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概论》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设计概论》
教案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设计(共5学时)
第一节、城市的本质与特征(1学时)
一、城市的本质
本质:人类将物质、能量、信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赋予某种精神的聚集
节点,是人类社会的延伸,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载体。

它表征了人类在物质与精神方面
的力量与向往,以及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同时
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自身最好的、最生动的写照。

刘易斯·芒福德、格茨·福普、安东尼·吉登斯、刘易斯·芒福德、《周礼·考工记》、段汉明等都有相关的论述。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
城市是创造者(人类)与被创造者(城市)、物质与精神、科学技术与人文
文化、城市本体与自然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多种的互补性,是一个互相嵌套的
整体。

2.城市与城市历史
城市的历史是城市宝贵的财富,影响着我们现存的城市和周围世界,同时无
时无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3.城市与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延伸,人类文明的象征,表现出了城市特有的
气质与风度。

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文化中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集中
体现,是积累、保存前人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

刘易斯•芒福德、吴良镛、郑时龄、陈立旭、张鸿雁等都有论述。

第二节、城市系统的复杂性(1学时)
一、现代复杂性科学概述
复杂性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已有40多种复杂性定义,如香农信息、费歇
尔(Fisher)熵、分数维、随机复杂性、复杂适应系统、混沌边缘等等,至今尚
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W·Weaver、西蒙、普利高津、哈肯、盖尔曼、钱学森、杨永福、成思危、姜
璐等都有论述。

二、城市系统的复杂性
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复杂性主要可从以下方面来衡量:
⑴城市子系统数量巨大、层次众多、关联复杂;
⑵城市系统生成、发展的演化过程复杂。

1.城市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复杂
⑴城市是自然——社会——人工环境的关联系统;
⑵所处不同地域表现出了不同的关联形态。

2.城市系统复杂性的根源
人——社会系统对城市系统具有主导作用,正是城市系统与人——社会系统
的本质联系,城市系统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3.城市系统复杂性的特征
⑴交织;
⑵独特;
⑶超越。

三、城市与居住者的互动机理
人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居住者,时刻受到城市环境的影响,又时刻反思
着自身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以其居住的城市与其它城市进行比较,并比较着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憧憬”着城市的将来,由此产生改变城市现状的愿望、目标、动力和行动,形成城市与居住者的互动作用。

这种城市与居住者的互动作用正是通过社会这个更为巨大的系统来起作用
的,具有时空统一特征的连续过程。

互动作用具体表现在:城市的居住者受城市的结构与形态、历史与文化的影
响,同时主动的改造、建设着城市,以形成城市新的结构、形态、文化,城市新的结构、形态、文化又影响着新的居住者或下一代居住者。

城市与居住者这种连续不间断的互动过程,使城市不断具有新的、时代感的结构、形态和城市文化,同时也孕育着城市中的一代又一代的居住者,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看,城市与居住者,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第三节、城市设计的定义、内涵和渊源(2学时)
一、城市设计的定义和内涵
1.定义
是以城市物质体型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
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

2.内涵
塑造城市未来环境景观,优化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有利于持续发展。

二、城市设计的渊源
1.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城市设计
2.中世纪的城市设计
3.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设计
4.近现代城市设计理论
5.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三、城市设计的法定含义
1.《城市规划法》中,没有“城市设计”的字眼。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做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中未提“城市设计方法”的应用问题。

4.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设计(Urban design)是对城市体
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国外城市设计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城市设计没有法律地位,就难以形成对
开发建设的有力约束,难以实现城市设计的各项目标。

城市设计在我国经过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并正趋于成熟,但城市设计的相关法规体系尚未健全,并导致一系列的矛盾,这些矛盾不解决,就会影响城市设计工
作的发展,进而限制城市规划水平的提高。

对于城市设计的概念,应当具有一个统一的法定含义。

第四节、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1学时)
一、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
工程设计型:以具体方案设计为其成果,一般都以规模比较小、内容比较具
体的空间地段为对象。

