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动态变化及原因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为例

合集下载

内蒙古植物调研报告范文

内蒙古植物调研报告范文

内蒙古植物调研报告范文一、调研目的与背景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

为了全面了解内蒙古地区的植物分布情况,本次调研对该地区的植物物种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研究,以期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绿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方法与步骤1. 采样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常用的样方法和传统的均质取样法。

对内蒙古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进行较充分的地域样方选择,以保证样方的代表性;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采用步行法对目标区域的物种进行逐一调查,并进行标本的采集。

2. 样本处理与鉴定采样完成后,对各样本进行了初步处理,包括鲜样的整理与标本的制作。

随后,将标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精确的鉴定工作。

鉴定过程中,根据植物形态特征,参照相关的植物分类学文献,利用显微镜等设备对植物标本进行仔细观察,确定其科属和物种。

3. 数据分析与总结在对标本进行鉴定的同时,记录相关数据,包括植物标本的名称、产地、生境及地理坐标等信息。

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等参数,对内蒙古地区的植物物种组成和分布规律进行了描述和总结。

三、调研结果与发现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共采集到内蒙古地区的植物标本1500余份,涵盖了14个目、37科、105属和189种。

其中,草本植物占83.1%,木本植物占16.9%。

从地理分布来看,内蒙古的植物主要分布在草原地带,其次是湿地和山地地带。

在所采集到的物种中,有一部分植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如草原银莲花和假面雀麦等。

此外,还有一些新的变种和品种被发现,丰富了植物资源的多样性。

四、调研意义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内蒙古地区的植物物种组成和分布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这对于内蒙古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绿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建议,在开展内蒙古地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中,应注重保护和利用本地特有的植物资源,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强对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监测与保护。

《2024年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范文

《2024年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范文

《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篇一一、引言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愈发严重,沙尘暴等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出其对生态系统的严重冲击。

而中国内蒙古西部沙区,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已经成为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的热点地区。

在此背景下,探讨该区域植被指数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于理解区域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背后的驱动因素。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内蒙古西部沙区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具有典型的沙漠化特征,是研究植被恢复与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遥感技术、GIS分析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收集历史遥感影像数据,对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

同时,结合气象、土壤等数据,综合分析植被指数变化的驱动因素。

三、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分析(一)植被指数变化趋势通过对历史遥感影像数据的分析,发现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表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渐改善,植被覆盖度不断提高。

(二)季节性变化在季节性变化方面,春季和秋季是植被生长的主要时期,此时植被指数变化较为明显。

而在夏季和冬季,由于气候原因,植被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四、植被指数变化驱动因素分析(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影响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中,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是关键因素。

气候变暖、降水增多等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气候条件,以及土壤肥力的提高等,都为植被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影响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变化的重要因素。

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植被的过度采伐、不合理的放牧等都会对植被恢复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随着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如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的实施,为植被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结论与建议(一)结论通过对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分析,发现该区域植被指数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正在逐渐改善。

《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范文

《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范文

《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篇一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的动态变化,并深入探讨其驱动因素。

通过对历史卫星遥感数据的解析与比对,以及实地调研数据的结合,揭示了沙区植被的生长情况及趋势,进一步揭示了植被动态变化背后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对于促进沙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加剧,沙漠化问题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

内蒙古西部沙区作为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植被状况对当地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通过对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沙区植被指数的动态监测与评估成为了可能。

本文通过系统研究和分析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沙区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文的研究区域为内蒙古西部的沙区,包括典型的沙漠、沙地和半荒漠化地区。

(二)研究方法1. 数据来源: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长时间序列的植被指数数据,结合地面调查数据。

2. 分析方法:采用遥感影像解译技术、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统计分析手段,对植被指数进行动态监测和趋势分析。

三、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一)时间序列分析通过对卫星遥感数据的解析,发现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在近几十年内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总体上,随着生态保护措施的推进和气候的微妙变化,沙区植被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特别是在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后,局部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

(二)空间分布变化在空间分布上,植被指数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差异。

沙漠边缘、河流沿岸以及一些绿洲地区植被恢复较快,而一些较为偏远和干燥的区域恢复较慢。

四、驱动因素分析(一)自然因素气候条件是影响沙区植被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

近年来,虽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明显,但局部地区的小气候环境也有所改善,如降水量的增加和温度的适宜性提高,为植被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中,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是促进沙区植被恢复的主要措施之一。

《2024年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范文

《2024年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范文

《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篇一一、引言内蒙古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其中西部沙区作为典型的荒漠化地区,其植被的动态变化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改善。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分析其驱动因素,以期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以内蒙古西部沙区为主要研究区域,该区域地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沙化现象严重。

2. 研究方法(1)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手段,获取内蒙古西部沙区近十年来的植被指数数据。

(2)数据处理与分析:运用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比较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对植被指数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相关性分析等手段探究其驱动因素。

三、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通过对近十年来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内蒙古西部沙区的植被指数呈现以下动态变化:1. 总体趋势: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的不断推进,内蒙古西部沙区的植被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表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

2. 空间分布:从空间分布上看,植被指数的增加主要发生在沙区的边缘地带和部分绿洲地区。

这些地区的植被类型以草原、灌木林等为主,具有较强的生态恢复能力。

而在沙区核心地带,由于沙化现象严重,植被指数的增加相对较慢。

四、驱动因素分析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内蒙古西部沙区的降水量有所增加,这为植被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风速的降低也有利于减少沙尘暴等极端天气的发生,从而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2. 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

这些工程在内蒙古西部沙区得到了广泛实施,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有效地促进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植被的恢复。

