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峰《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国和西欧农业生产有那些差异?
①东西方农业耕作技术的差异 中国采取的是以复种连作制为主的种植农业,西欧采取的是以轮作制为主的 农牧混合农业,休耕和收获后的土地一般用作牧场。 ②东西方农业中种植与畜牧的比重差异 中国是“主谷式”农业(先农后牧),农桑结合是中国农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西方是“谷草式”农业(农牧并重),农牧并举则是西方农业结构的主要特 征。
三、生产关系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农耕 畜牧
生产力
男子开始在 生产中占据 主导地位
剩余 产品
部落首领把 集体财物据 为己有
私有制
贫富分化
战争
奴 隶
阶级
国家
生产关系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
私有制
生产力发展,部落首领把剩余产品据为己有
阶级
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
国家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课堂总结
(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1、时间:1万年前
2、表现
原始农耕
河姆渡遗址猪纹陶钵 原始畜牧业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 小麦、大麦原产地
9000年前饲养绵羊和山羊
东亚 美洲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
玉米、甘薯(中美洲)
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 经饲养猪;约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 也饲养猪和狗
①食物生产: 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 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②社会生活:
古巴 比伦 王国
古埃 及
①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 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②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①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②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土王占罗的崇和地室有河农拜尼主和;为业太罗要神以中体阳河由庙尼心系神,商主体牛单的政到周和耕耕位出策隋时各作的生现,唐期级;应产,兴时土贵战用,推修期地族国,家行水形掌手以以庭重利成握中后手;家精农在,工秦铁庭耕抑君集业汉犁为细商
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古代希腊 古代美洲
引进小麦、 玉米、番
大麦,种植 薯、马铃
人类早期的 采集渔猎:木石骨器;学会用火
生产生活
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从
农耕畜牧
畜牧业:随农业和定居而产生
食
物
采 不同地区的 古巴比伦:王室、神庙和贵族拥有很多土地
集
食物生产与 古代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国:南稻北粟;土地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铁犁牛耕;重农
葡萄、橄榄
薯
/
骆马、羊 驼、火鸡
谷物和蔬菜 轮作,建立 果园,发展 手工业和商 业。城邦公 民才能拥有 土地,使用 奴隶劳动普 遍
贵族私有 和村社公 有并行
材料 中国与西欧以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为背景,走上了不同的技术路线: 西欧普遍实行休闲农作制,中国则发展了较为集约化的土地连种制,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
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文明的起源与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难点:古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一)采集渔猎——远古时期 1.生产方式:使用木、骨、石等材料制作的 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2.生活方式:迁徙;用火取暖、烧烤食物;女 性提供大部分食物(母系氏族);群居
在几百万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绝大多数时间是以采集、渔猎为生,这种智 慧利用现成的天然产品的经济活动被称“攫取经济”。——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牛之主人。 ——《汉谟拉比法典》
法律保护了人民的私有财产
材料二:王室、神庙和贵族官员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农 村公社的土地基本上都已成为各家各户的私有地,只有牧场和灌溉系统等尚属公 社集体所有,农村公社成员都必须向国王缴纳赋税和服兵役。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农业发展
3.古希腊
西西里、埃及和黑海地区的谷物,爱琴海北岸的木 材,中欧的金属,都流向希腊本土,希腊本土的陶器、 葡萄酒和橄榄油等,则输往埃及、西西里和意大利等地。
①主要粮食作物:西亚传入的大麦、小麦;
②谷物与蔬菜轮作;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 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③奴隶制经济。
在古代希腊,由于城邦制度的 发展,对本族同胞奴役制度的废止, 奴役外族的奴隶制广泛发展起来 ……正是奴隶的劳动,使一部分希 腊人能够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 心从事精神产品的创造。
5.美洲:(1)农业: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2)土地制度:土地有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
概括总结——古代农业文明对比
古代文明 古巴比伦 古代埃及
古代中国
代表性农 作物
大麦、小麦
北方粟麦、南方稻作
驯化家畜 代表
山羊、绵羊、牛
/
其他表现
土地多为王 室、神庙和 贵族所有, 或出租佃户 ,或合伙经 营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 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共同特征: 灌溉农业发达
原因: 减少水旱灾害的影响; 统治者重视修建水利工程。
2.不同地区的生产与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2
1 从食物采集
到食物生产 第 第一单元
课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第一单元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习目标