政策过程型:以政策(policy)导引为其成果,进行引导或控制,一般是规
模范围较大地区乃至整座城市为对象。

二、无所不包、没有定式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概念因其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而难以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其设计
内容也是无可不包的。

也就是说除了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之外的整个城市外部空间,大大小小的所有物体和场景,包括人在内,都是城市设计研究的对象。

M.索斯沃斯、理查德·马歇尔、吴良镛、郑正、韩冬青等人都有论述。

第2章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共7学时)
第一节、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3学时)
一、早期基本理论(1980年以前)
1.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
提出了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
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

2.凯文·林奇
确定了一种全新的城市分析与设计方法: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出发,通
过居民调查和实地体验,研究使用者认知图式(cognitive map)与城市形态的关系,真正实现了“人本主义”的城市设计价值原则。

3.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
进行了图式语言的研究,这是人的行为与场所情感对应的空间图式的研究。

4.波纳(L·S·Bourne)
运用系统理论对城市空间进行研究,认为系统理论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
关系,这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本质所在,同时,系统理论的各种立场使之能够运用于不同的观点和理念,尤其是在城市空间物质层与社会文化层的决定作用上保持观念上的中立。

5.诺伯格·舒尔兹
认为人通过空间图式感觉各种状况,指出图式是由文化决定的,要求对环境
或情性的定位,结果即具有质的特性。

提出五种空间概念:
⑴使用空间,把人统一在自然有机环境中;
⑵知觉空间,对于人的同一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⑶存在空间,把人类归属于整个社会文化;
⑷认识空间,意味着人对空间进行思考;
⑸理论空间,是提供描述其他各种空间的工具。

6.芦原义信
提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从空间的划分、空间的组成要素、空间的
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指出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

二、后期基本理论(1980年以后)
1.罗杰·特兰西克(Roger Trancik)
提出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和联系理论(linkage)。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虚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
的理论,又被称为关联耦合分析。

2.比尔·希列尔(Hillier)
首次提出空间句法理论,引入了“变量”或称为指标体系,是在城市和建
筑形体严格联系起来,并借助于电脑——进行模拟实验,以此作为空间分析、评价设计的工具,可对不同城镇空间格局及城市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3.稹文彥
耦合性是统一城市中各种活动的物质形态诸层面的法则,城市设计涉及各种
彼此无关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问题。

城市空间形态可以概括为3种类型:
⑴构图形态;
⑵巨硕形态;
⑶群组形态。

4.阿尔多•罗西
提出了建筑类型学概念,认为建筑与城市类型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历史性和
抽象性。

形成了“类似性城市”的思想,强调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基于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的结合。

“类似性城市”:把历史形态分类,并重新组合,并采用原型浓缩的集中形
式,形成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的聚集体。

这种原型浓缩,实质上是对古建筑传统产生的不同的诠释。

因为是重新解释,不可能完全回归原型,因此就叫做“类似性城市”。

罗西在城市的理论上,紧密地联系了建筑与城市的相互关系,类型与不同时
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

5.黑川纪章
⑴城市的生命时代:认为城市不是简单的建筑拼凑与堆砌,它也和生物一样
有可能产生变异。

在构思建筑与城市时,考虑飞跃、跳跃性的空间及规模,是非常必要的。

⑵新陈代谢理论:由两个基本原理构成。

即通时性(diachronicity) 原理与
共时性(synchronicity) 原理。

通时性:时间的变化;
共时性:不同文化的共生。

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等学科对城市空间的研究(1学时)
一、早期城市社会学对城市空间的研究
城市社会学:社会学中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
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F•腾尼斯、E•迪尔凯姆、G•齐美尔、M•韦伯都有论述。

二、芝加哥学派
代表人物:R•E•帕克(R•E•Park)、E•W•伯吉斯(E•W•Burgess)、R•D•麦肯齐(R•D•Mckenzie)和L•沃思(Wirth)。