基于NDVI的内蒙古植被动态变化分析

基于NDVI的内蒙古植被动态变化分析

基于NDVI的内蒙古植被动态变化分析曹建军【摘要】植被对于生态环境变化的反应是较为敏感的,研究植被动态变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预警有很大的意义.基于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该文获得了内蒙古的空间NDVI分布,分析了自1998年至2008年之间NDVI的变化趋势.并由最大值合成法( MVC ), Mann-Kendall检验和Rescaled范围( R / S)分析计算出NDVI时间序列的赫斯特指数.此外,通过叠加分析对研究区域NDVI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行判断.主要的研究结果包括:第一,1998年到2008年间,内蒙古的植被变化总体上是稳定的,但数据显示10.16%的植被有显著减少的趋势,它们属于脆弱的草原植被;其次,在空间分布方面,NDVI时间序列存在一定规律,赫斯特指数在西部高,东部低;第三,在低植被覆盖区存在植被减少的现象.其中9.58%的土地开始衰退,这些土壤急切的需要植被的保护和综合的管理.没有人类的干预,这些土地将会出现荒漠化.%Vegetation is sensitive to the chang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the study on vegetation dynamics is significant to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o an early ecological warning. Based on the time series of the SPOT/VEGETATION NDVI dataset, this paper has obtain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DVI in Inner Mongo-lia,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DVI change trend in the period of 1998-2008, and calculated the Hurst expo-nents of the NDVI time series by Maximum Value Composites ( MVC ) , Mann-Kendall Test and Rescaled Range ( R/S) Analysis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judgment for the future change trend of NDVI time series in the study area has been made by an overlay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In the years of1998-2008, the vegetation variation in Inner Mongolia was stable on the whole, with 10. 16% of the vegetation there tending to remarkably decrease, which was typical of steppe vegetation in the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2) In term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NDVI time series in most areas of Inner Mongolia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 Hurst expo-nent in the west and the low one in the east;moreover,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urst exponent and NDVI. (3) There exists the vegetation degradation in the low vegetation-covered regions, in which 9. 58% of the total land tends to be degrading. These areas need an urgent vegetation protec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otherwise, an irreversible desertification will occur to them without human intervention.【期刊名称】《南京晓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8页(P97-104)【关键词】NDVI;植被动态变化;趋势;M-K检验;R/S分析【作者】曹建军【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南京2111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用来检测环境的重要指标[1-3].植被变化,是土地覆盖变化(LUCC)的核心问题.植被覆盖与气候变化相互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4-6].遥感观测为研究地表植被覆盖变化状况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源.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目前广泛应用的表征植被状况的指数[5-9],它是遥感影像的近红外波段(infrared)和红外波段(red)的比值参数,计算公式为NDVI=(infrared-red) /(infrared+red),它与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及净初级生产力密切相关,能够在大的时空尺度上客观反映植物的覆盖信息,是植被生长状态及植被空间分布密度的良好指示因子[10-13].通过分析NDVI时间序列,可以估算植被演变趋势的年际变化,比如物候变化[14-15].如今,有很多分析NDVI的方法,比如主成分分析法[16]、傅里叶分析[17-18]、小波分析[19-20]、Mann-Kendall检验[21]、纹理分析[22-23]、物候测量等等[24].但是,目前还没有将Mann-Kendall检验和R / S分析相结合来分析植被覆盖变化的研究.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向东南沿海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的过渡带,是全球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25].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内蒙古干燥的环境以及过度开垦和放牧,使它的植被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土壤植退化、土地荒漠化现象很严重.许多研究证实蒙古高原是华北地区和东亚的主要尘源地,是造成沙城暴的主要原因[26-28].同时,植被覆盖变化反映了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的整体状况.因此,内蒙古植被覆盖状况一直被公众和科学界所关注.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内蒙古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不仅能提供生态预警,而且还能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为了预测内蒙古地区的植被变化,本文分析了1998年到2008年之间内蒙古地区的植被动态.首先利用M-K方法和赫斯特指数计算NDVI时间序列的每个像素值,再通过叠加分析得出每一个象素的变化趋势,进而得出内蒙古地区植被变化的内在规律.1.1 研究区域研究区域是内蒙古自治区,其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总面积118万km2,呈狭长形,南北跨纬度15°59′,东西跨经度28°52′,平均海拔1 000 m左右.在内蒙古,其主要的地形是平高原,平均海拔为1 000 m~1 500 m.草原面积达880 000km2,占国家土地的21.7%,并且是五大草原之首.历史研究表明内蒙古的主要气候是半干旱气候,同时在它的西南存在干旱的气候,在北方则存在半湿润气候.从东北向西南,气候的特征可以归结为降水减少、温度升高.年降水量为100 mm~500 mm,其中东北部降水超过400 mm,为落叶林和灌溉农业提供了基础.内蒙古的北方中部地区,接壤的戈壁,属于半干旱草原,每年的降雨量小于100 mm.在内蒙古中纬度地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由于温度和湿度的综合影响,经纬度附近出现了差异.此外,草原草甸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年降水量为350 mm~550 mm,温度大于10 ℃.典型的草原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这里属于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为150 mm~400 mm,很适合低温草本植被的生长.沙漠草原主要存在于西部地区的巴丹吉林沙漠和鄂尔多斯地区,年降水量为150 mm~280 mm,年平均温度2.6 ℃~4.7 ℃.1.2 数据来源研究中的NDVI时间序列是从中国西部环境生态科学数据中心获得的,这些数据为1998年4月至2008年7月,其中有372 景SPOT/VEGETATION,周期时间划分:从1号到10号,从11号到20号,从21号到月底.在2 250公里的范围,1公里的空间分辨率几乎不变,因此几乎没有图像边缘的变形.从植被图像处理中心获得的数据经过大气校正、辐射校正和图像几何校正后,通过最大值合成法(MVC),将连续十几天的NDVI中的最大值作为像素合成值.这种方法显著地降低了云层、气雾、太阳高度角,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产生的不良影响,像素的亮度值是对大地的反射,而在海洋,像素的亮度为0. 所以,把所有的像素在1到-0.1的设为-0.1,把它们转化成灰度值为0-255. DN=(NDVI+0.1)/ 0.004,其中 DN是灰度的像素,NDVI是归一化植被指数.为了显示方便、372景的每个像素的灰度值均可通过NDVI=DN×0.004-0.1,转化成线性延伸,把数据转换为范围在0和1之间.1.3 方法首先通过最大值合成法获得研究区域的NDVI分布.其次,运用 M-K检验分析1988年~2008年NDVI变化趋势的特点.第三,通过R/S方法获得长期的NDVI 时间序列的特征.最后,通过两个分析结果来预测未来植被的覆盖趋势.在本文中,计算像素的工作量是十分巨大的,即把NDVI值每个像素每个时间段作为一个时间序列.像素计算在Matlab7上完成,图像处理主要在ArcGIS 9.3上完成.1.3.1 M-K检验M-K检验方法简单、方便、有效,是一种非参数统计测试,它由世界气象组织推荐.它一般用作检验时间序列的趋势.这种方法与参数测试的方法比较,具有不需要提前猜测数据样本的统计分布的优势,可以排除一些异常值的干扰,具有更广泛的测试范围和更高的质量.自1945年以来,它已被广泛地用来评估水文和气候时间序列的趋势,如径流、温度、降水等.在M-K测试中,原假设H0表示独立分布的数据样本数据集X没有出现变化趋势,假设H1是在数据集X中的一个单调变化趋势,将连续10天的每一个像素作为一个时间序列,将检验统计值Zc和K梯度β作为单位像素NDVI减小值.M-K检验的统计量Zc表示为:var(S)=n(n-1)2n+5)/18xk和xi是连续数据值,n是数据长度.测量趋势的指标如下表示:当1<j<i<n 时,正的β表示呈上升趋势,而负的β表示减少趋势.Mann-Kendall检验可用以下方式,如果|Zc|>Z(1-α)/2,那么H0,β=0是无效假设,于是推翻了这个无效假设.Z(1-α)/2是标准的正常变异数分析,α具有重要意义.当|Zc|>Z(1-0.05)/2=1.96,表明这个时间序列的可信度小于0.05,这种趋势变化是有意义的.相反,当|Zc|<1.96,得到的趋势变化就没有意义.1.3.2 R/S分析方法R / S分析,也被称作重标极差分析法,由赫斯特在分析尼罗河的水文资料时提出,通常被用于分析长期时间序列的相关特点.R/S的原理简单的作以下介绍:假设一个时间序列x(t),值序列定义为:累计偏差:x(t,)=(x(u)-〈x〉t) 1≤t≤极端偏差:R()=maX(t,)-X(t,) =1,2,…标准偏差:S(=1,2,…基于计算R()和S(),我们能得到:R/S=R()/S()假设是这样,这表明,该时间序列存在赫斯特现象,即赫斯特指数H.根据(ln/2, ln(R/S)), H可通过LSM在log-log网格中获得,不同的H意味着有不同的变化趋势.1965年时,赫斯特曾经证明,如果{ X(t)}是一个独立随机序列有限方差,则指数H=0.5.H=0.5时表示没有相关性,或只是一个短程关联过程.当H>0.5,表示这个过程有一个持续的特点,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与过去相符.即如果过去表现出递增趋势,未来也将继续增长的趋势.当H<0.5,表示这个过程呈现一个不持续的特点,即未来的发展趋势与过去相反.也就是说,如果过去表现出递增趋势,则未来将是减少的趋势.2.1 NDVI分布NDVI的分布给了一个区域分布在总体上的概念,从中获悉研究区域的植被总体水平.然而,仅仅使用年平均NDVI值而没有做适当的预处理,这是不行的,因为它可能低估实际数值,在目前的研究中,采用10天的SPOT NDVI数据,用MVC 方法生成1998年~2008年间具有代表性的最大值(MNDVI).选择MVC方法,是因为它可以降低云、大气和太阳高度的影响,从而使接近最真实的数值.对每一个像素计算了NDVI时间序列在年际变化中的最大值.从中可以发现内蒙古植被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从东北—西南逐渐衰减的特性.在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是NDVI 数值高的地区,那里森林和森林草原有很高的植被覆盖率.在内蒙古西部,中央戈壁、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是NDVI值较低的区域,这些地区大部分是沙漠和沙漠草原.在内蒙古中部,NDVI分布相对集中,高值地区和低值地区交替分布;高值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锡林郭勒盟草原,而低值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和浑善达克沙地.这与内蒙古高原交替分布的特点相一致的.内蒙古绝大多数的大中型城市分布在中部地区,尤其是河套平原和大兴安岭的西南方向.这些区域,由于地形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NDVI的分布杂乱,植被的分布也被割裂.通过分析NDVI的分布情况获得研究区域植被分布的特点,同时可进一步分析植被未来变化趋势.2.2 NDVI 变化趋势基于M-K测试,统计出了每个像素的NDVI时间序列的Zc,得出1998年~2008年期间内蒙古NDVI的分布趋势.有意义的等级为0.05,临界值为|Zc|=Z(1-0.05)/2=1.96,这样植被变化趋势就被分成了4个部分(图1).比如,当统计出Zc 小于-1.96时,地区有明显减弱趋势;当Zc大于1.96,地区有显著增加趋势;Zc 在-1.96到0之间时,没有明显减少趋势;Zc在0到1.96之间时,没有明显增加趋势.统计表明:植被减少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0.16%,而植被明显增加的地区只占7.53%(表1),这两个部分主要集中在科尔沁沙地及其南部,阴山山脉到鄂尔多斯高原的南东面.其余地区没有明显植被增加和减少趋势,比如大兴安岭中段山,浑善达克沙地沙地和阿拉善高原南缘.值得注意的是,在将近10年中有十分之一的土地已出现植被退化问题,如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草原.由于这些地区属于典型的草原植被,因此它们的生态环境都十分脆弱.总而言之,不合理的畜牧业生产、人口爆炸和快速城市化给内蒙古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将所有像素统计的K-梯度绘制了K梯度直方图,如图2,水平轴表示β的值.当β的值大于0,表示增加的趋势;β小于0,表示减少的趋势;当β等于0,表示无明显变化.为显示方便,垂直轴是像素值的自然对数. 结果表明:增大趋势的像素值占总数的32.9%,减少趋势的像素占总数的30.8%.从总体上来看,在近10年中,植被变化的趋势是比较稳定的,有少许的增加,但没有大面积的衰退现象.与此同时,Zs系列的平均统计和梯度β在整个区域分别为0.067,0.015,即参数的变化在整个区域是稳定且没有明显衰减的.2.3 NDVI时间序列的长期记忆过程基于R / S分析方法,计算每个像素的赫斯特指数(H)可以得出1998年~2008年中,NDVI时间序列的赫斯特指数的空间分布 (图3).以H=0.5为临界值,未来植被变化趋势可分为三种.当H=0.5时,表明未来植被无明显变化;当H>0.5时,表明未来植被变化趋势与现在的状态是一致的;当H<0.5时,表明未来的植被变化与现在的发展状态相反.统计表明,在大部分地区NDVI时间序列不存在马尔可夫过程,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植被变化保持原状的区域占总面积的64.66%,而呈现与过去植被生长状态相反的占总面积的35.10%.