1.掌握人类获取食物的不同手段,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 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唯物史观) 2.能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分析并认识影响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理解古代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国家的 诞生。(历史解释) 3.认识到农业和畜牧业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农业的交流与传播为世界各地的发展所带来的 重要影响,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家国情怀)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 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定居和聚落的形成;一部分人开始 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发展。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 , 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 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 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 , 各项具体劳动 , 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 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 和“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原始的历法,即以物候定农时的自然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增 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有了原始农业 , 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 , 生活较前有了保障 , 这样人们才有条 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 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 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这可以佐证( C )
A.原始人已过上定居的生活 B.当时还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采集渔猎时代的群体生活 D.农耕畜牧时代的个体生产 2.学术界目前普遍认为:农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等地区。其主要推
断的依据是( D )
A.远古神话传说 B.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 C.古代史籍记载 D.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
思考:古巴比伦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第四十五条:自由民以其田租与农人佃耕,并将收取其田的佃金。而后淹其
田或洪水毁去其收获物,则损失仅应归之农人。 第五十三条:如果一个人不去加固他的河堤,在他的河段中出现了决口,使
水冲走了农田,那么他应该赔偿他毁掉的大麦。 第二四五条:倘自由民租牛,因不慎或殴打致牛死亡,则彼应以牛还牛赔偿
食 物 生
抑商;兴修水利;精耕细作…… 古代希腊:因地制宜;城邦公民拥有土地
产
古代美洲:土地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
生产关系的 变化:
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第一单元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堂练习
1.下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岩画。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描绘了
小农 经济
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战国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 贴家用
政策 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水利 工程
特点
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 工程的重视 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 的农业技术体系
多样性:世界古代以农耕为基础的多样文明
古巴比伦 楔形文字
古埃及金字塔
•形成三大谷类植物区(东亚东南亚稻米区;美洲玉米区;欧洲、中东、中亚及 中国黄河流域的小麦区) •农业耕作技术的差异(精耕细作与休闲农耕制) •种植与畜牧的比重差异(主谷式农业与谷草式农业) •食物结构的古差印异度(婆中罗门国教:素食结构;西方:古中肉国奶为长城主) •土地经营方式的差异
体系。
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
织,自给自足
②具有封闭性、落后性、
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
铁农具
曲辕犁
都江堰
税的主要承担者
生产工具的改进、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政府的重视,人民的劳动,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总结:古代中国
生产 方式
4.古罗马 (1)农业: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2)土地制度: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 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逐渐破产。土地逐渐私 有化。
在古罗马的王政时期,土地公有制十分盛行,甚至大部分国土都属于公 有……在步入共和国时期前后,公有制土地虽依然存在,但所占比例已经 大大缩减,取而代之的是土地私有制的主导……罗马帝国初期,在意大利, 除谷物需要进口外,葡萄酒和橄榄油都有剩余,曾大量输往高卢等地。
2.古代中国 (1)食物生产: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2)社会生活 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②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③秦以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国家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
④秦汉到隋唐: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
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 驯化了骆马
4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合作探究】 结合原始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你认为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 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 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 人 类 总 人 口 在 距 今 10000 年 至 2000 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 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 会感到惊奇了。
统一性:世界古代以农耕为基础的农业文明
古埃及人在田间耕作
中国东汉牛耕画像石
•分布在利于灌溉的河谷地带或靠近水源地区,灌溉农业。 •建立了政治权威和政府管理部门,通过税收或贡赋将社会剩余产品集中再分配 •致力于保障周边地区的稳定与经济发展,常常通过对外扩张扩大势力范围 •社会阶层的分化:统治精英,普通民众和奴隶。下层阶级的人成为主要耕种者,为建设大型 工程(水雅利典灌人溉收、货道橄路榄、的神情庙景宫殿、金字塔和城墙印)第提安供人劳的动农力耕图 •创造成熟的文化传统(文字体系、天文观测等)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
归纳: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2.使食物多样化和食物供应相对稳定,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3.使人类从迁徙到定居,形成聚落(村落); 4.促进社会分工(独立的手工业出现) ; 5.推动文化创造活动(音乐、文学、宗教的发展); 6.推动了科技发展 ; 7.使社会关系变化 :产品剩余-私有制-阶级、国家。