基本观点:⑴生态或区位(ecology);⑵集中(concentration);⑶集中化
(centralization);⑷分散化(decentralization);⑸隔离(segregation);⑹
入侵(invasion) ;⑺迁移(succession);⑻支配(dominance) ;⑼竞争(competition);⑽生态社区(ecological community);⑾自然与道德秩序
(natural and moral order);⑿自然区(natural areas)。

三、多元化的探讨过程
⑴帕顿(John Pacten)提出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综合模型。

⑵C·P·LO提出中国城市内部结构的解释性模型。

⑶Leung ChiKin提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⑷麦吉(McGee)提出东南亚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模型。

⑸塔弗(E·J·Taaffe)、嘎奈尔(B·J·Garner)和耶提斯(M·H·Yeatos)
提出城市地域理想结构模式。

⑹Stewig·R通过建立对应于不同历史渊源和不同的文化发展背景的不同城
市模型,打破在城市研究中只建一个普遍适用的城市结构模型的做法。

⑺埃伦(P·Allen)等人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提出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自
组织模型。

⑻登德里诺斯和马拉利(S.Dendrions and Mullally)根据“协同论”的
观点建立了描述结构动态变化的随机模型。

⑼关于城市用地形态的整体生长规律,中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建立
了许多城市生长模型。

第三节、场所(1学时)
一、场所概述
1.概念
⑴城市的场所: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

⑵城市的文脉:是指城市文化的渊源、流变和沉积。

场所和文脉是都与人的活动、行为有关的一对孪生概念,从人的活动及行为
的多重性、多样性、及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分析,每个场所都有独特的、各自不同
的特征,每个城市也同样有独特的,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文脉,这种场所和文脉,
不但包括城市空间和各种物质属性,也包括人所体验的文化联系和漫长时间里形
成的环境气氛。

2.有关场所的观点述说
阿尔多•范•艾克、诺伯格·舒尔兹、凯文·林奇、黑川纪章、布轮特·C·布
罗林、A•拉波波特、安东尼·吉登斯、布莱恩·劳森、简舜、R.阿德利、约翰·O·西蒙兹等人的论述。

核心人物:凯文·林奇
二、场所的度量
比尔·希列尔和汉森(Hillier and Hanson) 提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场所度
量法:空间句法,实质上是一种创所的理性几何度量法。

希利亚及其追随者提倡记录建筑之间空间以及城市空间的一系列度量法。


根本上讲这种方法是控制围合空间的拓扑学的实际应用。

它可以有效的辨别空间
不同的拓扑关系。

第四节、生态城市的理念和绿色城市的设计(2学时)
一、生态城市的理念
1.概念
⑴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生态学分
支学科,即研究城市人口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应用生态学的新兴学科,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⑵生态城市:是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中提出的。

杨诺斯基、查德•雷吉斯特、黄光宇、王详荣、肇义、杨东振等均对生态城市有相关论述。

2.城市系统的生态特征
通过物质、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将城市的生产与生活、资源与环境、
时间与空间、结构与功能等有机地联系起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促进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突显和层次城市的社会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以带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生态城市建设的层次、内涵和基本目标
⑴层次
生态城市设计、建设的层次:分为自然、社会、人(文化意识)三个层次,
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生成相互制约的嵌套在一起。

自然:具体指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成发展的基础;
社会:具体指社会-经济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人:具体指城市中的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也是城市系统的灵魂。

另外,市民的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念和日常行为的生态理念是自然生态环
境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保证。

⑵内涵
生态城市设计、建设的基本内涵: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发展。

⑶目标
生态城市设计、建设的基本目标:城市优美。

具体表现如下,
自然层面,生态环境优良,人与自然和谐,景观特色优美,城市布局合理;
社会层面,经济高速高效,社会持续发展,城市健康繁荣,生活质量改善;
人的层面,生态意识增强,生活环境满意,多元文化共存,人生价值提升。