赫斯特指数的空间分布特点显示出研究区域“高西东低”的规律.H<0.5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山脉和河套平原,然而在其他地区,大部分的表现为保持原状.H值在0.5和0.7之间时,这些区域主要是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地貌.H>0.7的区域主要的是浑善达克沙地和西部沙漠地区,那里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此,把所有的像素按照递减的趋势划分为5种类型 (表2),对每种NDVI时间序列计算赫斯特指数的均值,像素比例的H是大于0.5,还是小于0.5,如结果所显示,赫斯特指数与植被覆盖是密切相关的,比如,茂盛植被地H值低,衰败植被地H值高,它们两者存在相对关系.2.4 未来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M-K检验已经以定量的方式揭示了在特定时段内,NDVI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而R/S分析则从定性的角度,显示了过去和未来的数列是否呈现出相同或相反的变化特征.不过,上述的两种方法均无法显示出未来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因此,为弥补两种方法的不足,我们可以对二者的结果进行叠加分析,以此来推测未来植被变化的趋势(表3).在考虑时间序列趋势的显著性测试时,本文将0.05设为显著水平,并把20>|Zc|>1.96 作为估算研究时段内植被增加或减少的基准,将H=0.5作为判断未来植被变化是否与目前水平相同的标准.我们根据由ArcGIS9.3计算出的像素值,可以得出研究区域内未来植被的变化趋势,并以此推测出未来植被覆盖的状况.在图4中,“增加”表示目前植被正在减少,但在以后会有所增加;“减少”意味着植被目前正在增加,但在以后会减少;“一致”则表示未来的植被变化趋势将与目前趋同.从图4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未来出现退化的区域多于将会改善的区域.同时,统计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未来出现退化的区域面积占到了10.24%,而未来植被增加的区域面积占比为7.24%.这样的比例关系与1998~2008年间植被变化区域的比例一致,并且,通过比较M-K试验和R/S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几乎所有退化区域的NDVI时间序列都显示出了更强的一致性.经过对NDVI的统计学分析,我们发现,94.28%的像素的赫斯特指数大于0.5,而赫斯特指数大于0.7的比例高达46.99%.换句话说,大部分目前出现植被退化的区域在未来将维持退化的趋势,只有很少的区域会有改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区域大多分布在植被状况更差,生态环境极为敏感脆弱的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地区.不过,退化的强烈持续性显示,在最近十年中,存在一些趋势性的因素影响着植被变化,导致植被不断减少,并给试图缓解这一恶化趋势的努力带来了巨大难题.至于具体是哪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以何种方式影响植被变化的,我们需要综合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分析.但在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区域,植被减少和持久性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这将为地区生态安全预警提供参考.统计数据显示,未来植被变化趋势发生改变的区域数量极少.目前植被在增加但未来将出现退化的区域占到了0.67%,而目前植被在减少但未来将增加的区域占比为0.58%.,且分布较为零散.植被覆盖未来将保持改善趋势的区域的比例为6.86%,且其中大部分区域自20世纪末开始,就已经实施大规模的荒漠化治理及生态管理工程.例如,科尔沁沙地和鄂尔多斯高原均在土地沙漠化方面,显示出了大体上的改观,为中国西部荒漠化治理提供了范本.植被覆盖在未来将保持退化趋势的区域占到了整个地区面积的9.58%,自东向西分布在乌兰察布草地,乌兰布和草地,雅玛雷克沙漠和中央戈壁.这些区域都是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地区.受制于地理条件,西部沙漠的植被覆盖状况,在短时间内将无法取得显著改善.鉴于在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出现的持续退化状况,我们可以看到,在锡林郭勒草原的西部和北部和乌兰察布草地,沙漠化现象已经极为严重,大量牧场已退化为沙漠.根据上述的分析结果,阐述和讨论,我们可以为本次研究作出如下的结论.第一,内蒙古植被覆盖状况总体稳定,并未出现大量地区退化的现象.但,研究区域10.16%的区域出现了明显的植被减少,且大多数此类区域都分布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典型草原.其次,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NDVI时间序列都呈现出趋势性:植被变化趋势一致的的占到整个区域的64.66%,趋势不一致的仅为35.10%.赫斯特指数的空间分布则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而赫斯特指数和NDVI之间还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即,植被状况越好,赫斯特指数值越低,植被状况越差,赫斯特指数值越高.第三,正如预测结果显示的一样,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在整个区域中,未来植被将出现退化的区域占到了10.24%,未来植被将出现改观的仅占到7.24%.但占到整个区域面积9.58%的持续退化区域,均为未来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同时,在低植被覆盖的区域,植被的减少与强烈的持续性共存.这就意味着,出现植被退化的区域中,大多数在未来仍将保持这一趋势.这些地区将很有可能退化成沙漠.如果缺乏人类干预,这一趋势将很难逆转.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为内蒙古的植被变化提供了一些结论.不过,由于植被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加之气候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对植被变化做出精确预测是极为困难的.本文中运用的研究方法均为统计分析方法,缺乏对物理机制的调查研究.【相关文献】[1]Beerling DJ, Woodward FI, Lomas M, Jenkins AJ. Testing the responses of a 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a comparison of observations and predictions[J].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1997, 6 (6):439-450.[2]梅安新,彭望禄,秦其明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李登科,郭妮,何慧娟.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植被指数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7,27(11):4620-4629.[4]Matthews HD, Weaver AJ, Meissner KJ, Gillett NP, Eby M.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incorporating historical land cover change, vegetation dynamics and the global carbon cycle[J]. Climate Dynamics. 2004, 22 (5):461-479.[5]Pettorelli N, Vik JO, Mysterud A, Gaillard JM, Tucker CJ, Stenseth NC. Using the satellite-derived NDVI to assess ecological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J]. Trends Ecol Evol. 2005, 20 (9):503-510.[6]Strengers BJ, Muller C, Schaeffer M, Haarsma RJ, Severijns C, Gerten D,Schaphoff S, van den Houdt R, Oostenrijk R. Assessing 20th century climate-vegetationfeedbacks of land-use change and natural vegetation dynamics in a fully coupled vegetation-climate model[J]. Int J Climatol. 2010, 30 (13):2055-2065.[7]Tucker CJ, Pinzon JE, Brown ME, Slayback DA, Pak EW, Mahoney R, Vermote EF, El Saleous N. An extended AVHRR 8-km NDVI dataset compatible with MODIS and SPOT vegetation NDVI dat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5, 26 (20):4485-4498.[8]Beck PSA, Atzberger C, Hogda KA, Johansen B, Skidmore AK. Improved monitoring of vegetation dynamics at very high latitudes: A new method using MODIS NDVI[J]. Remote Sens Environ. 2006, 100 (3):321-334.[9]Brown ME, Pinzon JE, Didan K, Morisette JT, Tucker CJ. Evaluation of the consistency of long-term NDVI time series derived from AVHRR, SPOT-Vegetation,SeaWiFS, MODIS, and Landsat ETM+sensors[J].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06, 44 (7):1787-1793.[10]Carlson TN, Ripley DA.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NDVI,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nd leaf area index[J]. Remote Sens Environ. 1997, 62 (3):241-252.[11]Kawabata A, Ichii K, Yamaguchi Y. Global monitoring of interannual changes in vegetation activities using NDVI and its relationships to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1, 22 (7):1377-1382.[12]Thuiller W, Lavorel S, Araujo MB, Sykes MT, Prentice IC. Climate change threatsto plant diversity in Europe[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05, 102 (23):8245-8250. [13]Moody A, Johnson DM. Land-surface phenologies from AVHRR using th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J]. Remote Sens Environ. 2001, 75 (3):305-323.[14]Stockli R, Vidale PL. European plant phenology and climate as seen in a 20-year AVHRR land-surface parameter datase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4,25 (17):3303-3330.[15]Eastman JR, Fulk M. Long sequence time series evaluation using Standardized Principal Components[J]. Photogramm Eng Remote Sens. 1993, 59 (8):1307-1312. [16]Azzali S, Menenti M. Mapping vegetation-soil-climate complexes in southern Africa using temporal Fourier analysis of NOAA-AVHRR NDVI dat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0, 21 (5):973-996.[17]Jakubauskas ME, Legates DR, Kastens JH. Crop identification using harmonic analysis of time-series AVHRR NDVI data[J]. Comput Electron Agric. 2002, 37 (1-3):127-139.[18]Alhamad MN, Stuth J, Vannucci M. Biophysical modelling and NDVI time series to project near-term forage supply: spectral analysis aided by wavelet denoising and ARIMA modell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7, 28 (11):2513-2548.[19]Martínez B, Gilabert MA. Vegetation dynamics from NDVI time series analysis usingthe wavelet transform[J]. Remote Sens Environ. 2009, 113 (9):1823-1842.[20]Julien Y, Sobrino JA. Global land surface phenology trends from GIMMS databas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9, 30 (13):3495-3513.[21]Ricotta C, Avena GC, Ferri F. Analysis of human impact on a forested landscape of central Italy with a simplified NDVI texture descript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1996, 17 (14):2869-2874.[22]Zhang X, Ge Q, Zheng J. Impacts and lags of global warming on vegetation in Beijing for the last 50 years based on remotely sensed data and phonological information[J]. Shengtaixue Zazhi. 2005, 24 (2):123-130.[23]John R, Chen JQ, Lu N, Wilske B. Land cover/land use change in semi-arid Inner Mongolia: 1992~2004[J]. Environ Res Lett. 2009, 4 (4):209-218.[24]Ye D, Chou J, Liu J. Causes of sand-stormy weather in northern China and contral measure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0, 55 (5):513-521.[25]Husar RB, Tratt DM, Schichtel BA. Asian dust events of April 1998[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 2001, 106 (D16):18317-18330.[26]Natsagdorj L, Jugder D, Chung YS. Analysis of dust storms observed in Mongolia during 1937~1999[J]. Atmos Environ.2003, 37 (9-10):1401-1411.[27]Wang H, Li X, Long H, Zhu W. A study of 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grassland growth rates in Inner Mongolia based on AVHRR data and a light-use efficiency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9, 30 (14):3799-3815.[28]Maisongrande P, Duchemin B, Dedieu G. VEGETATION/SPOT: an operational mission for the Earth monitoring; presentation of new standard produ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4, 25 (1):9-14.。