①东西方农业耕作技术的差异 中国采取的是以复种连作制为主的种植农业,西欧采取的是以轮作制为主的 农牧混合农业,休耕和收获后的土地一般用作牧场。 ②东西方农业中种植与畜牧的比重差异 中国是“主谷式”农业(先农后牧),农桑结合是中国农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西方是“谷草式”农业(农牧并重),农牧并举则是西方农业结构的主要特 征。
三、生产关系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农耕 畜牧
生产力
男子开始在 生产中占据 主导地位
剩余 产品
部落首领把 集体财物据 为己有
私有制
贫富分化
战争
奴 隶
阶级
国家
生产关系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
私有制
生产力发展,部落首领把剩余产品据为己有
阶级
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
国家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课堂总结
(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1、时间:1万年前
2、表现
原始农耕
河姆渡遗址猪纹陶钵 原始畜牧业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 小麦、大麦原产地
9000年前饲养绵羊和山羊
东亚 美洲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
玉米、甘薯(中美洲)
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 经饲养猪;约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 也饲养猪和狗
①食物生产: 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 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②社会生活:
古巴 比伦 王国
古埃 及
①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 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②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①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②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土王占罗的崇和地室有河农拜尼主和;为业太罗要神以中体阳河由庙尼心系神,商主体牛单的政到周和耕耕位出策隋时各作的生现,唐期级;应产,兴时土贵战用,推修期地族国,家行水形掌手以以庭重利成握中后手;家精农在,工秦铁庭耕抑君集业汉犁为细商
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古代希腊 古代美洲
引进小麦、 玉米、番
大麦,种植 薯、马铃
人类早期的 采集渔猎:木石骨器;学会用火
生产生活
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从
农耕畜牧
畜牧业:随农业和定居而产生
食
物
采 不同地区的 古巴比伦:王室、神庙和贵族拥有很多土地
集
食物生产与 古代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国:南稻北粟;土地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铁犁牛耕;重农
葡萄、橄榄
薯
/
骆马、羊 驼、火鸡
谷物和蔬菜 轮作,建立 果园,发展 手工业和商 业。城邦公 民才能拥有 土地,使用 奴隶劳动普 遍
贵族私有 和村社公 有并行
材料 中国与西欧以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为背景,走上了不同的技术路线: 西欧普遍实行休闲农作制,中国则发展了较为集约化的土地连种制,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
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文明的起源与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难点:古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一)采集渔猎——远古时期 1.生产方式:使用木、骨、石等材料制作的 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2.生活方式:迁徙;用火取暖、烧烤食物;女 性提供大部分食物(母系氏族);群居
在几百万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绝大多数时间是以采集、渔猎为生,这种智 慧利用现成的天然产品的经济活动被称“攫取经济”。——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牛之主人。 ——《汉谟拉比法典》
法律保护了人民的私有财产
材料二:王室、神庙和贵族官员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农 村公社的土地基本上都已成为各家各户的私有地,只有牧场和灌溉系统等尚属公 社集体所有,农村公社成员都必须向国王缴纳赋税和服兵役。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农业发展
3.古希腊
西西里、埃及和黑海地区的谷物,爱琴海北岸的木 材,中欧的金属,都流向希腊本土,希腊本土的陶器、 葡萄酒和橄榄油等,则输往埃及、西西里和意大利等地。
①主要粮食作物:西亚传入的大麦、小麦;
②谷物与蔬菜轮作;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 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③奴隶制经济。
在古代希腊,由于城邦制度的 发展,对本族同胞奴役制度的废止, 奴役外族的奴隶制广泛发展起来 ……正是奴隶的劳动,使一部分希 腊人能够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 心从事精神产品的创造。
5.美洲:(1)农业: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2)土地制度:土地有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
概括总结——古代农业文明对比
古代文明 古巴比伦 古代埃及
古代中国
代表性农 作物
大麦、小麦
北方粟麦、南方稻作
驯化家畜 代表
山羊、绵羊、牛
/
其他表现
土地多为王 室、神庙和 贵族所有, 或出租佃户 ,或合伙经 营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 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共同特征: 灌溉农业发达
原因: 减少水旱灾害的影响; 统治者重视修建水利工程。
2.不同地区的生产与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2
1 从食物采集
到食物生产 第 第一单元
课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第一单元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习目标
