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夯基解题王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可持续发展夯基手册含解析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可持续发展
2019
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地关系思
想的历史演变
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地理环境对
人类生产和生活
方式的影响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中国省级行政区划
难度
系数
中低难度
建议学习方法识图为主,补充一些我国基本区域地图。

重点
关注
我国几大重点区域,及你考试所在的省份的行政区划图
第一节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基本的区域常识
(一)区域的含义
1.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

注意:一定的指标≠唯一的指标
2.区域特点: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指标: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划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举例: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
2.差异性:举例:我国三大自然区之间的差异
3.开放性:举例:经济全球化、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
二、我国的区域差异
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②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C.东部季风区
③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
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为界。

三、大自然区特点: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

青藏高寒区
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丘
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以高
原、盆地为主
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高山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
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稀少,气候干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低


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生物
植被以森林为主,有
熊、松鼠、熊猫、梅花
鹿等
植被为草原、荒
漠,有骆驼、黄羊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高山草甸灌丛,有牦
牛、藏绵羊、藏山羊

业农耕发达
畜牧业为主,有灌
溉农业和绿洲农

高寒牧业,河谷农业


稠密较少很少


众多较少很少


重要农耕区牧业、绿洲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地带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东部濒临海洋,是中
国开放的门户,
基础设施最好,
城市化、科技水
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
区,交通尤其海运便
利,城市化、科技文
化水平高;国际化
能源、原材料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江河
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
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
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
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
高精尖发展
中部位于中国腹地,
担负承东启西
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
林牧产品重要产区,
有色金属重工业发
达,对俄罗斯和蒙古
的边贸有优势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东北森林过度砍伐;
水患、风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
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
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通信和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
地区、少数民族
聚居区
有70%的国境线,利
于沿边贸易;能源、
矿产、旅游资源前景
可观;西南水利资源
充足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
文化欠发达,交通落
后,西北土地荒漠化
严重,西南交通困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
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
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
市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三线
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
协调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二、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初期阶段1.特点:区域内城镇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2.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案例:“钢都”匹兹堡发展
1.有利条件:①接近煤铁资源②水陆交通便利(铁
矿向东运输;煤炭向西运输)③开发历史较早。

2.特点:资源充裕,环境良好,城市和工业发展空间
成长阶段1.特点:
①城市和工业向外扩展;
②区域内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
现由点到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2.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加重,
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

案例: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
1.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逐渐向东、西方向扩展。

2.形成城市带:交通枢纽芝加哥、汽车城底特律、钢
城匹兹堡
3.特点: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等,人地关系
紧张。

转型阶段1.特点:
①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止;
②产品商场竞争力下降,
③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2.主要问题:失业率高、人口减少等社会问
题。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如: 20世纪70年代,人口由五大湖区向西部和南方
迁移:
①东北部地区经济衰退,环境污染严重
②南方和西部地区发展新兴工业和旅游业,就业机
会多,环境优美。

再生阶段1.特点:采取措施使经济复苏,人地关系由
紧张走向协调。

2.主要措施:
(1)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
业和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样化
(2)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

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如:“知识城”匹兹堡
1.复兴计划:
①进行环境政治,压缩传统产业规模
②加大技术革新力度
③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结果: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科技力量强,被誉
为“知识城”。

【考试时,一定要写我在工业部分给出的那个产业
升级的措施,这里的表述略有些简单】
四、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初期阶段1.特点:区域内城镇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2.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案例:“钢都”匹兹堡发展
1.有利条件:①接近煤铁资源②水陆交通便利(铁
矿向东运输;煤炭向西运输)③开发历史较早。

2.特点:资源充裕,环境良好,城市和工业发展空间
成长阶段1.特点:
①城市和工业向外扩展;
②区域内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
现由点到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2.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加重,
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

案例: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
1.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逐渐向东、西方向扩展。

2.形成城市带:交通枢纽芝加哥、汽车城底特律、钢
城匹兹堡
3.特点: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等,人地关系
紧张。

转型阶段1.特点:
①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止;
②产品商场竞争力下降,
③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2.主要问题:失业率高、人口减少等社会问
题。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如: 20世纪70年代,人口由五大湖区向西部和南方
迁移:
①东北部地区经济衰退,环境污染严重
②南方和西部地区发展新兴工业和旅游业,就业机
会多,环境优美。

再生阶段1.特点:采取措施使经济复苏,人地关系由
紧张走向协调。

2.主要措施:
(1)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
业和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样化
(2)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

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如:“知识城”匹兹堡
1.复兴计划:
①进行环境政治,压缩传统产业规模
②加大技术革新力度
③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结果: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科技力量强,被誉
为“知识城”。

【考试时,一定要写我在工业部分给出的那个产业
升级的措施,这里的表述略有些简单】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和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3.可持续发展图示: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包括时间上的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的公平(代内公平)。

2.持续性原则:核心是指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

3. 共同性原则:全球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4.阶段性原则:
①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
②发达国家: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

三、可持续发展历程
1.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协调问题。

2.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

4.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由概念走向行动,是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

5.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审议通过《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措施。

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

四、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走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资源短缺(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
c、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解决中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提高人口素质。

(一)人口战略
人口问题解决措施
①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实行“全面二胎”,合理利用资源
②人口素质低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③贫困人口多坚持开发式扶贫
④人口结构不合理完善养老体系;禁止性别人工选择
资源问题解决措施
①人均资源少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②经济发展迅速,资源需求量大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③科技水平低,资源利用率低提高科技水平,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提高资源利用

(三)环境战略
1.面临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环境战略:①搞好生态建设;②防治环境污染;③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四)稳定战略
1.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归宿点。

2.稳定战略:①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②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附: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的新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
公众参与、绿色消费
中国地形地势图流域图
中国流域分布图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行政区划图
说明:本部分将从“命题视角”剖析题目成型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可以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点,熟悉套路。

命题过程:
1.确立考点:
2.找背景材料:
往往这项内容与其他知识合考,故而不再单独列出。

3.删减材料:
4.画示意图,形
成题目。

试题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