赤峰市杨树死亡原因调查分析及建议

赤峰市杨树死亡原因调查分析及建议
利益及 区域经济发展 。针对这一 问题 , 松 率 大 ,导 致季节 性干 旱频 繁发生 。例 如 乏 , 难 以满 足下代 杨树生 长需要 , 遇 到干 山区林业 局深入 巴林右 旗 、 敖汉 旗 、 翁 牛 2 0 0 9年 ,巴林 右旗全年 降水量仅 8 7 . 5毫 旱等 自然 灾害 时 ,容 易造 成大量 杨树 死 特旗等地 , 对杨树死 亡原 因进行 了现场调 米 , 杨树 生长季节有效 降水仅有 5 0毫米 。 亡。
2 8 0— 4 5 0毫 米 。赤 峰 特征分析得 出, 导致杨树大量死 亡的主要 水可 以通过土壤 毛细管作用 , 上升补给土 市 沙 化 土 地 面 积 原 因有 以下几个方面 。 2 8 4 9 . 5 8万亩 ,占全市 总 面积 的 2 2 . 0 2 %, 有 1 . 气候干旱
水 量 的地 理 分 布受 地 山 区干 旱 河 谷 滩 地 。 形影 响十分明显 , 不 同 地 区差 别 很 大 , 为 三、 杨树死 亡原 因分析 深 土壤 含水 率不足 , 导致根系没有水分 可
吸收利 用。尽管杨树属于深根性树 种 , 根
根据 现场 调查情 况 以及 死 亡树 木 的 系分 布深度 一般 在 1 米范 围内 , 但是地 下
总 面积 的 1 1 . 3 6 %, 生 成杨树死亡的重要诱 因。例如靠近灌 溉农 水埋深小 于 3 . 5米的地段 , 遇到干旱年份 ,
态环境恶劣 。多年来 ,
田一侧的杨树林 带大 多生长 良好 , 死亡或 地 下水会对 土壤 水分产 生一 定程 度的 补
赤 峰市市委 、 政府 紧紧 枯梢的杨树较少 ; 距离灌溉农 田较远一侧 给作 用 , 从而保 证杨树 的生 长发 育 ; 但是
调查 过程 中发现 , 杨树死亡 现象主要 原 因之 一 。 2 . 地下水位下降 近年来 , 由于气候干旱 和过度 开采地

回望绿色的田野:赤峰为什么荒漠化?

