么对同样的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因素,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同学们自己能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吗?学生阐述自己的
结论
对可能影响扩散
快慢的因素进行
猜想,并提出自
己的想法和猜想
的理由,对自己
的猜想提出验证
让学生学会
自己总结
说明通过直
接感知的现
象,推测无
法直接感知
的事实是研
究物理问题
演示:墨水在温度不同的水中扩散快慢。

由实验引入热运动的概念。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提出问题: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既然物体里的分子能够运动,则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为什么物体既不容易压缩又不容易拉伸固体和液体呢?
演示实验:1、分子之间有引力,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

2、观看教师用书视频资源2,由弹簧连接的小球间的作用力说明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的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
猜想产生这种实
验现象背后隐藏
着那些物理规律
以及与分子运动
有关的因素
学生猜想并叙述
猜想的理由,设
计验证猜想的方
法。

观察实验现象理
解分子之间有引

观看视频资源理
解分子之间既有
引力又有斥力
的常用方法
通过实验学
会分子之间
有引力和斥

把抽象的东
西形象化是
研究物理问
题的常用的
方法
结论: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之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时,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平时我们很少看到两个物体能粘到一起,就是因
为分子间的引力作用距离很小,在分子间离得很近时才能明显地显示出来。

课堂小结
解释开头所提出的问题学生谈谈自己学
到了什么
回顾新知纳
入知识系统
课堂练一、动手动脑学物理。

二、补充练习
1.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C)
B.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
C.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A)
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B.0℃时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停止了运动

“川菜之魂”。

炒菜时,往锅中加入一点豆瓣,满屋子都会
有很浓的气味,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4.如图,在装着红棕色NO2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瓶
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掉中间
的玻璃板后,会发生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逐渐变得
均匀的现象,想让上述变化过程加快,应采取升高温度的
办法
板书设计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人防教案
第六课灾害事故的预防和救护
第一节地震灾害
李海顺
安阳市殷都外国语中学
20XX年4月16日
第一节地震灾害
安阳市殷都外国语中学李海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珍爱生命,保护自己,救护他人
2.能力目标:掌握遭遇地震时的救护方法
3.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的危害性
★教学重点:1、避震的方法与自救
★教学过程:
背景资料:被称为“海滩天使”的一名叫蒂莉的英国10 岁女孩和母亲在泰国普吉岛度假,在印度洋发生海啸时她用老师教给的地震知识,及时告诉母亲和周围的游客,说马上要发生海啸,挽救了100 多名游客,称为“海滩天使”。

一、地震的含义及其分类
1. 地震--就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而造成地面震动的现象,在古
代又称为地动。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2.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地面与震源正相对的地方叫震中
4.地震的大小可以用地震震级和烈度来衡量。

(1)震级—表示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大小,如一次五级地震放出的能量相当于一枚2万—3万TNT当量的原子弹在地下深处爆炸。

(2)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
震破坏的程度。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 度。

3 度,少数人有感;
4—5 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 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 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 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 度,毁灭性破坏。

中国地震烈度表(简要)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 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ⅩⅡ度;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震级与烈度统计对应关系
震中烈度: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ⅩⅡ
震级:
我国是地震的多发国家,有资料统计,在我国大城市中有70%的城市处在7 级以上地震区,小城市有50%的城市处在7 级以上地震区。

地震还能引起海啸,发生在2004 年12 月26 日的印度
洋海啸就是海底地震引起的。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

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背景资料:什么叫海啸灾害?海啸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底塌陷、滑坡等自然灾害所激起的波长可达数百公里的海洋水体波动以及冲上海岸具有强大破坏力的巨浪。

2004 年12 月26 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就是地震引发的。

震级:9 级,死亡人数:30 万人,受伤:51 万多人。

唐山大地震时间:1976.7.28 凌晨3 点,震级:7.8 级,烈度11 度,死亡人数:24 万多人,重伤:16 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30 亿人民币。

