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高考物理试卷与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烟台市物理高考复习试卷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在下列物理量中,属于基本物理量的是()
A、速度
B、质量
C、加速度
D、时间
答案:B
解析:在物理学中,基本物理量是指国际单位制(SI)中定义的七个基本量,它们分别是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

质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而速度、加速度不是基本物理量,时间是基本物理量的单位。

因此,正确答案是B、质量。

2、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一定为零
B、物体的加速度一定为零
C、物体的合力一定为零
D、物体的动能一定不变
答案:BCD
解析:A选项错误,因为匀速直线运动意味着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但速度不为零。

B选项正确,因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恒定,加速度为零。

C选项正确,根
据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D 选项正确,因为动能与物体的速度平方成正比,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不变,动能也不变。

因此,正确答案是BCD。

3、(1)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哪个物理量不变?
A. 速度
B. 加速度
C. 力
D. 动能
答案:A、D 解析: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因此
mv2))也不变。

加速度为0,因为速度不变。

同时,由于速度不变,物体的动能((1
2
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率,匀速直线运动意味着速度没有变化。

力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所受的外力,因此不一定不变。

4、(2)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下列哪个选项正确描述了物体下落过程中的一些物理量变化?
A. 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速度增加
B. 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小,速度减小
C. 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速度减小
D. 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小,速度增加
答案:A 解析:在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物体只受到重力作用。


mv2))由于速度v 力势能((mgℎ))随着物体下落高度h的减小而减小,同时动能((1
2
的增加而增加。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

因此,正确描述是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速度增加。

5、下列关于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方向。

B、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体积成正比。

C、电流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D、牛顿第一定律是描述力与运动关系的定律。

答案:C
解析:A选项错误,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不一定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方向。

B选项错误,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成正比,而不是与物体自身的体积成正比。

C选项正确,电流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D选项错误,牛顿第一定律是描述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力平衡时运动状态的定律,不是描述力与运动关系的定律。

因此,正确答案是C。

6、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直线加速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2 m/s²,运动5秒后:
A、物体的速度为10 m/s。

B、物体的位移为20 m。

C、物体的平均速度为5 m/s。

D、物体的末速度为4 m/s。

答案:A
解析: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v = at,其中v是速度,a是加速度,t是时间。

代入题目中的数值,得到v = 2 m/s² × 5 s = 10 m/s。

因此,物体的速度为10 m/s,选项A正确。

选项B错误,位移可以用公式s = 1/2at²计算,代入数值得到s = 1/2 × 2 m/s² × (5 s)² = 25 m。

选项C错误,平均速度为总位移除以总时间,即v_avg = s/t = 25 m / 5 s = 5 m/s,虽然计算结果正确,但题目要求的是速度,而不是平均速度。

选项D错误,末速度即为5秒后的速度,根据上述计算,末速度为10 m/s,而不是4 m/s。

7、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合外力为0,此时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是:
A、动能不变,势能增加
B、动能不变,势能减少
C、动能增加,势能不变
D、动能减少,势能增加
答案:B
mv2)可解析: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不变,根据动能公式(E k=1
2
知动能不变。

同时,由于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其高度不发生变化,因此势能也不变。

选项B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选择题:以下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描述,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B、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C、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D、物体的惯性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成正比。

答案:A、B、C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说明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A正确。

牛顿第二定律正确地表述了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故B 正确。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基本特性,故C正确。

物体的惯性大小
实际上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而非速度,故D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是A、B、C。

2、选择题:以下关于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B、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加时,其势能必然减少。

C、能量转化过程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但能量转化的效率可以达到100%。

D、在热力学过程中,热能可以完全转化为机械能。

答案:A
解析: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指出能量在任何过程中都保持不变,只是形式转换,故A正确。

动能和势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它们的增加或减少不一定相互关联,故B错误。

能量转化过程中,由于热损失、摩擦等因素,能量转化的效率不可能达到100%,故C错误。

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热能不可能完全转化为机械能,总会有一部分热能散失,故D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是A。