回望绿色的田野:赤峰为什么荒漠化?

回望绿色的田野:赤峰为什么荒漠化?如今的赤峰,以林草为主的绿色植被越来越多了,人们对绿色已不再是渴望,而是在尽其所能、想方设法地去享受。

你看,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凡人们居住的地方,都尽量栽一些既绿又美的树种,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达到愉悦人们心情的目的。

市区前几年还在动员社会各界努力建设森林城市,现在又提出建设园林城市,让城市四季有绿色,三季有花开。

在农村正在逐步推开的美丽乡村建设,绿化美化同样是重要内容之一,当地农民从没见过的树被栽到道路两旁和人们的宅院旁,哪怕是深山沟都是如此。

为了生计,农民在山上栽树、牧民在沙窝里植绿,也不再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沙治沙,而是栽植一些有经济效益、创造大把钞票的各类果树。

赤峰真的是今非昔比了。

从荒漠化到绿起来,又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用实践演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命题。

每当看到这些喜人的变化,总勾起一连串的往事,这样的以林草为主的生态环境来得太不容易了。

我之所以说太不容易,一方面是对创造这样一个良好生态环境的前辈表示感谢,另一方面也想深思赤峰为什么会出现那样严重的荒漠化,以至于让赤峰人奋斗了几十年才有所改变。

先说说赤峰为什么会出现那么严重的荒漠化问题。

赤峰的地貌结构是北靠大兴安岭南端,南邻燕山山脉北麓。

两条山脉之间除了浅山丘陵外,还有东面的科尔沁沙地,西面的浑善达克沙地。

西北是蒙古高原,东南是靠近辽河平原,落差1700多米。

两山之间形成一条天然的气流通道。

当沙地失去植被保护,完全暴露在光外时,遇到大风就成为强大破坏力的搭档,风助沙力,沙助风威。

大片的良田沃土、肥美草原或揭或埋,满目苍遗。

顺着这条逻辑去理解,沙地是上帝造天地时摆在那的,气流是地球在大气层中形成的,这两条都是人类无法改变的,唯一的就是覆盖沙地上的植被是能够改变的。

也就是说沙地是无法改变的,荒漠化则是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

赤峰市卫星地图沙地可怕吗?早些年我到敖汉旗北部的敖润苏莫苏木采访,面对茫茫的沙地,一位老牧民却这样告诉我:“我们这的沙子好哇,我们这的沙子有油,啥都长。

赤峰市的生态环境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生态经济学课程论文

赤峰市的生态环境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生态经济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赤峰市的生态环境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摘要:文章通过对赤峰市生态现状的分析,找出了生态破坏的环境因子和人为因子,提出了大力建设生态环境,加强草地建设,防止草地退化、沙化推广保护性耕地以及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侵占耕地,加强基本农田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监督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赤峰;生态问题;解决对策赤峰市现有土地面积90 021 km2 ,境内山、坡、平、谷俱全,其中草原总面积为5 827 457 hm2 ,占赤峰市土地面积的65 %左右,已利用草原面积4 825 443 hm2 ,占草原总面积的8218 %。

该地区的沙丘、平原位于西拉木沦河流域中下游和老哈河流域下游,系科尔沁沙地西段。

赤峰市处于中纬度,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由于地形复杂,该地区气候多样,气温年较差小,日差较大,四季分明。

春季风大干旱降水稀少,全年降水量72 %集中在夏季,蒸发量约是降水量的7 倍。

这些自然条件都可成为加速赤峰市沙漠化的诱因。

1 严重的生态环境现状赤峰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高一低”。

一高指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草原退化都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一低是指植被少、森林覆盖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具体表现在:1.1 旱灾严重,水资源贫乏赤峰属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区,干燥少雨冬春多风,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旱灾频繁,影响地域广。

十年九旱是真实写照。

同时,干旱、低温、霜冻、大风、寒潮、暴雨、冰雹、牧区白灾、冷雨等年均有发生。

导致农牧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定。

灌溉农业是其农业特色,广种薄收现象普遍。

赤峰市水资源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衡。

最紧迫而且影响范围最广的”。

“中国的水资源状况与经济安全相关”。

赤峰市也不例外,由于降水少,水资源严重亏缺,目前用水量已大大超过地表水储藏量,只能依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造成地下水严重下降。

人口压力不断升级,旱情的连绵延续,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渴求倍增。

因此,干旱和水资源不足已成为本市目前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4年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范文

《2024年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范文

《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对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

特别是内蒙古西部的沙区,其植被指数的动态变化不仅关系到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也与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息息相关。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内蒙古西部沙区位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理位置独特,气候条件复杂。

该区域包括沙漠、戈壁等不同地貌类型,植被类型多样,以草原、荒漠植被为主。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三、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分析(一)数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手段,利用长时间序列的卫星数据,对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进行动态监测。

通过提取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等指标,分析该区域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二)动态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发现,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体上,该区域植被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表明近年来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尺度上,植被指数的变化存在差异。

四、驱动因素分析(一)气候变化因素气候变化是影响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该区域的气候呈现出干旱化、暖湿化趋势,这对植被的生长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降水量的增加有利于植被的生长,而温度的升高则可能对部分植被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二)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强,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导致土地退化、沙漠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此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的实施也对植被指数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一)结论通过对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该区域植被指数的重要因素。

红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资源调查研究分析报告

红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资源调查研究分析报告

472023.10红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资源调查研究分析报告张艳国(赤峰市红山区城郊林场,内蒙古 赤峰 024000)2.3.2 犁沟法 固定沙地以及退耕地等可以选择犁沟法进行种植。

沿等高线自上而下进行犁沟,间隔1.5米连翻二犁,每隔1.3米挖穴点种子20~30粒,覆土3厘米。

2.3.3 鱼鳞坑法 陡坡区域可选择鱼鳞坑法进行造林。

设置长50厘米、宽30厘米和深度30厘米的种植穴,并作小土垄,在垄坡山进行点种。

3 管护措施柠条播种后的前3年,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而且还会遭到牲畜破坏,需要严格封禁林地,不可进行放牧,3年后开展平茬工作,5~6年再平茬。

促进柠条更新复壮和生长,能达到一林多用的效果。

每年立冬到翌年春季,对柠条开展平茬工作最为适宜。

将距离地面3厘米以上的部分截除。

柠条经过平茬10年后,生长速度逐渐减缓,枝叶变得苍老,皮布的颜色逐渐变黑。

平茬时要充分考虑柠条林的林龄,科学合理地开展。

如果是为了培育薪材,且立地条件为黄土地,平茬周期为4~5年1次,沙荒地为5~6年1次,1亩能取薪材400~600公斤;若作为采种基地,则8~9年平茬1次,每亩能获得烧柴800~1200公斤。