4.城市空间生态化的城市设计
⑴设计原则:满意原则;高效原则;共生原则;整体原则。

⑵设计对策:可控的设计程序;落实各层次的环境目标;注重经济效益与环
境效益平衡;体现社会价值;空间环境的整体和谐。

二、绿色城市的设计
1.设计的目标和方法
⑴目标
①寻求城市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的有机结合;
②力求增加城市内部景观的多样性;
③强调创造城市景观的特色。

⑵方法
①从城市的本底出发,形成一个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生态条件的绿地
系统;
②以城市公园绿地、环境大型绿带、楔形绿地和各类防护林为主体,建立城
市绿地系统;
③开辟沿江河、道路沿线以及环境绿化带,形成各种各样的“绿化走廊”;
④在城市的各个开放空间,建立小型的面状绿地。

2.绿色生态的空间环境创造一一生态设计控制与引导
①人性化的生态城市空间环境设计;
②生态城市形象设计;
③注意具体设计中相关的生态问题;
④绿色城市系统的组成。

3.绿色城市设计的三个层次
⑴区域——城市
⑵城市分区级绿色城市设计
⑶地段——建筑级
第3章城市设计基础:空间与城市空间(共6学时)
第一节、空间形态与空间组合(2学时)
一、中国古代的空间观
中国古代人认为:元古时期,天地不分,宇宙是一片混沌。

先有“河图”和
“洛书”,都是古人对空间观念的一种表达,直到后来的罗盘,则更为复杂的表达了时间空间的观念。

在汉语中,空间是由“空”和“间”复合而成的,“空”是虚无而能容纳之处,是摸不到、不能实测的,但是可以向四个方向作无限制的延伸扩展,就像天地之间的空旷、广漠一样。

二、空间的静态构成与组合技巧
1.空间的限定
⑴界线:抽象的界线和具体界线。

⑵界面:地面——空间的底界面和侧界面。

2.界面对空间的影响
界面对空间的影响是直接的,空间界面中不同方位的部分界面之间的位置关
系、高度等对空间的氛围会有很大的影响。

3.界面的围合和变化
⑴侧界面的围合方式
①四面围合——感觉非常封闭,向心性;
②三面围合——封闭感较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有向心感、居中感、安
全感;
③一个面围合——封闭性消失。

⑵侧界面的高度
⑶侧界面的连续与变化
⑷界面的对比与变化
三、时空的一体性
在这个世界上,在所有的物质、能量、信息及各种事物中,没有不含时间因
素的空间,也没有脱离空间的时间,时间与空间是一体的。

四、空间形态复杂性的描述——分形
1.分形的定义
定义1:如果一个集合在欧氏空间中的Hausdoff维数DH恒大于其拓扑维数DT,即DH>DT,则该集合为分形集。

定义2: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形体叫分形。

2.分形对复杂空间形态的描述
⑴自相矛盾的维数结果
⑵分形长度一面积关系
3.分形作为空间形态描述的艺术
分形是一种艺术,是具有真、善、美的艺术。

分形艺术包括分形音乐和分形图形艺术。

第二节、城市的空间形态(1学时)
一、建筑的尺度与时空特征
1.尺度的定义与特征
⑴定义
人类自身(包括肢体、视觉和思维)衡量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关关系的一种
准则。

⑵特征
①尺度是人类认识自身以及客观事物的一种方式;
②比较和差别是尺度的基础;
③尺度具有无限多个层次。

2.建筑的尺度
尺度不是抽象的建筑概念,而是含义丰富,具有人性和社会性的概念,它甚
至具有商业和政治价值。

尺度是建筑反映其使用者在世界上的社会角色的重要部分。

在尺度适中的城市和建筑群中,会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

反之,那些有
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

人体活动形式与建筑的关系密切,在建筑设计中,人体尺寸、人体活动尺寸
均是经常运用的,同时也是人们所熟悉的。

3.建筑的时空特征
人所创造的建筑与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有限的时空过程。

建筑并不是永
恒的,它有生成的时刻,也有灭亡的时刻。

在城市内部,新的建筑代替旧的建筑、新的城市时空形态代替旧的城市时空
形态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那么,城市研究者、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人员,不能单纯用现代的新建筑去取代过去的旧建筑,而要使新的建筑、新的城市时空形态与老的建筑、旧的城市格局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二、城市的尺度与人的运动速度
1.农业时代的城市尺度与人的速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从周、秦以来,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城市内部的建
筑也有一定的等级,就是同一类建筑,其形式上也有等级的差别。

