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与超前消费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账户与超前消费的研究综述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超前消费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超前消费是指在当前收入水平下,个体通过借债或消耗未来收入来提前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

心理账户理论作为解释人们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对超前消费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心理账户与超前消费的关系进行深入综述,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人们超前消费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一、心理账户理论
心理账户理论最早由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和乔治·洛温斯坦于1996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个体会将资源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并根据这些账户的特性来做出决策。

心理账户具有三个主要特点:账户的分类是主观的,个体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账户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互斥性,即一个账户的资金不能被直接转移到另一个账户;账户中的资金会有目标性地被使用,即个体会根据账户的不同用途来决定如何使用这些资金。

心理账户理论对个体的决策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个体在不同的账户中所持有的资金会影响其消费决策。

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会将工资、奖金等收入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如“日常生活账户”、“教育账户”、“娱乐账户”等,然后根据这些账户来安排自己的消费和投资。

心理账户理论还指出,个体会将较高的意义赋予特定的账户,使得这些账户中的资金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而较低意义的账户则具有相对较低的使用价值。

二、心理账户与超前消费的关系
心理账户理论提供了理解个体超前消费行为的重要途径。

超前消费是指个体通过借贷或提前动用未来的收入来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这种行为与心理账户理论中的账户互斥性和目标性使用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个体在进行超前消费时往往会将未来的收入划分到“当前消费账户”中,而忽视了未来“储蓄账户”中的资金。

这种偏向当前消费的行为与心理账户理论中的账户目标性使用相一致,即个体会优先满足当前账户的需求,而忽视其他账户的资金使用。

心理账户理论还指出,个体会将较高的意义赋予特定的账户,使得这些账户中的资金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即个体为何会在超前消费时选择将未来的资金划分到“当前消费账户”中,而不是其他账户?心理账户理论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即个体可能会赋予当前消费账户更高的意义,使得这些资金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这样一来,个体就会更倾向于将未来的资金用于当前的消费,而不进行储蓄或其他投资。

个体进行超前消费的决策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账户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以下几个因素对个体进行超前消费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
1. 收入水平
个体的收入水平对其进行超前消费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较高的收入水平会使个体更容易进行超前消费,因为他们有能力借贷或提前动用未来的收入来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

个体在较高的收入水平下会更容易将未来的资金用于当前的消费,而不进行储蓄或其他投资。

2. 金融知识
个体的金融知识水平会影响其进行超前消费的决策。

较高的金融知识水平会使个体更清楚地认识到超前消费的风险和影响,从而更谨慎地进行决策。

相反,较低的金融知识水平会使个体更容易进行超前消费,因为他们缺乏对风险和影响的清晰认识。

3.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个体进行超前消费的决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较为开放和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会使个体更容易进行超前消费,因为他们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相反,较为保守和节俭的社会环境会使个体更谨慎地进行决策,因为他们更注重长远的财务安全和发展。

鉴于心理账户与超前消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个体在进行消费决策时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来减轻超前消费的影响。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应对策略:
1. 提高金融知识水平
个体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高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到超前消费的风险和影响。

这样一来,个体就能更谨慎地进行超前消费的决策,避免因此导致的财务问题。

2. 设定合理的消费目标
个体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的消费目标来引导自己进行消费。

个体可以设定一个合理的消费预算,遵守“按需消费、债务结清、节俭理财、谨慎投资”的消费原则,从而避免过度的超前消费行为。

3. 增加储蓄和投资
个体可以通过增加储蓄和投资来提升自己的财务状况。

通过将未来的资金用于储蓄和投资,个体可以减轻超前消费的压力,同时为未来的生活和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结论
心理账户理论作为解释个体决策行为的重要理论,对超前消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个体会将资源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并根据这些账户的不同特性来做出
决策。

超前消费是个体在不同账户之间进行资源分配时的一种典型行为,与心理账户理论
的账户内在互斥性和目标性使用密切相关。

个体在进行超前消费时往往会将未来的资金划
分到“当前消费账户”中,而不进行储蓄或其他投资。

心理账户理论对个体超前消费行为
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消费行为,从而更合理地进行消费决策。

希望本文对心理账户与超前消费的研究能够对相关领域
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从而为人类社会的消费行为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
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