4 有害生物防治虫害对柠条的健康生长有着最为严重的影响,主要的虫害包括柠条豆象、柠条小蜂、柠条荑螟、柠条象鼻虫等。

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利用1000倍液的50%百治屠在柠条开花时进行喷雾防治,或者1000倍液80%磷铵在5月下旬阶段喷施防治;对种子进行精细筛选,利用食盐水(1%)进行浸种,将其中漂上来的种子捞出,并利用清水清洗下沉的优良种子,提高发芽率;利用60~70℃水对柠条种子进行浸泡5分钟,将幼虫杀死;加强混交林营造,合理平茬复壮:加强种子检疫工作,降低和控制害虫传播蔓延。

作者简介:于成军(1978-),男,本科,林业工程师。

研究方向:森林培育。

红山国家森林公园是首批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分为岩石山体部分和沟谷缓丘地带,相对高度落差近200米,红山属半干旱气候类型,年平均降水量为350毫米,年蒸发量为2800毫米,是典型性的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多集中于7~9月份,雨热同期,适合植物生长。

《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范文

《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范文

《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西部沙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植被指数的动态变化不仅关系到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也直接影响到我国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

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的实施,该区域的植被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的动态变化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文的研究区域为内蒙古西部的沙区,该区域具有典型的沙漠化生态环境特点。

(二)研究方法1. 数据收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该区域长时间序列的植被指数数据。

2. 数据分析: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植被指数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

3. 驱动因素分析:结合气候、土壤、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分析影响植被指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三、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分析(一)时间序列变化通过对卫星遥感数据的分析,发现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在近十年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该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在不断增加。

(二)空间分布变化从空间分布上看,植被指数的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湖泊周边等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而低值区域则主要分布在沙漠、戈壁等干旱地区。

四、驱动因素分析(一)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影响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变化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该区域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为植被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气温的升高也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二)土壤因素土壤是植被生长的基础。

内蒙古西部沙区土壤类型的多样性为不同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同时,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也有助于提高植被覆盖度。

(三)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对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方面,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的实施,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发等人类活动也会对植被造成破坏。

五、结论与建议(一)结论通过对内蒙古西部沙区植被指数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分析,发现该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在不断增加,其中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

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

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一个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

该地区拥有广泛的乡土树种资源,包括柞树、白杨、沙枣、荆条等多种植物。

这些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情况、保护现状及利用措施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柞树柞树是赤峰市重要的乡土树种之一,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大草原和赤峰山区的低山、丘陵地带。

柞树高大挺拔,叶片宽大,观赏价值较高,并且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

2.白杨白杨是赤峰市常见的乡土树种,分布广泛,生态适应性强。

白杨可用于风景绿化、生态修复和木材生产等多种用途。

3.沙枣沙枣是沙地的荒漠防护树种,主要分布于赤峰市西部的荒漠地区。

沙枣生长迅速,对于沙区土地改良和风沙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沙枣果实富含营养,在饮食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4.荆条荆条是赤峰市南部山区的常见树种,主要分布于草本植物丛林掩盖的山区,是赤峰市的常见防护林、风景林、水源涵养林和养殖林。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柞树面临着采伐和破坏的风险。

同时,由于柞树生长较为缓慢,生长周期长,柞树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为了保护柞树资源,赤峰市加强对柞树的保护和管理,同时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推广种植技术,努力提高柞树种群更新能力和生长速度。

白杨是赤峰市常见且重要的树种,但由于外来入侵种和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白杨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为了保护白杨资源,赤峰市在白杨相关科研、种植技术推广等方面不断加强,同时增加白杨种植面积,促进白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赤峰市的沙枣分布范围较小,数量也较少,因此沙枣资源保护尤为重要。

赤峰市对于沙枣野生种群的保护、沙枣种植技术推广、沙地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工作,努力保障沙枣的保护和利用。

由于柞树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创造柞树种植工业,培育柞树产业发展。

柞树的树皮可以提取柞蚕丝,柞蚕丝被称为“土丝之王”,因此在柞树种植区,可以创办柞蚕丝、柞紫色素等相关加工企业,提高当地柞树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

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

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北部,地处大兴安岭、阿尔山和呼伦贝尔草原之间。

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赤峰市拥有丰富的乡土树种资源,包括多种桦树、松树、杨树等树种,这些树种不仅为当地的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物种资源,也为城市环境和居民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由于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不当利用,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风险。

本文将对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利用措施,以期为当地乡土树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一、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赤峰市地势东高西低,气候温带季风型,年平均气温-2.4℃,年降水量388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57%。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多种乡土树种的生长,因此赤峰市拥有较丰富的乡土树种资源。

主要的乡土树种有红松、华山松、油松、柞树、白桦、山杨、云杉等。

这些乡土树种分布于城市的公园、绿化带和郊区的森林中,为赤峰市的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赤峰市的乡土树种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城市的扩张和建设活动导致大量的土地开发和树木砍伐,这对当地乡土树种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乡土树种的数量和种群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这些都表明赤峰市的乡土树种资源正面临着保护的紧迫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赤峰市的乡土树种资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 加强保护意识,提倡绿色生活。

政府和媒体可以加大对乡土树种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和企业对乡土树种资源的保护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减少对乡土树种资源的破坏。

2. 加强管理和监测,建立保护网路。

政府可以加强对城市绿化带和郊区森林的管理和监测力度,建立健全的乡土树种资源保护网络,确保乡土树种资源的持续生存和繁衍。

3. 积极推动植树造林,增加乡土树种资源的种植面积。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资助,鼓励居民和企业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增加乡土树种资源的种植面积,扩大乡土树种资源的规模和数量。

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

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

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摘要】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乡土树种资源。

本文通过对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情况、保护现状和利用措施进行研究,发现该地区存在着多样化的乡土树种资源,但受到环境污染和人为破坏的影响,保护亟待加强。

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强保护措施和推动利用措施的建议,以确保乡土树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强调了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展望,为进一步探讨和挖掘乡土树种资源的潜力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分布、保护、利用、保护措施、利用措施、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赤峰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乡土树种资源。

这些树种不仅可以用于美化环境,还可以提供人们所需的木材和药材等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扩大,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流失,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开展关于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主要关注乡土树种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但对其分布情况和保护现状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调查和研究,探讨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情况、保护现状和利用措施,为进一步制定保护措施和利用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还将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促进乡土树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1.2 研究意义乡土树种资源是赤峰市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当地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1.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乡土树种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护和合理利用乡土树种资源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壤质量,促进生态平衡,降低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

2.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乡土树种资源不仅可以为农业提供木材、药材等重要的原材料,还能够改善农田土壤、保持水土流失,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森林覆盖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内蒙古森林覆盖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内蒙古森林覆盖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摘要: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森林保护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区域,利用MODIS数据为数据源,用多分类器融合的方法对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内蒙古区域进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分类。

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区森林覆盖变化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森林覆盖变化;驱动因素;内蒙古0引言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但也是森林退化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省份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用地和粮食需求量也日益增长,使得部分森林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或耕地。

为此,内蒙古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发展生态建设,如“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

为了更好地落实政策的实施并制定更有效的措施,对内蒙古森林进行持续性监测和驱动因素分析很有必要。

1国内外研究现状大部分对森林覆盖变化的研究都是先进行影像分类,获取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再运用各种方法来分析森林覆盖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Marc等利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方法对多年的Landsat影像进行分类并提取出森林覆盖区域,简单分析了森林覆盖的变化原因[1]。

Hu等在研究区内分树种、小区域对森林覆盖变化进行研究,采用二元逻辑模型分析各因素对研究区内森林覆盖变化的影响[2]。

Martin Cvitanović等结合遥感、统计模型和问卷调查三种方式,研究森林覆盖变化率以及驱动因素[3]。

2研究区域及实验数据介绍本论文的研究区域是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全区面积约为118万平方公里。

