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验中学中考化学最后一次模拟压题试题和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实验中学中考化学最后一次模拟压题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A、烧碱—氢氧化钠、熟石灰---氢氧化钙,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
B、在一种金属中加热融合了其他的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叫合金;生铁是铁的合金、硬铝是铝合金;铜绿是铜锈,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 浓硫酸、生石灰、碱石灰都有很强的吸水性,是常用的干燥剂;D、碘、锌、硒是人体中常见微量元素,钙属于常量元素。
选C
2.现有一包由5.6g铁、7.2g镁、1.0g碳混合而成的粉末,把它加入一定量的CuCl2溶液中。
实验结束后,测得剩余固体中含有三种物质。
则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可能是
A.26. 2g
B.26.6g
C.26. 0g
D.25. 8g
【答案】B
【解析】
【分析】
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铁,铁强于铜,镁先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铜,镁完全反应后,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碳和氯化铜不反应。
【详解】
设7.2g镁和氯化铜完全反应产生铜的质量为x
Mg+CuCl=MgCl+Cu
22
2464
7.2g x
2464
=
7.2g x
x=19.2g
若铁没有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9.2g+1.0g+5.6g=25.8g
设5.6g铁和硝酸铜完全反应产生铜的质量为y
Fe+CuCl=FeCl+Cu
22
5664
5.6g y
5664
=
5.6g y
y=6.4g
若铁完全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9.2g+1.0g+6.4g=26.6g
铁没有反应或部分反应,因此剩余固体的质量大于或等于25.8g,小于26.6g。
故选B。
【点睛】
实验结束后,测得剩余固体中含有三种物质,为碳、铜和铁,镁完全反应,铁没有反应或部分反应。
3.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碳、铝、铜、氧化铝、氧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探究该固体粉末的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①固体B中的物质为碳
②蓝色溶液乙为硝酸铜溶液
③原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碳、铝、铜
④蓝色溶液丙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铝、硝酸铜、硝酸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B
【解析】
【详解】
①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说明原固体有碳),可能还含有铜,故该说法不正确;
②无色溶液甲与蓝色溶液乙反应生成白色固体,说明蓝色溶液乙中含有硝酸银,故该说法不正确;
③向样品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有气体生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是铝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固体A与硝酸银反应有蓝色溶液生成,说明固体A中含有铜,铜与硝酸
Cu+2AgNO=2Ag+Cu(NO);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32
银反应生成银;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灼烧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碳,故固体B中含有的物质是碳、银(或C、Ag);样品中加过量稀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原固体中有铝;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过滤,得到无色溶液甲(说明原固体中没有氧化铜)和固体A,固体A加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并过滤,得到蓝色溶液乙(说明原固体中有铜)和固体B;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说明原固体有碳)。
故原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碳、铝、铜(或C、A1、Cu) ,故该说法正确;
④无色溶液甲与蓝色溶液乙反应生成白色固体,说明蓝色溶液乙中含有硝酸银,无色溶液甲中溶质是盐酸及盐酸与铝反应生成的氯化铝。
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氯化铝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铝,蓝色溶液乙中的溶质硝酸铜不参与反应。
故蓝色溶液丙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铝、硝酸铜和硝酸(或Al(NO3)3、Cu(NO3)2、 HNO3),故该说法正确;
正确的说法有:③④;故选:B。
4.除去下列各组物质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A.Fe2O3(Fe)——用盐酸浸泡,然后过滤、洗涤、烘干
B.CO(CO2)——先通入足量的浓NaOH溶液,后通过浓硫酸
C.CaO(CaCO3)——加水溶解,过滤、烘干
D.NaCl(Na2CO3)——加入过量CaCl2溶液,过滤、蒸发、结晶
【答案】B
【解析】除杂的要求①所用试剂只能将杂质除掉,不能把想保留的成分反应掉,②除杂的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A,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不符合除杂要求;B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溶液和水,而一氧化碳不反应,能除杂;C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不符合除杂要求;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但是氯化钙过量,引入氯化钙杂质。
选B
5.固体X可能由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硝酸镁、硝酸钡、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提示:以上物质中,只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为确定
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固体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②测X溶液的pH,pH= 13;
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
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
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以上实验信息,关于固体X组成的判断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不能确定是否有硝酸镁;
②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一定不存在;
③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
④不能确定是否有氯化钠。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将固体 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所以固体X中一定不含硫酸铜;