1.掌握人类获取食物的不同手段,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 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唯物史观) 2.能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分析并认识影响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理解古代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国家的 诞生。(历史解释) 3.认识到农业和畜牧业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农业的交流与传播为世界各地的发展所带来的 重要影响,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家国情怀)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 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定居和聚落的形成;一部分人开始 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发展。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 , 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 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 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 , 各项具体劳动 , 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 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 和“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原始的历法,即以物候定农时的自然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增 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有了原始农业 , 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 , 生活较前有了保障 , 这样人们才有条 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 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 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这可以佐证( C )
A.原始人已过上定居的生活 B.当时还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采集渔猎时代的群体生活 D.农耕畜牧时代的个体生产 2.学术界目前普遍认为:农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等地区。其主要推
断的依据是( D )
A.远古神话传说 B.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 C.古代史籍记载 D.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
思考:古巴比伦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第四十五条:自由民以其田租与农人佃耕,并将收取其田的佃金。而后淹其
田或洪水毁去其收获物,则损失仅应归之农人。 第五十三条:如果一个人不去加固他的河堤,在他的河段中出现了决口,使
水冲走了农田,那么他应该赔偿他毁掉的大麦。 第二四五条:倘自由民租牛,因不慎或殴打致牛死亡,则彼应以牛还牛赔偿
食 物 生
抑商;兴修水利;精耕细作…… 古代希腊:因地制宜;城邦公民拥有土地
产
古代美洲:土地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
生产关系的 变化:
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第一单元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堂练习
1.下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岩画。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描绘了
小农 经济
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战国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 贴家用
政策 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水利 工程
特点
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 工程的重视 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 的农业技术体系
多样性:世界古代以农耕为基础的多样文明
古巴比伦 楔形文字
古埃及金字塔
•形成三大谷类植物区(东亚东南亚稻米区;美洲玉米区;欧洲、中东、中亚及 中国黄河流域的小麦区) •农业耕作技术的差异(精耕细作与休闲农耕制) •种植与畜牧的比重差异(主谷式农业与谷草式农业) •食物结构的古差印异度(婆中罗门国教:素食结构;西方:古中肉国奶为长城主) •土地经营方式的差异
体系。
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
织,自给自足
②具有封闭性、落后性、
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
铁农具
曲辕犁
都江堰
税的主要承担者
生产工具的改进、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政府的重视,人民的劳动,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总结:古代中国
生产 方式
4.古罗马 (1)农业: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2)土地制度: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 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逐渐破产。土地逐渐私 有化。
在古罗马的王政时期,土地公有制十分盛行,甚至大部分国土都属于公 有……在步入共和国时期前后,公有制土地虽依然存在,但所占比例已经 大大缩减,取而代之的是土地私有制的主导……罗马帝国初期,在意大利, 除谷物需要进口外,葡萄酒和橄榄油都有剩余,曾大量输往高卢等地。
2.古代中国 (1)食物生产: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2)社会生活 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②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③秦以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国家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
④秦汉到隋唐: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
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 驯化了骆马
4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合作探究】 结合原始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你认为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 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 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 人 类 总 人 口 在 距 今 10000 年 至 2000 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 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 会感到惊奇了。
统一性:世界古代以农耕为基础的农业文明
古埃及人在田间耕作
中国东汉牛耕画像石
•分布在利于灌溉的河谷地带或靠近水源地区,灌溉农业。 •建立了政治权威和政府管理部门,通过税收或贡赋将社会剩余产品集中再分配 •致力于保障周边地区的稳定与经济发展,常常通过对外扩张扩大势力范围 •社会阶层的分化:统治精英,普通民众和奴隶。下层阶级的人成为主要耕种者,为建设大型 工程(水雅利典灌人溉收、货道橄路榄、的神情庙景宫殿、金字塔和城墙印)第提安供人劳的动农力耕图 •创造成熟的文化传统(文字体系、天文观测等)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
归纳: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2.使食物多样化和食物供应相对稳定,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3.使人类从迁徙到定居,形成聚落(村落); 4.促进社会分工(独立的手工业出现) ; 5.推动文化创造活动(音乐、文学、宗教的发展); 6.推动了科技发展 ; 7.使社会关系变化 :产品剩余-私有制-阶级、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