中国古代的城市道路、可以通航的河流湖泊等是人运动的基线,大多数人是
以步行为主,轿、牲畜车、船等交通工具就其运动的速度是十分有限的。

在这种运动速度的基础上,人们建造了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形成了以步行为主体的城市尺度感
2.工业时代的城市尺度和人的速度
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飞机、汽车、火车、轮船做为运载工
具,把城市建造者——人的运动速度成倍地提高了,原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码头、给水、排水等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城市需要。

人在运动中的尺度感增大了,并影响到人类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需要
宽阔而通畅的城市道路体系,需要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

建筑中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使建筑体量大大超过旧建筑。

建筑的形式、色彩和风格也发生与农业时代根本不同的变化,产生了与新的城市相适应的建筑尺度。

人类运动速度的变化,人对外部世界的尺度感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而人们
的生存环境却相对缩小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将会产生新的城市形式。

第三节、城市空间的结构与形态(1学时)
一、城市空间(urban spatial)
城市空间一直是建筑学和城市设计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主要侧重于城市空间
物质性要素为基础的三维空间环境品质的研究。

在古典建筑学及城市设计中,注重视觉艺术及形体秩序,目的是探索如何创造良好的城市三维空间环境。

在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体系中,包括多种多样的空间,这些空间应该是平等
的、开敞式的和社会整体意义的,即在重要层次上表现城市社会空间的共享意义。

功能是维持城市空间存在的基础,空间、功能、活动三位一体并构成相对固
定的某种关系后,人才与空间产生了联系,空间也因此成了容纳人们行为和寄托人们精神的场所,同时它又是维系各式各样城市生活活动的网络。

二、城市空间结构(urban spatial structure)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有时被
简称为城市结构(urban structure),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城市存在的理性抽象,
它虽然难于直接地被触摸,然而它内蕴有城市各项实质的与非实质的要素在功能上与时空上的有机联系,引导或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有可辨识性、持续性(系统性)、动态性(变化性)、
层次性(不对称性)。

城市空间结构的性质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人们通常会依照社会文化
背景、生活需要、价值观与象征意义等方面来选择、利用空间,因而对于空间结构的形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第二、人们作为社会中行动的代理人,在社会中所有的实践行为、决策过程、选择结果均会积极地影响空间结构塑造的结果。

R·B·Andrews、富利、韦伯、哈米德·胥瓦尼、迪特马尔·赖因博恩、段
进、黄亚平等均有论述。

三、城市空间形态(urban form)
城市空间形态经常被简称为城市形态。

20世纪50-60年代,林奇、亚历山大、雅各布等人挣脱传统束缚,发展确定
了多种社会使用方法(social usage approach)来研究城市空间形态。

林奇、亚历山大、雅各布、黑川纪章、黄亚平、刘捷等都有论述。

四、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城市的结构与形态是伴随着城市的生成、发展而同步展现的,是城市存在的
基本形式。

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在伴随着城市生成—发展—衰亡的过程中,将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并通过城市自身的内在的动力因素和遗传密码,来展现不同的结构形式和独具风采的城市形态。

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

第四节、城市空间特色设计(1学时)
城市空间特色是城市特色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直接反映,或者说城市开放空
间是展示城市特色的最佳场所。

一、什么是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
方面不断积淀的结果,同时也是建筑文化不断淀积的过程,城市的历史越久远,越具有魅力,对人的影响也越深。

二、城市空间特色的设计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