②测X溶液的pH值,pH=13,所以固体X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所以X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中一种或两种,一定不含硝酸钡;
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所以X中一定含有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
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X 中一定含有氯化钠。
由于氢氧化钠和硝酸镁不能共存,因为二者会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所以一定不含硝酸镁。
综上所述,固体X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硫酸钠、氯化钠,一定不含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硝酸镁。
【详解】
通过分析可知:
①、硝酸镁一定不存在。
①错误;
②、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一定不存在。
②正确;
③、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
③正确;
④、氯化钠一定存在。
④错误。
故选B。
6.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
“―→”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下列推论不正确
...的是( )
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
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
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
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若甲是碳酸钙,则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过程中放热,因此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选项A正确;
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水分解生成氧气,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且碳和水也能反应,因此丁可以是单质碳,选项B正确;
C.若甲是碳酸钠,如果跟硫酸反应则乙是硫酸钠,但硫酸钠转变成的丙不能和氯化钡反应,则丁不可以是氯化钡,选项C错误;
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是复分解反应,选项D正确。
故选C。
7.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B.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D.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能正确反应对应关系;B选项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能正确反应对应关系;C选项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不能说明对应关系,因为没有具体说明金属的量;D选项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
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能正确反应对应关系,酸碱盐反应时先发生酸碱中和,然后碱盐反应产生沉淀,故答案选择C
考点:酸碱盐、金属的性质、催化剂
8.用足量的CO 还原8.0g某种铁的氧化物,生成的气体全部被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得到沉淀12.5g,则这种铁的氧化物可能是
A.FeO B.Fe2O3与Fe3O4的混合物
C.FeO与Fe3O4的混合物D.Fe3O4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氧化碳和铁的氧化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详解】
设生成12.5g碳酸钙,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
232
2
CO+Ca OH=CaCO+H O
44100
x12.5g
↓
44100
=
x12.5g
x=5.5g
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夺取一个氧原子,该氧原子来源于铁的氧化物,故8.0g
铁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16
5.5g100%=2g
44
⨯⨯;则铁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8.0g-2g2g
:=6:7
5616
,当FeO与Fe3O4的分子个数比为3:1时,铁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6:7,故选C。
9.区别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其中有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A 、厕所清洁剂显酸性,能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产生冒气泡的现象;厨房洗涤剂显碱性,与石灰石不反应;两种物质溶于水都无明显的放热现象;
B 、NH 4NO 3氮肥和K 2SO 4钾肥,加Ca(OH)2研磨,硝酸铵会生成氨气,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硫酸钾不能;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硫酸钾无明显现象;
C 、苏打是碳酸钠和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加水,都能溶解;加入稀HCl 都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D 羊毛织品和尼龙织品,触摸纺织品无明显差异,抽丝灼烧,羊毛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选B
点睛:鉴别题要做到同一操作下或与同一物质反应时,现象要不同。
10.有部分变质的NaOH 固体18. 6g ,加入100g 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是114.2g ,将其蒸干得到固体28.4g ,则原固体混合物中Na 元素与C 元素的质量比为 A .46:3
B .46:11
C .23:3
D .23:6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而变质,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稀硫酸,242422NaOH+H SO =Na SO +2H O ,23242422Na CO +H SO =Na SO +CO +H O ↑,溶液减少的质量,即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8.6g+100g-114.2g=4.4g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原固体混合物中的碳元素全部转化到了二氧化碳中,原固体混合物中的钠元素全部转化到了硫酸钠中,最后蒸干得到的固体即是硫酸钠的质量,故原固体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为:23228.4g 100%=9.2g 232+32+164
⨯⨯⨯⨯⨯,原固体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4.4g 100%=1.2g 12+162
⨯
⨯⨯,故原固体混合物中Na 元素与C 元素的质量比为:9.2g :1.2g=23:3。
故选C 。
11.某碳酸钙和氧化钙组成的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将40g 该混合物高温煅烧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
A .8.8g
B .12g
C .15.7g
D .20g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Ca 元素质量不变。
