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概念探微(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誉概念探微(一)
一、初期的商誉概念:商誉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追本溯源,“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英国会计学家Leake 在“Goodwill:It’sNatureandHowtoValueIt”一文中,还具体引用了1571年出现在英格兰的那句话:“我把我采石场的全部利益和商誉……都给了约翰·斯蒂文。
”普遍认为,这是商业上关于商誉的最早记录。
虽然商誉最早是作为商业上的词汇出现的。
但是,商誉问题最先却是引起法庭的注意,故最早关于商誉的定义既不是经济界,也不是会计界所下,而是法官所下。
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1859年英国一件法庭法案例中司法官对商誉所下的定义:“商誉意指旧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商号等有关的一切,以及与企业经营有联系,并由于它们能使企业受益的一切有利条件。
”这个概念在英国法庭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
可见,早期的商誉并未引起会计界的重视。
相反,由于遗嘱公证、法律诉讼等问题的牵扯,首先引起了司法界的重视,对商誉问题进行了研究。
因而,虽然“商誉”是商业上的词汇,最早却是由司法界定义的。
二、商誉概念的演进:商誉系指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
商誉问题引起学术界,尤其是会计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讨论,是19世纪末的事。
19世纪末,经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场所逐渐固定,企业组织也一改往日家庭作坊、临时结合等方式,以独资或合伙制为主。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
工业革命业已结束,虽然工业化过程仍在继续,但劳动生产率已不像过去那样惊人地提高,在投资报酬率大幅降低,竞争日剧的情况下,企业要想获得丰厚的利润,必须依靠内部的各项优秀素质:如果一家企业信誉卓著、生产工艺精湛、推销有术、组织管理有方,它就能吸引较多的顾客购买其产品,企业与客户之间亦能建立起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
而且这种良好关系一旦建立,正常情况下能够一贯保持下去,企业就会源源不断地获得较多的未来收益。
此时,商誉普遍被理解为能使企业获得更多收益的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
例如,19世纪末(1888年),英国一篇会计学术论文将商誉定义为:“……一个企业由于其顾客所持的好感并可能继续光顾和支持而得到的利益和好处。
”这个概念在当时很有代表性。
三、商誉概念的拓展:导致超额利润的一切因素
本世纪初,经济更加发达,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企业的优势已不完全取决于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而要从内部管理、生产组织、销售环节等各方面努力,如果企业拥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如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秀的管理人员、高素质的生产工人、庞大的销售网络、稳定的财务状况等,它就能获得较同类型其他企业更高的利润,即超额利润。
因此,当时将能使一个企业比其他更具有优势的一切方面,即能导致一个企业比其他企业获得更多(超额)利润的一切因素,就称为商誉。
这样,商誉的概念向深层次拓展了。
本世纪20年代初期,杨汝梅先生在其《无形资产论》中就指出:“凡足以使一企业产生一种较寻常
收益为高之收益者,均得称之为商誉矣。
”20多年后,佩顿的论述仍然如出一辙:“商誉一词最先仅限于现成的顾客群所具有的价值,后来则逐渐被用来描述企业可以归因于销售、制造、理财和政治等各方面良好关系的那一部分价值。
”
杨先生对商誉的定义在当时是很精辟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研究水平的提高,如此定义就显得过于简单。
因为在19世纪,资本主义一直属于个人企业家时代,个人企业家既是生产手段的所有者,又从事经营,而随着重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经营的大规模化,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管理职能的专门化使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企业成败显得至关重要。
精良的管理队伍可以组织开发新产品、运用新技术、训练有序的工人队伍,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时,是否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就成了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竞争更加剧烈,它迫使公司不断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增加自身的竞争实力,经济管理成为公司延续生命的主要支撑力量。
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有利影响,获得理想的经营业绩,甚至获得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
当然,如果企业通过上述措施,果真获得了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企业就拥有了商誉。
可见,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商誉的特性有了深入的了解。
20世纪40年代以来,会计界逐渐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商誉观点,即超额盈利观、剩余价值观和无形资源观。
(一)超额盈利观。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商誉是超额盈利的那部分价值。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获取利润,而拥有资产是获取利润的前提条件。
商誉是一项资产,能使企业具有未来的服务潜力或使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虽然它不像厂房、机器设备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对企业来讲,却是实实在在能感受到其存在的。
实际上,企业获取利润的过程,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过程,很难从量上区分每个单项资产对企业盈利的贡献。
商誉这项无形资产是与企业整体结合在一起的,无法单独辨认,但企业一旦拥有,却能具有超过正常盈利水平的盈利能力和服务潜力。
因此,它们的价值就只有通过作为整体所创造的超额利润才能集中表现出来。
自然,商誉也就应由超额盈利来定义了。
美国会计学家佩顿1922年就指出:“‘商誉’一词在广义上表示未来超额盈利的估计价值……确切地说,商誉从这一点上可以被定义为某一特定企业所能赚取的超额盈利的资本化价值,即超过具有相同资本投资的代表性竞争者——‘正常’企业——的盈利水平的那部分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