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1-2022学年重点校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古代汉语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
古代汉语知识
一、选择类
1.(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理解: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
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
B.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理解: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C.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理解:孔子说:“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心地局促忧愁。
”
D.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理解: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如何赡养老人而忧心。
” 2.(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枉用相存.(保存)契阔
..谈䜩(久别重逢)
B.烟涛微茫信.难求(诚信)樯橹
..灰飞烟灭(船头与船尾,代指曹操的战船)
C.依依墟里
..(光景,状况)
..烟(指村落)这次第
D.使快.弹数曲(赶快)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
3.(2022·北京四中高一期末)下列语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蚓无爪牙之利
A.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2022·北京四中高一期末)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成以.其小,劣之覆之以.掌
B.其.皆出于此乎余嘉其.能行古道
C.蟹六跪而.二螯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2022·北京四中高一期末)下列语句中不含
..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宰严限追比
C.或师焉,或不焉
D. 使之然也
6.(2022·北京四中高一期末)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岁.征民间
A.民日.贴妇卖儿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而耻.学于师
D.辄倾.数家之产
7.(2022·北京四中高一期末)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用.心一也使用
B.旋.见鸡伸颈摆扑转身
C.士大夫之族.家族
D.无毫发爽.差错
8.(2022·北京四中高一期末)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合乎
B.圣人无常.师平常
C.抚军亦厚赉.成赏赐
D.居.为奇货囤积
9.(2022·北京·人大附中高一期末)下列各项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读之不知
A.蚓无爪牙之利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而又何羡乎
D.或曰,此东海也
10.(2022·北京·人大附中高一期末)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
..于斗牛之间
B.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
C.越长城之限,至于
..泰安
D.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11.(2022·北京·人大附中高一期末)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是()例:上.食埃土
A.小学而大.遗B.非能水.也
C.汶水西.流D.顺流而东.也
12.(2022·北京·人大附中高一期末)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
..的一项是()A.金就.砺则利就:靠近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齿:提起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攻占
D.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居:停留
13.(2022·北京·人大附中高一期末)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是()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举匏樽以.相属
B.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二、非选择类
......
14.(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翻译下面的句子。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2022·北京·人大附中高一期末)翻译下面的句子。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三、小阅读-课外
16.(2022·北京·人大附中高一期末)请用“/”给下面划线部分断句。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
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
(选自《古文观止·颜斶说齐王》)
四、小阅读-课内
17.(2022·北京·人大附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师说》中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人说,文言文中的虚词并不“虚”,如果使用得当,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请从下面文段的加点词语中任选两
...个.,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善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一方面又为如何赡养老人而忧心”错误。
记住父母的生日,是孝道的具体表现。
之所以这样说,有两点原因,即孔子所说的“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一个真正孝顺父母的人,会非常关心父母的年龄和生日,他们会为父母健康、得享高寿而高兴。
这样不仅能与父母同享天伦之乐,自己也会有足够时间孝敬他们。
但是,他们也会因此而惧怕自己陪伴在父母跟前的日子又短了些,不能尽孝于他们。
故句子译为: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其年迈而有所担忧。
”
故选D。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屈驾前来探望我。
存:问候。
B.句意: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信:确实,实在。
/句意: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樯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樯橹:代指战船。
D.句意:叫她畅快地弹几曲。
快:畅快。
故选B。
3.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
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村中好事者少年驯养一虫”。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C.被动句,意思是“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故选A。
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介词,因为;介词,用。
B.其:语气副词,大概;代词,他。
C.而:表并列,并且;表转折,但是。
D.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不译。
故选D。
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生”通“性”,资质,禀性。
B.无通假字。
C.“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D.“ ”通“煣”,用火烤使弯曲。
故选B。
6.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A.“日”,名词作状语,天天;
B.“水”,名词动用,游水,游泳;
C.“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D.“倾”,使动用法,使……倾。
故选A。
7.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用”,因为。
B.句意:随即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
“旋”,顷刻,随即。
C.句意:士大夫这一类的人。
“族”,类。
故选D。
8.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常”,固定的。
句意: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故选B。
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句读之不知”,是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A.“蚓无爪牙之利”,是定语后置句,“蚓无利爪牙”,“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B.“渔樵于江渚之上”,是状语后置句,“于江渚之上渔樵”。
C.“何羡”,是宾语前置句,“羡何”。
D.“此东海也”,是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故选C。
10.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古今相同。
B.“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古今不同。
C.“至于”:古义,到达;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古今不同。
D.“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渊博。
古今不同。
故选A。
1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句意:向上可以吃到泥土。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A.句意:小的方面学习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
“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
B.句意:并不是能游泳。
“水”:名词动用,游泳。
C.句意:汶水向西流去。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D.句意:沿长江向东行进。
“东”:名词动用,向东行进。
故选C。
1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句意: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与之同列。
“齿”,并列。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
故选B。
1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在;连词,表目的,来。
B.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代词,这样。
D.兼词,于之,在这里;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故选B。
14.(1)孩子们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兄长,言行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
(2)孔子说:“默默地记住知识,学习永远不满足(厌弃),教导别人不倦怠,这些对我有什么难的呢(或:这些哪一样我做到了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入”,在家;“出”,在外;“弟”,通“悌”,尊敬兄长;“信”,讲信用;“泛”,广泛地;“仁”,有仁德的人。
(2)“识”,记住;“厌”,通“餍”,满足;“诲”,教导;“何有于我”,介词结构后置和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于我有何”,对我来说有什么(难的/做到了的)。
15.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相若”,差不多;“道”,懂得的道理;“羞”,感到耻辱;“盛”,高、大;“谀”,谄媚。
16.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
”
“王人君也”“斶人臣也”都是判断句,可在主语“王”“斶”后停顿,在“也”字后面停顿;
“王曰斶前”和“斶亦曰王前”句子意思和结构都相对,各自断开;
“乎”字是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
“斶对曰”中“曰”是对话标志,其后断开;
“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句子结构对仗,各自断开;
“与使……”“不如使……”是选择关系复句,各自断开。
参考译文:
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
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
”
17.也:表停顿,起舒缓语气、提示下文的作用;强调了圣人远超普通人这一事实。
其:“大概”,表推测;这里以极有可能的语气来表达对原因的推测,有慨叹意。
矣:“了”,句末语气词;确认了师道不传的现实原因,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痛心。
乃:“竟然”,表出乎意料;表达了对士大夫之族不及巫医乐师等人的批评和讽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中“也”用在句中,表停顿,停顿是为了舒缓语气,引出下文的“远”,从而强调古代的圣人超过普通人太远。
“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用在句首,表推测,可翻译为“大概”“恐怕”,这句话意思是: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这里是对“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进行推测,感慨“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情况。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中“矣”是语气词“了”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矣”表达出作者确认了师道不传的原因,有一种遗憾和痛心之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示出乎意料,不在意料之中,意思是现在君子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表达了作者对士大夫之族的批评和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