若将化学式变形转换为
,则。
故选B 。
12.实验室有一份由氧化镁、氧化铁和氧化铜混合而成的粉末15.1g ,向其中加入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蒸干所得溶液,得到不含结晶水的固体31.6g ,则该实验所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为( )
A .100g
B .150g
C .200g
D .300g
【答案】D
【解析】
设实验所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为x ,由氧化镁、氧化铁和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O+2HCl=MgCl 2+H 2O ;Fe 2O 3+6HCl ═2FeCl 3+3H 2O ;CuO+2HCl=CuCl 2+H 2O ;可知氧化镁、氧化铁和氧化铜中的氧元素转化为氯元素,可得关系式
2HCl ~(2Cl-O )
73 55
x×7.3% 31.6g-15.1g=16.5g 73557.3%16.5x g
=⨯ x=300g 。
故选D 。
13.NaCl 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原理,包含了氯碱工业,电解法制取金属钠,侯氏制碱,生产盐酸,制取漂白粉(有效成分是 Ca(ClO)2),部分生成物己省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a 2CO 3的热稳定性比NaHCO 3差
B .氯碱工业制得纯碱
C .侯氏碱法的产品是NaHCO 3
D .工业制取漂白粉采用的是氯气和石灰乳反应,而不是氯气和石灰水
【答案】D
【解析】A 、由碳酸氢钠受热转化为碳酸钠可知,NaHCO 3的热稳定性比Na 2CO 3差,错误;
B、氯碱工业制得纯碱、氯气、氢气、氢氧化钠、盐酸等,错误;
C、侯氏碱法的产品是Na2CO3和NH4Cl等,错误;
D、由于石灰水中氢氧化钙的含量太低了,不适用于大量生产,故工业制取漂白粉采用的是氯气和石灰乳反应,而不是氯气和石灰水,正确。
故选D。
14.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绘制了四种实验操作的变化趋势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B.向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C.向稀盐酸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D.分别向等质量的镁、铝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答案】D
【解析】A、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当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温度一定,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不变,错误;B、加入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钡不溶于盐酸,所以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立即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结束后,沉淀质量不再增加,错误;C、因为稀盐酸呈酸性,pH<7,加入氢氧化钠,pH升高,图象应从小于7逐渐到大于7,错误; D、横坐标是滴加酸的质量,所以相当于开始酸不足,导致生成氢气的质量取决于酸而不取决于金属,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只有一种金属完全反应时,之后曲线才不重叠。
因为硫酸足量,所以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由金属决定,根据方程式可知同质量的镁铝,铝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大,正确。
故选D。
1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操作方法
A CO2(HCl)先通过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B铁粉(锌粉)加过量FeSO4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C CO2 (CO)通入氧气后,点燃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除杂质的要求是:要把杂质除去,但不能除去了需要的物质,更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A中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错误;B中锌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锌,正确;C中二氧化碳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点燃,C错误;D中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带入了新的杂质,D错误。
故选B。
考点:除杂质
16.著名化学家傅鹰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
”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得出结论: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B.拉瓦锡用红磷燃烧的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C.我国著名实业家侯德榜发明了制取烧碱的“侯氏制碱法”
D.波义耳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A
【解析】
A.阿伏伽德罗在化学学科中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分子学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论,都是对物质构成的理论解释,结合二者的理论,有的物质是分子构成的,也可以是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中的不同种类和数目的原子将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变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生成新的分子.B、拉瓦锡在化学学科中的主要成就,是首次利用天平为化学研究的工具进行定量实验,并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C. 我国著名实业家侯德榜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
D. 波义尔用敞口容器在空气中加热金属,金属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由于有外界的氧气参加反应,可回顾波义尔得出的结论不守恒。
而罗蒙诺索夫因为是在密封玻璃瓶内加热金属,金属虽然也被氧化,但是至于玻璃瓶内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故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从而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选A
点睛:多了解化学通史,熟记科学家们的贡献
17.某氢氧化钠固体样品,可能含有固体氢氧化钾和不溶于酸的杂质 A,取 5.6g 该样品与100g 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mg 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样品不含任何杂质,则 m<1.8
B.若 m=1.8,则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 A,可能含有固体氢氧化钾
C.若 m=1.8,则样品中至少含有杂质 A 或固体氢氧化钾中的一种
D.若样品中既含有 A,也含有固体氢氧化钾,则一定 m>1.8
【答案】B
【解析】
【分析】
假设5.6g全部为氢氧化钠,则设生成水的质量为x,盐酸溶质的质量为y,
2
NaOH HCl NaCl H O
4036.518
5.6g y x
+=+
4036.518
5.6g y x
==
解得:x=2.52g y=5.11g
假设样品全部为氢氧化钾,则设生成水的质量为z,
2 KOH HCl KCl H
5618
56g z O
.