四川汶川大地震时间:2020 .5.12 下午2 点28 分,震级:8 级,烈度11 度,死亡人数:6.9 万多人,受伤:37 万多人,失踪1.8 万多人。

二、地震前兆
地震和其他任何事件的发生一样,也有一个孕育过程,其间总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即地震前兆。

三、地震前的准备
1、熟悉个人的疏散路线和疏散区。

2、准备好避难的营救用品: ①、1-2 天使用的饮用水和易于存
放、方便食用的食品,注意水和食品应按保质期的要求定期更换。

如果有婴儿的话需要准备好奶粉。

②、便携式收音机、手电筒、干电池、蜡烛、打火机、口哨、锤子等一些生存工具。

③、一些简便可以防寒的衣服、内衣裤、毛巾、手纸、手套等简易生活用品。

④、准备一些治疗感冒、肠胃病以及外伤包扎的药品和一些急救药品。

⑤、别忘了随身携带现金、卡、身份证和贵重物品。

3、加固室内家具杂物,把放在高处的小物件、镜框、玻璃制品等转移到地面上,避免震时翻倒掉落伤人。

4、疏散前要关闭煤气、切断电源、熄灭炉火,以防火灾。

四、避震方法
1、来得及撤离,应迅速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

2、来不及撤离,应就近避震,震后再撤离到安全地带。

要遵守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的原则。

室内避震应选择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在教室里可躲在课桌下或墙角边,在电影院可躲在椅子下,躲避时,要注意保护头部。

高楼避震不要盲目跳楼,不可使用电梯。

3、选择空旷开阔地带避难,应避开吊灯、电扇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不可在高楼、高压线、桥梁、高架桥(路)、加油站、煤气储气罐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倒塌的场所停留。

五、被压人员的自救行动
1、尽快清理压在身上的物体,设法逃离危险区。

2、不能脱险时,要设法扩大安全空间。

3、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灰尘造成窒息,可用手帕、毛巾、衣服捂住口鼻。

4、保持体力,不要乱叫,可用敲击方法与外界联系。

5、积极寻找水源和食品,尽可能延长生命。

六、震后救人的方法
从唐山大地震统计资料得知: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压人员生存率可达95%,小时内24 救活率为81%,48 小时内救活率为53%,由此可见,地震后及时组织自救、互救是非常重要的,对埋压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震后救人,力求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互救队伍不断壮大的原则。

具体做法是:先救近处的,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陌生人,不要舍近求远;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迅速壮大互救队伍;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可使他们在救灾中充分发挥作用;先救"生",后救"人"。

唐山地震中一农村妇女,每救一个人,只把其头部露出,避免窒息,接着再去救另一个人,在很短时间内使几十人获救。

1、注意倾听被埋压人员的呼喊声、呻吟声、敲击声,确定被埋压人员的位置。

2、发现被埋压人员,应尽早暴露被埋压人员的头部,清除口、鼻内的灰尘,不要强拉硬拖。

3、对饥渴、受伤、窒息较严重,埋压时间又较长的人员,被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强光刺激,对伤者,根据受伤轻重,
采取包扎或送医疗点抢救治疗。

4、挖掘被埋压人员时,动作要轻,尽量用小型轻便工具,避免利器误伤。

★作业:1、震前一般可能出现哪些不正常的现象?
2、地震来了怎么办?你有哪些好的防护办法?
★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地震灾害及其的防护方面的知识。

不管是哪种灾害或事故的发生,我们首先要冷静,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必要的行动,更好的保护自己。

第页
(2)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3)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
[导课]走进化学实验室,你能见到许多固体,如蜡状的白磷(P4)、黄色的硫黄、紫黑色的碘(I2)和高锰酸钾(KMnO4)、蓝色的硫酸铜(CuSO4·5H20)、白色的碳酸钙等。

放眼世界,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矿物也都是固体。

你一定还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更多的固体,如金属、玻璃、陶瓷、砖瓦、水泥、塑料、橡胶、木材……你是否知道固体有晶体和非晶体之分?绝大多数常见的固体是晶体,只有如玻璃之类的物质属于非晶体(又称玻璃体)。