3、以下关于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

B、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动能保持不变。

D、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温度越高,压强越大。

答案:ACD
解析:
A、摩擦力的大小确实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故A正确。

B、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故B错误。

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不变,质量也不变,因此其动能保持不变,故C 正确。

D、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T=常数,当体积不变时,温度越高,压强越大,故D 正确。

三、非选择题(前4题每题10分,最后一题14分,总分54分)
第一题
题目:
一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m/s²。

已知物体在t=3秒时的速度为v,求:
(1)物体在t=1秒时的速度v₁;
(2)物体在t=3秒时的位移s。

答案:
(1)v₁ = 1m/s;
(2)s = 9m。

解析:
(1)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
[v=at]其中,a是加速度,t是时间。

已知加速度a = 2m/s²,时间t = 1秒,代入公式得:
[v₁=a×t=2m/s²×1s=2m/s]
但题目中给出的t=3秒时的速度为v,这里可能存在一个误解。

如果我们假设v₁
是t=1秒时的速度,那么根据题目,v = 2m/s,因此:
[v₁=v
3
=
2m/s
3
=
2
3
m/s≈0.67m/s]
(2)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
[s=1
2
at2]其中,a是加速度,t是时间。

已知加速度a = 2m/s²,时间t = 3秒,代入公式得:
[s=1
2
×2m/s²×(3s)2=
1
2
×2m/s²×9s2=9m]
因此,物体在t=3秒时的位移s为9米。

第二题
题目: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水平恒力F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

已知物体在时间t内移动的距离为s。

若将恒力F的大小增加到2F,物体在相同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变为2s。

求:
(1)物体在原恒力F作用下的加速度a;
(2)物体在力F增加到2F后,加速度变为原来的几倍?
答案:
(1)物体在原恒力F作用下的加速度a:
根据运动学公式,物体在恒力作用下的位移s与时间t、加速度a之间的关系为:
[s=1
2
at2]当力增加到2F时,位移变为2s,即:
[2s=1
2
a′t2]由于力增加到2F,加速度变为a’,则有:
[a′=2a]将a’代入第二个位移公式中,得到:
[2s=1
2
(2a)t2][2s=at2]将原始的位移公式s = at^2与上面的2s = at^2对比,可以得出:
[a=s t2 ]
(2)物体在力F增加到2F后,加速度变为原来的几倍:
根据上面的推导,我们知道加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即:
[a′=2a]所以,加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

解析:
(1)通过运动学公式,我们可以求出物体在原恒力F作用下的加速度a。

由于力增加到2F时,位移变为2s,我们可以利用位移与加速度的关系,推导出加速度a的值。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与加速度成正比,即F = ma。

当力增加到2F时,加速度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2倍。

因此,物体在力F增加到2F后,加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

第三题
(12分)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司机发现前方有一辆自行车正以恒定速度(v0)向同一方向前进。

为了不与自行车发生碰撞,汽车司机在距离自行车(d)米处决定立即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

已知汽车加速阶段的加速度为(a1)米每二次方秒 ((m/s2)),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为(a2)米每二次方秒 ((m/s2)),并且已知(a1>a2)。

假设汽车刚好在到达自行车位置时停下,求汽车加速阶段的时间(t1)和整个过程中汽车的总位移(s)。

数据:
•自行车的速度(v0=5)米每秒 ((m/s))
•汽车加速阶段的加速度(a1=2)米每二次方秒 ((m/s2))
•汽车减速阶段的加速度(a2=−1)米每二次方秒 ((m/s2))
•距离(d=50)米
提示:
1.使用运动学公式分析汽车加速和减速两个过程。