+=+
5618
5.6g z
=
解得:z=1.8g。
【详解】
A、根据上述计算可以知道若样品不含任何杂质生成水的质量为2.52g,错误;
B、因为全部为氢氧化钠生成水的质量为2.56g,所以若生成水的质量为1.8g,则说明在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A,当然其中也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正确;
C、根据B的分析可以知道,若生成水的质量为1.8g,则说明在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但不可能只含有氢氧化钾,因为单独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的质量大于1.8g,而单独的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水的质量等于1.8g,所以如果样品中的杂质只含有氢氧化钾的话,生成的水的质量必然大于1.8g,错误;
D、由题意可知,若样品中既含有A,也含有固体氢氧化钾,则m 可以小于或等于1.8,错误。
故选B。
18.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方案1合理、方案2不合理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鉴别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氢氧化钠易溶于水,且溶解时放热,而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和氯化钙,方案1和方案2都合理,不符合题意;
B 、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根据除杂原则方案1是正确的,方案2不正确,因为盐酸既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符合题意;
C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用点燃的方法是错误的叙述,因为在二氧化碳的环境下不能点燃一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D 、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加入适量的盐酸是错误的叙述,盐酸能与氧化钙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19.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的氧化镁和氧化铁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加入稀盐酸 100 g ,恰好完全反应,得到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120 g 。
再向其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称量,其示数为 27.2 g 。
则下列相关计算中,不正确的是( )。
A .原固体中金属元素质量为 13.6g
B .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9.2%
C .最终所得溶液中含有 NaCl 58.5g
D .实验中消耗的氢氧化钠质量为 32g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MgO 、Fe 2O 3和酸反应及与碱反应的关系,找出增量,以MgO 为例:
-2
MgO ~2HCl ~2OH ~2NaOH ~2~O ~Mg(OH)NaCl ~40
58
18
增量
设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氢氧根的质量为y ,实验中消耗的氢氧化钠质量为z ,最终所得溶液中含有NaCl 的质量为m ,则:
-
增量
2HCl~2OH~2NaOH~2NaCl~
73348011718
100gx y z m(27.2-20)g
x=29.2%
y=13.6g
z=32g
m=46.8g
原固体中金属元素质量为 27.2g-13.6g=13.6g,故选C。
20.某黑色固体粉末可能是Fe、FeO、CuO和C中的一种或几种。
取黑色粉末,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在滤液中插入一根洁净的铁丝。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滤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一定有Fe
B.若铁丝表面只有红色固体析出,则滤渣中一定无CuO
C.若铁丝表面无明显现象,则滤渣中最多有四种物质
D.若铁丝表面只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H2SO4和FeSO4
【答案】D
【解析】
【分析】
金属氧化物优先于金属与酸反应,C不与稀硫酸反应,氧化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Cu2+在水溶液中显蓝色,Fe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Fe、FeO与硫酸反应生成的Fe2+在水溶液中显浅绿色,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能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详解】
A、若滤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不一定含有Fe,FeO也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Fe2+在水溶液中显浅绿色,故A错误;
B、若铁丝表面只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了溶液中含有硫酸铜,能判断黑色粉末中含有CuO,不能判断滤渣中是否有CuO,故B错误;
C、若铁丝表面无明显现象,说明了溶液中无硫酸铜,没有剩余的硫酸,如果硫酸的量不足,则滤渣中最多可以有Fe、FeO、CuO、C、Cu五种物质,故C错误;
D、C不与稀硫酸反应,如果原固体粉末中没有铁或氧化亚铁,那么铁丝表面就有红色固体析出,所以有气泡,说明一定有硫酸和硫酸亚铁,故D正确。
故选:D。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将一定量氮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于烧杯中充分反应。
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呢?大家围绕上述问题开展了下列探究活动,请你共同参与完成:
(1)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呢?
(猜想假设)猜想一:只有氢氧化钠
猜想二: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猜想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少量溶液于试管
_______________猜想二不正确
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步骤二:取少量溶液于试管
产生白色沉淀猜想一不正确、猜想三正确中,滴加__________溶液
(反思交流)
步骤二中小红认为选择另外一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也可得到同样的结论,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答案】Na2CO3+Ca(OH)2==CaCO3↓+2NaOH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无明显变化碳酸钠CO2
【解析】
试题分析:(1)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Ca(OH)2==CaCO3↓+2NaOH
(2)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生成物一定有,反应物可能含有(即有可能其中一种反应物过量),猜想一:只有氢氧化钠,说明两种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猜想二: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是反应物碳酸钠溶液过量,故猜想三有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所以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一,滴加过量稀盐酸,得到猜想二不正确,说明没有碳酸钠,所以实验现象是无明显变化;步骤二:得到结论是猜想三正确,并且有白色沉淀这个现象出现,说明加入的物质能与氢氧化钙反应切出现白色沉淀,故是滴入碳酸钠溶液
【反思交流】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要证明氢氧化钙的存在,还可通入二氧化碳
考点:氢氧化钙与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22.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的制备、干燥、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
如D、D1、D2),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