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夯基解题王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可持续发展夯基手册含解析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4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可持续发展
2019
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地关系思
想的历史演变
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地理环境对
人类生产和生活
方式的影响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中国省级行政区划
难度
系数
中低难度
建议学习方法识图为主,补充一些我国基本区域地图。
重点
关注
我国几大重点区域,及你考试所在的省份的行政区划图
第一节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基本的区域常识
(一)区域的含义
1.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
注意:一定的指标≠唯一的指标
2.区域特点: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指标: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划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举例: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
2.差异性:举例:我国三大自然区之间的差异
3.开放性:举例:经济全球化、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
二、我国的区域差异
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②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C.东部季风区
③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
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为界。
三、大自然区特点: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
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丘
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以高
原、盆地为主
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高山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
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稀少,气候干
燥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低
水
文
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生物
植被以森林为主,有
熊、松鼠、熊猫、梅花
鹿等
植被为草原、荒
漠,有骆驼、黄羊
等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高山草甸灌丛,有牦
牛、藏绵羊、藏山羊
农
业农耕发达
畜牧业为主,有灌
溉农业和绿洲农
业
高寒牧业,河谷农业
人
口
稠密较少很少
城
市
众多较少很少
其
他
重要农耕区牧业、绿洲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地带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东部濒临海洋,是中
国开放的门户,
基础设施最好,
城市化、科技水
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
区,交通尤其海运便
利,城市化、科技文
化水平高;国际化
能源、原材料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江河
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
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
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
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
高精尖发展
中部位于中国腹地,
担负承东启西
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
林牧产品重要产区,
有色金属重工业发
达,对俄罗斯和蒙古
的边贸有优势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东北森林过度砍伐;
水患、风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
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
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通信和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
地区、少数民族
聚居区
有70%的国境线,利
于沿边贸易;能源、
矿产、旅游资源前景
可观;西南水利资源
充足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
文化欠发达,交通落
后,西北土地荒漠化
严重,西南交通困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
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
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
市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三线
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
协调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二、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初期阶段1.特点:区域内城镇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2.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案例:“钢都”匹兹堡发展
1.有利条件:①接近煤铁资源②水陆交通便利(铁
矿向东运输;煤炭向西运输)③开发历史较早。
2.特点:资源充裕,环境良好,城市和工业发展空间
成长阶段1.特点:
①城市和工业向外扩展;
②区域内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
现由点到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2.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加重,
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
案例: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
1.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逐渐向东、西方向扩展。
2.形成城市带:交通枢纽芝加哥、汽车城底特律、钢
城匹兹堡
3.特点: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等,人地关系
紧张。
转型阶段1.特点:
①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止;
②产品商场竞争力下降,
③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2.主要问题:失业率高、人口减少等社会问
题。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如: 20世纪70年代,人口由五大湖区向西部和南方
迁移:
①东北部地区经济衰退,环境污染严重
②南方和西部地区发展新兴工业和旅游业,就业机
会多,环境优美。
再生阶段1.特点:采取措施使经济复苏,人地关系由
紧张走向协调。
2.主要措施:
(1)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
业和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样化
(2)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
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如:“知识城”匹兹堡
1.复兴计划:
①进行环境政治,压缩传统产业规模
②加大技术革新力度
③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结果: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科技力量强,被誉
为“知识城”。
【考试时,一定要写我在工业部分给出的那个产业
升级的措施,这里的表述略有些简单】
四、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初期阶段1.特点:区域内城镇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2.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案例:“钢都”匹兹堡发展
1.有利条件:①接近煤铁资源②水陆交通便利(铁
矿向东运输;煤炭向西运输)③开发历史较早。
2.特点:资源充裕,环境良好,城市和工业发展空间
成长阶段1.特点:
①城市和工业向外扩展;
②区域内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
现由点到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2.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加重,
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
案例: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
1.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逐渐向东、西方向扩展。
2.形成城市带:交通枢纽芝加哥、汽车城底特律、钢
城匹兹堡
3.特点: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等,人地关系
紧张。
转型阶段1.特点:
①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止;
②产品商场竞争力下降,
③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2.主要问题:失业率高、人口减少等社会问
题。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如: 20世纪70年代,人口由五大湖区向西部和南方
迁移:
①东北部地区经济衰退,环境污染严重
②南方和西部地区发展新兴工业和旅游业,就业机
会多,环境优美。
再生阶段1.特点:采取措施使经济复苏,人地关系由
紧张走向协调。
2.主要措施:
(1)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
业和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样化
(2)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
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如:“知识城”匹兹堡
1.复兴计划:
①进行环境政治,压缩传统产业规模
②加大技术革新力度
③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结果: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科技力量强,被誉
为“知识城”。
【考试时,一定要写我在工业部分给出的那个产业
升级的措施,这里的表述略有些简单】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和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3.可持续发展图示: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包括时间上的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的公平(代内公平)。
2.持续性原则:核心是指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
3. 共同性原则:全球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4.阶段性原则:
①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
②发达国家: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
三、可持续发展历程
1.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协调问题。
2.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
4.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由概念走向行动,是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
5.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审议通过《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措施。
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
四、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走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资源短缺(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
c、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解决中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提高人口素质。
(一)人口战略
人口问题解决措施
①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实行“全面二胎”,合理利用资源
②人口素质低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③贫困人口多坚持开发式扶贫
④人口结构不合理完善养老体系;禁止性别人工选择
资源问题解决措施
①人均资源少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②经济发展迅速,资源需求量大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③科技水平低,资源利用率低提高科技水平,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提高资源利用
率
(三)环境战略
1.面临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环境战略:①搞好生态建设;②防治环境污染;③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四)稳定战略
1.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归宿点。
2.稳定战略:①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②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附: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的新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
公众参与、绿色消费
中国地形地势图流域图
中国流域分布图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行政区划图
说明:本部分将从“命题视角”剖析题目成型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可以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点,熟悉套路。
命题过程:
1.确立考点:
2.找背景材料:
往往这项内容与其他知识合考,故而不再单独列出。
3.删减材料:
4.画示意图,形
成题目。
试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