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肖邦和他的《波兰舞曲》(Op.26-Nr.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替及指尖的爆发力有机组合并完美呈现,对充分体现肖邦的《波兰 舞曲》(Op.26-Nr.1)的音乐风格至关重要。
离他之前舞曲创作的常规,是一首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作品。 谱例1
主部的引子从低音区进入(如谱例1),用干脆利落的快板进 行,双手通过反附点节奏所特有的音乐推动力,形象地揭示了波兰 人民誓死保卫祖国,反抗沙俄残酷欺凌的坚定意志和斗争精神。引 子虽然篇幅短小,但足以让人心情激动,充满振奋,给人带来一种 强烈的震撼力。之后用连续的强音将音乐推向主和弦,并自然地导 引出全曲的主题乐段。主题乐段由弱起开始,配合以右手的级进上 行,音乐不但旋律性强,而且形象也显得温暖美好,仿佛肖邦是在 描绘波兰和平时期人们美好的生活状态。柱式和弦轻声进入后,经 过几次重复,停留在属和弦后引出一段新的音乐材料,好像又一次 用触击心灵般的肺腑语言对故土倾诉和抒发自己心中深藏已久的怀 念之情,这种创作手法很明显地体现出肖邦擅长于对不同类型装饰 音的灵活运用,整首乐曲的灵动性也因此得到加强。
在这首波兰舞曲中,肖邦将浪漫主义色彩与民族兴亡的感触紧 密地交织在一起,使其在演奏上多了一些随心和缥缈的感觉,在音 色与力度方面也给予了演奏者细腻而又丰富的演绎空间。最为关键 的演奏手法当属手腕力度的弧形运用,它在烘托音色和调整力度的 微妙变化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了温情而又富于内涵的 艺术效果。引子部分的弹奏需要在放松腕部的同时增加指尖的爆发 力,以突出肖邦在听到波兰民族起义失败后的激愤心情,演奏者应 深切体会这种来自心灵的感受并将其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二度创作的 演奏中。手腕的弧形运动使抒情部分的乐句划分更加明晰,从而为 准确地表达肖邦远离故土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眷念提供了技术保证。 手腕的弧形运动和手指在琴键上的迅速跑动使乐句之间的节奏衔接 更为紧凑,旋律线条更具有律动性,情感表达更加充分。手指灵活 运动也良好诠释这首作品的关键之处,这一基础性的技术铺垫与手 腕的弧线运动、力度的合理运用、音色的倏忽多变、节奏的缓急交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8期 总第543期
浅谈肖邦和他的《波兰舞曲》(Op.26-Nr.1)
彭 晨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摘 要: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一 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并涉猎多种不同的音乐体裁和题材,写有《波兰舞曲》17首。其中的《升c小调波兰舞 曲》(Op.26-Nr.1)对于肖邦的创作思想来说,具有明显而又重要的转折意义,它反映了肖邦对华沙武装起义失利的 愤慨和对自己祖国的思恋,充满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对肖邦的简要介绍,以及对该作品在曲式结构和 演奏技法等艺术特征方面的分析,阐释了该作品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作曲家的拳拳赤子之心。 关键词:肖邦;波兰舞曲;演奏特点;艺术情怀
在乐曲的中部,左手的和弦透露出柔美而又富有斗争精神的民 族性格。随后的乐句中出现的不协和要素,使旋律产生了细微的冲 突感,音乐情境中的戏剧性对比得以进一步彰显。其间丰富多变的 音色,又给人留下似在对话又彼此呼应的叙述感,凸显出肖邦的作 品中常常流露出的那种深切而又亲切的动感。这一点与他独有的和 声安排、切换和运用相互联系,构成了肖邦作品艺术风格的精髓。
一、肖邦与波兰舞曲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出生于1810年。六岁起开始学习 钢琴,七岁便登台演奏,并创作出他的第一首钢琴作品《g小调波 兰舞曲》。20岁左右的肖邦,开始游历于欧洲各地开展巡演活动。 期间,不仅举办了无数场多种形式的音乐会,而且在音乐创作上也 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当他到达德国的斯图加特时,正值波兰被沙皇 俄国占领,肖邦听到这一消息后,异常愤怒,一种通过音乐作品来 激发波兰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热情的创作愿望强烈地冲击着他的内心 世界。于是,一系列充满战斗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音乐作品随之 问世。这种时代背景下形成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追求几乎成为肖邦后 半生音乐创作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所以,当我们聆听他的作品时几 乎随处都可以感受到他对自己祖国的深切眷恋和国家遭受外来侵略 给他的内心带来的痛彻。因此,肖邦既获有“钢琴诗人”的美誉, 同时又被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舒曼比喻为“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 炮”。肖邦一生没有离开钢琴,且一直以演奏、教学和创作为生。 39岁时病逝于法国巴黎。 《波兰舞曲》是一种音乐体裁,源自于波兰民间,也被直译为 波罗乃兹(Polonaise),其速度中庸,情感庄重,节拍特征为三拍 子。关于波兰舞曲的产生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由当时的贵 族阶层在举办私人家族聚会时为烘托和调节气氛而使用的舞蹈音乐 逐步发展而来;另一种说法是由战士们打仗凯旋归来后举行庆祝仪 式时所用的舞蹈音乐演化而成。两种说法都以庆贺为目的,都源于 舞蹈。与波兰舞曲相对应的波罗乃兹舞蹈被著名的匈牙利音乐家李 斯特称作为“美丽,荣耀,显现气势的博览会”。 波兰舞曲主要盛行于西方浪漫主义时期,是当时最为常见和 流行的一种创作体裁。通常以强拍开始,多选用带有附点的节奏音 型,并在第三拍上结束全曲。从曲式类型方面来看,最常见的是采 用复三部曲式结构。在肖邦的音乐创作中,波兰舞曲占据着重要位 置,一生创作有17首波兰舞曲。 二、《波兰舞曲》(Op.26-Nr.1) 《波兰舞曲》(Op.26-Nr.1)是肖邦献给约瑟夫•德绍尔的一首 钢琴乐曲,作品完成于1834-1835年。在肖邦20岁的时候,为了继续 在音乐艺术方面得以深造,离开了自己的故乡,远赴他国,在临走 的时候他带走了一捧自己祖国的泥土,以此作为记挂故乡的寄托。 当他途径维也纳时,波兰首都华沙爆发了反沙俄统治的武装起义, 他为没能参加这次战斗而深感遗憾。起义失利、祖国沦陷的残酷现 实感染并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愿望,《波兰舞曲》(Op.26-Nr.1) 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肖邦的这首《波兰舞曲》(Op.26-Nr.1),在结构布局上没有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