地势西高东低,由于降水和气温的空间差异,内蒙古从东北到西南的主要覆盖为森林、草地和沙漠。

本次实验用到的数据包括影像数据和统计数据。

影像数据主要用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分类,选取了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MOD09A1数据产品。

统计数据从《内蒙古统计年鉴》中获得。

影像分类利用MODIS处理软件MRT(MODIS ReprojectionTools)对MOD09A1数据进行拼接、投影转换和几何校正等预处理。

内蒙古草原植被近五年动态分析

内蒙古草原植被近五年动态分析

内蒙古草原植被近五年动态分析羿静;宋向阳;王晶杰【摘要】本文对近五年内蒙古草原的植被状况进行监测.从草原植被覆盖度(总体覆盖度、不同区域的覆盖度、不同类型的覆盖度)、草原生物量(总体生物量、不同区域的生物量、不同类型的生物量)、牲畜的动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动态分析,逐年对比.得出了内蒙古草原近五年的植被状况.(1)从全区草原植被覆盖度情况来看,2005年、2006年要比近五年年平均值稍好一些,平均盖度高出平年2个百分点.2007年和近五年平均值相差不大.2008年和2009年比近五年平均值稍差一些.平均盖度降低1个百分点.(2)从全区植被地上生物量的总体状况来看,2005年、2006年要比近五年平均值稍好一些,产量分别高出平年的9.6%和8.8%.2007年略差于近五年的平均值.低于均值的0.6%.2009年比近五年平均值要较差.产量低于均值的24.5%.(3)全区的实际存栏数随着年度在增加,而地上生物量在受到降水、气候、人类活动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在随之变化,2005年、2006年和2008年地上生物量相对其他两年来说是较好的三年.其适宜的养畜量分别为9171.26万头、9106.36万头和8936.88万头.而这三年的实际的存栏数分别为11258.90万头、13030.04万头和13582.65万头.2009年是超载最严重的一年,2005年-2009年超载率分别为22.8%、43.1%、63.2%、51.9%和111.7%.【期刊名称】《当代畜禽养殖业》【年(卷),期】2010(000)006【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内蒙古草原;近五年动态;生产力;植被覆盖度;草畜平衡【作者】羿静;宋向阳;王晶杰【作者单位】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010010;内蒙古草原勘察设计院,010051;内蒙古草原勘察设计院,010051【正文语种】中文引言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方的天然绿色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内蒙古植被带与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的开题报告

内蒙古植被带与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的开题报告

内蒙古植被带与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内蒙古是我国北部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区。

内蒙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于维护中国的全局生态安全、促进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而植被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中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内蒙古植被带与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及其驱动力,对于研究内蒙古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况以往的研究表明,内蒙古植被带及其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主要受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等问题的不断加剧,这些驱动力正在不断加强,内蒙古植被带及其植被覆盖度的演变也正在加速。

近年来,内蒙古的植被带及其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逐年缩小的荒漠化区和不断扩大的草原化区,标志着内蒙古的植被正在不断演变。

同时,不同区域、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差异及其驱动力也成为了当前内蒙古植被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将采用遥感图像解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GIS) 技术以及数理统计学方法等,对内蒙古植被带与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内蒙古植被带与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特征分析;2. 内蒙古植被带及其植被覆盖度与气候、人类活动以及地貌等因素的关系分析;3. 各种驱动力因素对植被带及其植被覆盖度演变的贡献度分析;4. 基于研究结果,对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次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1. 揭示内蒙古植被带与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2. 深入探究内蒙古植被变化的驱动力机制,揭示不同因素对其变化的重要性;3. 指导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促进内蒙古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

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

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赤峰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大城市,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资源开发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赤峰市拥有丰富的乡土树种资源,包括樟子松、油松、白桦、落叶松等多种树种,这些树种不仅是赤峰市的重要经济资源,也是赤峰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长期的乱砍滥伐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面临严峻的保护现状。

本文将就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进行探讨。

一、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情况赤峰市位于辽河流域和阴山山脉之间,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适宜种植多种乡土树种。

赤峰市境内主要分布着樟子松、油松、白桦、落叶松等树种。

樟子松是赤峰市的特产树种,主要分布在喀喇沁旗、宁城县和林西县等地;油松主要分布在克什克腾旗和宁城县等地;白桦主要分布在翁牛特旗和林西县等地;落叶松主要分布在克什克腾旗和巴林左旗等地。

这些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呈现出多样性和分散性的特点,为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面临着严峻的保护现状。

由于长期的乱砍滥伐,部分地区的乡土树种资源严重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由于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赤峰市部分地区的乡土树种资源面临着生长环境恶化和生长速度减缓的问题。

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保护措施,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保护工作存在较大的难度和挑战。

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赤峰市的乡土树种资源,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要加强立法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乡土树种资源的保护体系,严格限制乱砍滥伐等破坏行为。

要加强科学研究,开展乡土树种资源的调查评估和监测研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乡土树种资源保护的认识,增强社会各界参与乡土树种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加强管理保护,建立健全乡土树种资源的保护管理机构和监督检查机制,强化对乡土树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赤峰市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造林的相关思考

赤峰市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造林的相关思考

赤峰市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造林的相关思考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素有“煤都”之称,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赤峰市的林业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有效管理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赤峰市必须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和林业造林工作。

本文将围绕着赤峰市林业资源管理和林业造林的相关思考展开讨论。

赤峰市的林业资源管理需要加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赤峰市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而林业资源管理的不足更是加剧了这些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赤峰市的林业资源管理一直存在着监管不力、乱砍滥伐、植被退化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赤峰市必须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林地使用权和管理责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保护和恢复植被,维护生态平衡,构建可持续的林业资源管理机制。

赤峰市的林业造林工作亟待加强。

林业资源丰富是赤峰市的优势之一,但受到气候、土壤和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赤峰市的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植被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

赤峰市应该加大对林业造林工作的投入,积极推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荒山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对退耕地、沙化地、石漠化地等荒漠化土地的治理和恢复,以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赤峰市的林业资源管理和林业造林工作需要加强科技支撑。

科技是推动林业资源管理和林业造林工作的重要力量。

赤峰市应该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生态模型等技术对林地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治理,提高林业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水平。

赤峰市还应该加强科技创新,开展生态经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和推广更为高效的生态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赤峰市的林业资源管理和林业造林工作需要加强社会参与。

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

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

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分布及保护现状与利用措施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内蒙古的重要林业区和乡土树种资源富集地。

本文通过对赤峰市乡土树种资源的调研和分析,探讨其分布、保护现状以及利用措施。

赤峰市地处森林草原交错带,气候寒冷干燥,地形复杂,土壤瘠薄。

但由于该区域的土地资源多种多样,所以乡土树种资源也十分丰富。

1. 林木资源赤峰市的森林面积广阔,主要分布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山区和元宝山区等地。

其森林主要由松树和阔叶树组成,其中以云杉、落叶松、黑松、柞树和白桦树为主。

乡村地区分布较多的是松树,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沙漠松和马尾松。

赤峰市的灌木资源主要分布于赞皇县、松山区和宁城县等地。

主要包括红柳、桃花柳、五加、梭梭、荆条、灰刺草和柴胡等。

3. 其他资源除了森林和灌木资源外,赤峰市的乡土树种资源还包括果树和草本植物等。

主要果树有苹果、梨、桃、杏、葡萄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绿萝、老鼠草、土黄连、毛地黄等。

