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血肿清除与微创钻孔引流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应用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颅血肿清除与微创钻孔引流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应用比较677000云南临沧市医院
关键词开颅血肿清除微创钻孔引流高血压性脑出血
近8年来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28例,其中开颅血肿清除手术68例,微创钻孔引流60例,均收到满意效果,现就病例选择,手术操作及术后管理等,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开颅血肿清除术适宜:浅昏迷至中度昏迷患者,年龄不宜超过65岁。
出血部位:壳核、基底节、皮层及小脑。
出血量:幕上出血量>30ml,幕下出血量>10ml。
手术时机:提倡超早期手术,即争取在发病7小时内完成,及早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以提高治愈率及生存质量。
而微创钻孔引流术适宜各年龄段,神志清楚至浅中度昏迷患者均可,出血部位多为壳核、基底节、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及皮层。
手术时机:最好发病时间>8小时,并且血压控制平稳。
手术操作:开颅手术均采用全麻插管,依据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及昏迷程度,合理设计切口,现已不主张去大骨瓣,但减压应需充分,术中操作应轻柔,减少不必要的牵拉。
尽量避开重要功能区,选择血肿距皮层最浅或分开侧裂而进入血肿腔,止血确切,以升高血压后不出血为满意,忌盲目粗暴。
而微创钻孔引流术是CT定位穿刺点,根据血肿的深浅决定穿刺针的长度,一旦微创钻孔成功后,首次缓慢抽吸血肿量60%~70%凝血块为宜,快速抽吸血肿或抽吸过多,容易引起再出血。
首次抽吸后立即注入立止血1kU+生理盐水1ml,10分钟后放开引流管,5小时后注入液化剂(尿激酶4万U+生理盐水2ml),4小时后开放引流,引流积血。
复查头部CT根据血肿清除情况决定是否拔除穿刺针。
术后管理:无论是开颅血肿清除还是微创钻孔引流,术后24小时均应控制血压不超过150/90mmHg。
昏迷患者输液量控制在2000~2250ml为宜,使患者处于轻度脱水状态。
常规应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年龄超过60岁,甘露醇每次用量125ml为宜,3~4次/日,8~10天停用。
2天后开始鼻饲,呼吸不畅者行气管切开。
不宜应用激素,不宜应用止血剂或凝血剂。
预防消化道出血应用洛赛克,40mg,2次/日静脉滴注。
3天后酌情应用改善循环药物。
隔日复查肝肾功能及离子,预防电解质紊乱。
加强翻身、扣背及肢体活动,肢体摆放功能位。
结果
开颅手术组死亡5例,死亡率7.3%,感染6例,感染率8.8%;微创钻孔引流组死亡2例,死亡率5%,感染3例,感染率5%。
住院天数及费用:开颅组平均住院天数28.6天,住院费用1.8万元。
微创组平均住院天数12.5天,住院费用8500元。
讨论
开颅血肿清除多为出血量大,病情进展快,微创钻孔引流不能立刻缓解病情或有引发再出血可能,所以一旦决定手术,应立即争分夺秒,尽快清除血肿,解除压迫,以利于恢复神经功能,并且以减少创伤为准则,即骨瓣不宜过大,能经侧裂入路不经皮层,能简单操作就不牵拉过分暴露,避免人为挫裂伤,这是手术质量好坏的最大区别。
另外,开颅去骨瓣,日后患者因脑组织移位,甚至脑室穿通畸形而感到不适,需二次手术植骨;而微创钻孔引流术创伤小,患者及家属容易接受,且不受年龄限制,但要求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出血时间应>8h。
因此,本组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穿刺成功到拔除穿刺针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及引流情况,如发生出血,可改为开颅手术,每次注药应注意无菌操作,本组感染3例。
其中2例与操作有关,1例因拔管困难,置管时间长而致。
总之,开颅手术较微创钻孔引流感染几率大,术后再出血是医生与家属普遍担心的问题,而术后再出血多数发生6小时以内,因此,术后24小时应控制血压在160mmHg以下。
用药方面,激素易诱发溃疡不宜用;止血剂、凝血剂对脑出血无治疗作用,且患者处于应激状态下,经脱水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应用后容易诱发梗塞,不利于侧支循环建立;术后3天应用改善循环的药物,则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125ml甘露醇与250ml甘露醇作用相同,年龄大者,不宜大剂量应用,有引起肾功能衰退的可能。
床上活动也是必需的。
活动可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防止脑梗死、肺感染、压疮及关节挛缩和疼痛【sup】[1]【/sup】。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