晶体与非晶体有什么本质的差异呢?今天我们开始学习…。

[板书]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投影]常见的晶体(或展示实物):
[板书]一、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是内部微粒(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构成的物质。

非晶体:是内部的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呈杂乱无章的分布状态的物质。

[讲]常见晶体有食盐(离子化合物的固态一般为晶体)、冰、金属、宝石、水晶、大部分矿石。

非晶体多是玻璃及玻璃态物质、橡胶。

晶体类型是分子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石墨型特殊晶体。

[思考]晶体规则的几何外型与组成晶体的微粒在空从身边的事物导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间的存在什么关系?
[投影]表3-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自范性微观结构
晶体有(能自发呈现多
面体外型)原子在三维空间里呈周期性的有序排列
非晶体没有(不能自发呈
现多面体外型)
原子排列相对
无序
[讲]晶体的基本性质是由晶体的周期性结构决定的。

[板书]2、晶体的基本性质
(1)自范性:即晶体能自发地呈现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性质[讲]晶体的自范性即晶体能白发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所谓自发过程,即自动发生的过程。

不过,“自发”过程的实现,仍需要一定的条件。

例如,水能白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但不打开拦截水流的闸门,水库里的水就不能下泻。

晶体呈现自范性的条件之一是晶体生长的速率适当。

熔融态物质冷却凝固,有时得到晶体,但凝固速率过快,常常只得到看不到多面体外形的粉末或没有规则外形的块状物。

[板书]晶体的自范性是晶体中粒子在微观空间里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的宏观表象。

[投影]晶体二氧化硅与非晶体二氧化硅微粒排列情况:
[讲]晶体的均一性指的是晶体的化学组成、密度等性质在晶体中各部分都是相同的。

[板书](2)均一性知识与实际的相结合
图谱的对比
[板书]3、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构成固体的粒子在三维空间里是否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
[投影]
[讲]最有趣的例子是天然的水晶球。

水晶球是岩浆里熔融态的Si02侵入地壳内的空洞冷却形成的。

剖开水晶球,常见它的外层是看不到晶体外形的玛瑙,内层才是呈现晶体外形的水晶。

其实,玛瑙和水晶都是二氧化硅晶体,不同的是,玛瑙是熔融态Si02快速冷却形成的,而水晶则是热液缓慢冷却形成的。

[讨论]除以上水晶和玛瑙是熔融态冷却得到的,根据所学知识还有那些方法得到晶体?
[板书]4、得到晶体一般有三条途径:
(1)熔融态物质凝固;
[讲]冷却速率恰当,得到规则晶体。

冷却速率过快,会得到不规则块状物质看不到几何外形的粉末
[板书] (2)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分组实验1]晶体碘的升华和凝华: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少量碘,用一个表面皿盖在小烧杯上,并在表面皿上加少量冷水。

把小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投影]实验现象:固体直接变成紫色蒸气,蒸气遇冷,又重新凝聚成固体。

实验结论:晶体碘可产生凝华现象
[板书] (3)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讲]利用溶解度不同,通过重结晶进行物质的分离或提纯。

将不规则晶体投入其饱和溶液中会观察规则晶体的生成,验证溶解平衡为动态平衡。

[投影]硫晶体、碘晶体、硫酸铜晶体的获得
[讲]许多固体粉末用肉眼看不到晶体外形,但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规则的晶体外形
[投影]用显微镜观察几种晶体结构:(K2Cr2O7、KNO3、萘)
[学与问]1、某同学在网站土找到一张玻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5所示,这张图说明玻璃是不是晶体?为什么?
2.根据晶体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的特点,人们很容易识别用玻璃仿造的假宝石。

你能列举出一些可能有效的方法鉴别假宝石吗?
[投影]玻璃的结构示意图
[汇报]1、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构成固体中的粒子在微观空间是否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