赤峰市的乡土树种资源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破坏威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滥砍滥伐长期以来,赤峰市的乡土树种资源受到滥砍滥伐的威胁。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当地居民的生计需要和无序的自然资源开发导致的。

2. 森林火灾赤峰市干旱气候,森林火灾是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

森林火灾不仅破坏自然环境,还会带来生命财产上的损失,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3. 青藏高速公路建设近年来,为了发展经济,赤峰市一些区域的乡土树种资源面临着青藏高速公路建设的威胁。

公路的修建不仅会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将造成生态破坏和物种的迁移和灭绝。

1. 加强立法和执法赤峰市应该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法规,禁止滥砍滥伐。

同时,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对于破坏乡土树种资源的行为进行打击,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2. 做好防火工作赤峰市应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做到防范,防患于未然。

同时,制定有效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做好火场治理和储备救援物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5年 6月 第 1 2 期 总第 3 3 4期
内 蒙 古 科 技 与 经 济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Sc i e n c e Te c h n o l o g y 8 L Ec o n o my
J u n e 2 O 1 5
3 结 果 与 原 因 分 析 3. 1 赤 峰 市 NDVI变 化
被 覆 盖 度 中等 , 从 图 中看 出 2 0 1 0年 的 中 覆 盖 度 地 区 的范 围 比 2 0 0 5年 的 明 显 扩 大 ; NDV1 0 . 6 ~ 1之 间 植 被 覆 盖 度 比较 高 , 从 图 中看 出 2 0 1 0年 的 高 覆 盖 度 地 区的范围 比 2 0 0 5年 的 明 显 减 少 。 总 的 来 看 2 0 1 0年 的低 覆 盖 度 地 区 、 中覆 盖 度地 区 的范 围 比 2 0 0 5年 的 扩大 了 , 高覆盖度 地 区比 2 0 0 5年 的 减 少 了 , 可 以 得 出 植被 指数降低 , 退 化 的现 象 明 显 。
疏林地、 半流动沙地、 低产草地、 荒耕地
笔 者 采 用 的 数 据 为 美 国 国 家 航 空 航 天 局 ( NAS A) 免 费提 供 的覆 盖赤 峰市 2 0 0 5年 和 2 O 1 O年 8月 份 的 3 2 天 合 成 的 M ODI S NDVI产 品 , 从 中得 出了 2 0 0 5年 和 2 0 1 O 年 赤 峰 市 NDV I 值 , 为 了更 好 地分 析 , 把 NDVI值 分 为 5个 等 级 如 表 1 , 再 得 到 赤
No .1 2 Tot al No .3 34
植 被 动 态 变 化 及 原 因 分 析
以 内蒙 古 自治 区 赤峰 市为 例
赛 汉其 其 格
( 内蒙 古 师 范 大学 地 理科 学 学 院 , 内 蒙古 呼 和 浩 特 0 1 0 0 2 2 )
摘 要 : 以 内蒙 古 赤峰 市 为研 究 区 , 采 用 美 国 国 家航 空航 天局 ( NAs A) 免 费 提 供 的 覆 盖 赤 峰 市 2 0 0 5年 和 2 0 1 0年 8 月 份 的 3 2 天 合 成 的 M oDI S NDVI产 品 ,从 中 得 出 了 2 0 0 5年 和 2 0 1 0 年 赤 峰 市 NDVI值 , 并 根 据 NDV1分 级 图 , 结合 两年 的降 水量数 据 、 牲 畜数 据 , 对植被 指数 的影 响进 行 了研 究, 结 果 表 明 :降 水 量 和 牲 畜 数 量 是 影 响 赤 峰 市 植 被 变 化 的 重 要 因 素 , 其 他 因素 对 植 被 的 影 响 较 小 。 关键 词 : 赤峰 市 ; M 0DI S; 动 态 变 化 中图分 类号 : S 7 1 8 . 5 4 ( 2 2 6 )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7 — 6 9 2 1 ( 2 0 1 5 ) 1 2 一 O O 6 4 一O 1
峰 市 ND v I 图 ( 见 图 1 和 图 2)。 表 1 NDVI 的 分 等 级
图 1 2 0 0 5年 N DVI 图 图2 2 0 1 0年 N DV I 图 3 . 2 赤 峰 市 植 被 动 态 变 化 原 因 分 析 近 年来 , 赤 峰 市 在 人 类 活 动 和 气 候 变 化 的 双 重 作用 下 , 植 被 覆 盖 度 发 生 了 变 化 。对 两 年 的 降 水 量 数 据 进 行 EXCEL 分 析 得 到 了 降 水 量 变 化 趋 势 图 ,
1 研 究 区 概 况
赤 峰 市 位 于 内 蒙 古 自治 区 东 南 部 , 与 辽 宁省 、 河 北 省 毗 邻 。赤 峰 市 地 处 自治 区 东 部 , 纬度为 4 1 。 1 7 ’ 1 0 ” ~4 5 。 2 4 1 5 ” N, 经度 为 1 l 6 。 2 1 0 7 ~ 1 2 0 。 5 8 5 2 ” E。 行 政 区 划 赤 峰 市 辖 4个 市 辖 区 、 2个 县 、 7个 旗 。 赤 峰市 面积 9 0 2 7 5平 方 千 米 , 人 口 4 6 O万 人 。 赤 峰 属 中温 带 内 陆 季 风 气 候 。年 平 均 气 温 为 ~ 1 .6 ℃ ~ 7 . 0 ℃之 间 , 年 降 水 量 的 地 理 分 布 受 地 形 影 响 十 分 明 显 , 不 同地 区差别很 大 , 有 3 0 0 mm  ̄ 5 0 0 mm 不 等 。 2 数 据 来 源 与 研 究 方 法 笔者 以 2 0 0 5年 和 2 0 1 0年 两 期 M ODI S NDVI 产 品为 主要数 据源 , 对 赤 峰 市 植 被 动 态 变 化 进 行 研 究 , 即利用植 被 指数 、 植 被 覆 盖 度 反 映 赤 峰 市 生 态 环 境 变 化 。首 先 , 将植 被覆 盖度 图分 为水 域 、 无 植 被 覆 盖 、 低植 被覆 盖 、 中植 被 覆 盖 、 高 植 被 覆 盖 等 五 个 等 级 , 并 赋 予 不 同 的颜 色 ; 然 后 , 利 用 两 期 的 NDVI图 分 析 反映赤 峰 市 的 的植 被 动 态 变化 , 最 后 分 析 赤 峰 市 植被 动态 变 化原 因 。
如 图 3。 等级 N D V I 地表特点 密灌地、 密林地、 优良 耕地 灌木林地、 中低产草地、 固定沙地、 滩水地
高覆盖度 0 . 6 ~1 . 0
中覆盖度 0 . 3 ~ O . 6 低覆盖度 0 . 1 ~0 . 3 无覆盖度 0 . O ~ O . 1 水域 ~1 . O ~ O . 0
赤峰市ndvi变化笔者采用的数据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免费提供的覆盖赤峰市2005年和2010月份的32天合成的modisndvi产品从中得出了2005年和2010年赤峰市ndvi为了更好地分析把ndvi值分为5个等级如表1再得到赤峰市ndvi图见图1ndvi的分等级等级ndvi地表特点高覆盖度密灌地密林地优良耕地中覆盖度灌木林地中低产草地固定沙地滩水地低覆盖度疏林地半流动沙地低产草地荒耕地无覆盖度沙地戈壁盐碱地水域湖泊河流看出笔者把1ndvi1范围的为云和水域水域最突出的是达之间植被覆盖度很低从图中看出2005年低覆盖度区主要分布在翁牛特旗尔沁沙地的西部2010年的图中看出低覆盖度区的范围比2005年明显扩大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