2.加速阶段的末速度等于减速阶段的初速度。

3.汽车在减速阶段最终速度为0,并且恰好与自行车相遇。

解析:
1.加速阶段:
设加速时间为(t1)秒,则加速结束时的速度(v=a1t1)。

2.减速阶段:
由于汽车在减速阶段的末速度为0,我们可以根据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公式来计算减速时间(t2)和减速位移(s2)。

3.位移关系:
整个过程中汽车的位移(s)等于加速位移(s1)加上减速位移(s2),并且这个总位移也等于自行车前进的距离加上给定的距离(d)。

现在我们来分别求解加速时间和汽车的总位移。

设加速阶段的位移为(s1),则有[s1=1
2
a1t12]
减速阶段的位移为(s2),则有[s2=v2
2|a2|=(a1t1)2
2|a2|
]
总位移(s=s1+s2),同时满足[s=v0(t1+t2)+d]
其中(t2)是汽车减速到停止所需的时间,可由(t2=v
a2
)得到。

接下来,我们将使用这些信息来求解(t1)和(s)。

首先,让我们求出(t1)。

根据求解的结果,我们得到两个时间值:-5.00 秒和 3.33 秒。

显然,时间不能为负值,因此我们选择(t1=3.33)秒作为汽车加速阶段的时间。

下一步,我们将使用这个加速时间(t1)来计算整个过程中汽车的总位移(s)。

经过计算,我们得到:
•汽车加速阶段的位移(s1=11.11)米。

•汽车减速阶段的位移(s2=22.22)米。

•因此,整个过程中汽车的总位移(s=33.33)米。

结论:
汽车加速阶段的时间(t1)为 3.33 秒,整个过程中汽车的总位移(s)为 33.33 米。

这表明汽车在这段距离内完成了从静止加速再到停止的过程,并且恰好在达到自行车的位置时停下,避免了碰撞。

第四题
一、实验题(共20分)
实验一: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1.实验目的: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2.实验器材:水平木板、弹簧测力计、砝码、木板上的物体、细线。

3.实验步骤:
(1)将木板水平放置,将物体用细线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记录物体重量G;
(2)将物体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体,记录测力计的示数F1;
(3)在物体上逐渐增加砝码,重复步骤(2),记录每次测力计的示数F2、F3、F4等;
(4)分析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4.实验数据记录:
砝码重量(N)测力计示数(N)
0F1
1F2
2F3
3F4
5.问题:
(1)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2)若摩擦系数为0.3,求物体在砝码重量为2N时的摩擦力大小。

答案:
(1)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随着砝码重量的增加,摩擦力也随之增加,且增加的比例与砝码重量增加的比例相同。

(2)根据摩擦力公式 F = μN,其中μ为摩擦系数,N为压力。

当砝码重量为2N 时,压力N = 2N,摩擦系数μ = 0.3,代入公式得摩擦力 F = 0.3 × 2N = 0.6N。

解析:
(1)在实验中,当砝码重量逐渐增加时,摩擦力也随之增加,这表明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关系。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物体对木板施加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摩擦力的大小由摩擦系数和压力决定。

在本题中,摩擦系数为0.3,砝码重量为2N,根据摩擦力公式计算得出摩擦力为0.6N。

第五题
题目:
一辆汽车以初速度(v0=10 m/s)开始加速行驶,加速度(a=2 m/s2)。

求该汽车在加速行驶(t=5 s)后的速度(v)和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距离(s)。

解析:
根据运动学的基本公式,我们可以利用下面两个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1.终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v0+at]
at2]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s=v0t+1
2
其中:
-(v0)是初速度;
-(a)是加速度;
-(t)是时间;
-(v)是末速度;
-(s)是位移。

给定的值为(v0=10 m/s),(a=2 m/s2),(t=5 s)。

我们首先计算汽车加速后(5 s)的速度(v),然后计算这期间行驶的距离(s)。

让我们先计算速度(v),再计算距离(s)。

根据计算结果:
•汽车在加速行驶(5 s)后的速度(v)为(20 m/s)。

•在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为(75 m)。

这就是本题的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