观察玻璃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构成玻璃的粒子无周期性排
教案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价值,认同“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观点,认识在分子等层次研究物质的意义。

重点通过晶胞确定晶体的化学式难点晶胞的结构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二、晶胞
1、晶胞: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2、晶胞中原子占有率:顶点:1/8;边心:1/4;面心:1/2;体心:1。

3、三种典型的立方晶体结构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
师生活动
[投影]蜂巢、铜晶体及铜晶胞模型:
[讲]为了描述晶体在微观空间里原子的排列,无须画出千千万万个原子,只需在晶体微观空间里取出一个基本单元即可。

这种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叫做晶胞。

可用蜂巢和蜂室的关系比喻晶体和晶胞的关系。

[板书]二、晶胞
1、晶胞: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讲]铜晶体的排列方式:整块晶体可以看作是数量
巨大的晶胞“无隙并置”而成;所谓“无隙”,是指相邻晶胞之间没有任何间隙;所谓“并置”,是指所有晶胞都是平行排列的,取向相同。

[设问]铜晶胞含有4个铜原子,为什么不是14个?[讲]我们在观察晶胞图时,千万不能忘记,晶胞只是晶体微观空间里的一个基本单元,在它的上下左右前后无隙并置地排列着无数晶胞,而且所有晶胞的形状及其内部的原子种类、个数及几何排列是完全相同的。

因而,晶胞的顶角原子是8个晶胞共用的,晶胞棱上的原子是4个晶胞共用的,晶胞面上的原于是两个晶胞共用的。

[投影]3-8学生探究晶胞占有原子的规律:
[板书]2、晶胞中原子占有率:顶点:1/8;边心:1/4;面心:1/2;体心:1。

[讲]非长方体形晶胞中粒子对晶胞的贡献视具体情况而定的。

如石墨晶胞第一层内碳原子排成六边形,其顶点(1个碳原子)对六边形的贡献为1/3 [投影探究] 图3—9依次是金属钠(Na)、金属锌(Zn)、碘(12)、金刚石(C)晶胞的示意图,数一数,它们分别平均含几个原子?
[投影]钠、锌晶胞都是:8×1/8+1=2;碘:(8×1/8+6×1/2)×2=8;金刚石:8×1/8+6×1/2+4=8。

[思考]上述铜晶体、金刚石、CO2晶体、NaCl晶体
的晶胞的空间构型呈什么形状?在上述晶体中,晶胞是如何排列的?晶胞之间是否有空隙?
[板书]3、三种典型的立方晶体结构:
[讲](1)六方晶胞:在六方体顶点的微粒为6个晶胞共有,在面心的为2个晶胞共有,在体内的微粒全属于该晶胞。

微粒数为:12×1/6 + 2×1/2 + 3 = 6
(2)面心立方:在立方体顶点的微粒为8个晶胞共有,在面心的为2个晶胞共有。

微粒数为:8×1/8 + 6×1/2 = 4
(3)体心立方:在立方体顶点的微粒为8个晶胞共享,处于体心的金属原子全部属于该晶胞。

微粒数为:8×1/8 + 1 = 2
[投影小结]
[随堂练习]
1、现有甲、乙、丙、丁四种晶胞如下图所示,可推知:甲晶体中A 与B 的离子个数比为 ;乙晶体的化学式为 ;丙晶体的化学式为
体心立方 简单立方 面心立方
______;丁晶体的化学式为___ ___。

2、下图依次是金属钠(Na)、金属锌(Zn)、碘(12)、金刚石(C)晶胞的示意图,数一数,它们分别平均含几个原子?
3、钙-钛矿晶胞结构如右图所示。

观察钙-钛矿晶胞结构,求该晶体中,钙、钛、氧的微粒个数比为多少?
4、在碳单质的成员中还有一种
混合型晶体——石墨,如图所
示。

它是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
依靠作用力相结合。

每层内部碳
原子与碳原子之间靠作用力相结合,其键角为1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