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导入——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激趣导入,探究“理想”的内涵
(教师板书课题,并加上大大的“?”)
师:“理想”两个字咱们从小就听说过,现在老师用这个词造个句,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用得对不对:小明的理想是去偷好多──好多的钱!
(老师故弄玄虚地微笑。
)
生1:不对,“理想”好象不应是坏事吧!
生2:我查了一下词典,“理想”是指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偷钱是不合理的。
师:什么才叫合理?
生:不应该损害别人的利益,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
师:说的非常好。
那么老师再请大家判断:小红的理想是老师,可是过了三天,她告诉我说当老师太辛苦,还是当歌星来的轻松;又过了三天,小红说当歌星要念嗓子多麻烦啊,还是以当官儿为理想吧!
生:这里小红的三个“理想”不能算作“理想”,只能算梦想吧。
我认为“理想”应该是一直为之奋斗的。
师:看来啊,“理想”并非“坐等天上掉馅饼”的空想,而是应该用汗水去浇灌用毅力去呵护的希望之花。
而且,如果一个人一旦真
正拥有了“理想”,那么反过来“理想”就会成为他人生的指南针,生命之船从此就有了明确的航向。
对于这一点,大家想听听老师的故事吗?
生:想!(齐声)
(点评: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旨在为学生能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作铺垫,同时也调动了学生阅读与思考的积极性。
)
二、教师讲述自己的“理想”故事,唤醒学生成长体验
师:老师曾经有三个梦想:女军官、作家和一名真正的好教师。
可是最后只有教师这一项成了我想用一辈子去实现的理想。
这里面有几个真实的故事。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有一次让我走上讲台上《鲁班学艺》这一课。
当我煞有介事地象老师一样点同学回答问题时,发现底下那一双双小手显得非常好看,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掠过心头。
原来当老师真象一位骄傲的国王,底下的“臣民”是如此可爱!于是这粒种子有意无意地飘进了我的心里。
然而真正促使我开始思考教师意义的是初中的一件事。
有一位男同学脾气非常暴躁,学习成绩也不好,老师们都不喜欢他。
但我认为他心地很善良,脾气不好是因为他从小就没有妈妈的原故吧。
当他在日记本里写下他喜欢某某女同学的时候恰恰被老师发现并没收了。
不仅如此,老师竟然不顾他的苦苦乞求而将日记本在老师们中间传阅,这个男生一气之下差点
和老师拼起命来。
之后,这位男生变本加厉地故意破坏、旷课、抽烟、喝酒以至最终没有毕业便被学校开除。
再后来呢,这件事情让我感到,如果老师换一种方式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因此,从心底,我真正萌生了当老师而且是当一名真正的好老师的愿望。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高中。
暴风雨过后的一天早晨,阳光很好,我路经宿舍旁的苗圃时惊异地发现一株原先笔直而挺拔的白杨树苗被昨日暴风雨劈断的一切大树枝压弯了,我非常想去把大树枝扳开,但苦于那根树苗太高了而没能实现。
然而那一幕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旁边所有的同胞都能笔直向着阳光生长,而唯独那一棵树因外来的因素改变了他一生的走向。
我再一次地想到了我初中的同学。
于是在高中升大学的志愿书上我郑重地填写了师范院校的名字。
而且十分努力地完成三年的学业。
上帝似乎有意成全我又有意考验我,它让我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我想要的学校──宜昌市六中。
然而,工作并不象理想中的那样顺利。
虽然教学方式能受同学们喜欢,但学生考试的成绩总是不尽人意。
我非常伤心,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失败的人,这时,应该说是理想在我最灰暗最绝望的日子里带给我力量的支撑,促使我不断思考不断改进,我在镜子中一边泪眼婆娑一边强迫自己微笑,告诉自己:我非要实现它不可,我要证明自己,我天生就是做老师的!(学生掌声响起)。
而事实证明老师的路有理想为伴,是充实而快乐的,而且不断体验成功的幸福,现在我又拥有了更高层次的理想,我能否也成理象于漪那样的教育家呢?(老师笑,学生也会意地笑)。
(点评:教师讲述自己的“理想”故事,唤醒学生既有的成长体验,创置一个宽松和谐、彼此信赖的心理环境。
)
三、唤醒学生身上“理想”的种子,进一步创设切入话题的心理环境
师:刚才老师讲述了自己的追梦经历,同学们会发现:原来理想的形成和确定是需要经历时间和生活的筛选的,但无论怎样,起先都是由一粒小小的种子萌芽的。
同学们的理想是什么?你发现你心田的那粒种子了吗?它是怎样飘进你心里的?讲述述出来,我们看看能否互相启发?
生1:小时候我玩积木时爸爸说我很聪明,搭的房子又快又特别,并说将来我们未来的家就交给我来设计。
我非常高兴,心想我要当一个最优秀的设计师。
小学五年级,我参加了“手拉手”的活动,发现我们去的那所山村小学竟然连起码的教室都没有,据说是以前什么公社的房子不用了改成教室的,这时我想我一定要成为建筑方面的专家,赚很多钱之后免费为这些穷孩子建造最漂亮的房子。
(掌声响起)生2:我的爷爷是一位很有名望的老中医,我爸爸妈妈也都是医生,他们都希望我也能当有“悬壶济世”之心的医生,所以取名为“覃济世”,我自己也以此为梦想,希望能在现代医学领域攻克父辈们想都不敢想的一些难题。
(掌声)
生3:我看过居里夫人的故事,特别喜欢她、佩服她,我想要是我以后也能像她一样就好了,当个女科学家,我们中国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没有呢!
生4:我没有前面几位同学的梦想那么高尚,因为对我这个学习成绩不好的人来说那些都好象很难。
我喜欢溜冰,老师你别看我成绩不好,我只要一上溜冰场,我绝对是全班溜得最好的。
我要是生在北方就好了。
不过,我还是有一个梦想,能成为国家队的花样溜冰选手。
(掌声)
师:实话说,听了同学们刚才这一番对“梦想”的点击,老师很感动,同时也颇感欣慰。
有人说,现代社会是一个“理想”匮乏的时代,急功近利的思想让人们目光短浅心胸狭隘。
我真的很希望同学们精心呵护好你心中的这一粒理想的种子,无论将它能否变为现实。
(点评:唤醒学生自身“理想”的种子,内引学生的生活体验,进一步创设切入话题的心理环境。
)
四、创设情境,学生以“理想”为题写诗,为后文比较学习作铺垫
师: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的明灯。
现在我也用一些句子来表达理想给予我的帮助和力量。
看大家能否跟着我往下写:
理想是种子,让贫脊的心田成为绿洲
理想是桨,引领人生之舟劈波斩浪
理想是明灯,照亮眼前迷茫的黑夜
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理想是钥匙,帮你找开知识的宝库
生2:理想是斧头,崎岖路上披荆斩刺
生3:理想是犁铧,让荒野开满鲜花
生4:理想是鞭,促使人生越岭翻山
生5:理想是云彩,让干涸的心田滋润心田
生6:理想是绿荫,为你驱除心头炎热
……(气氛非常热烈。
)
师:好极了!那么同学有没有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有什么好处?
生:它让语言生动形象。
师:很好。
也就是说“理想”原本是一个很抽象的话题,因为运用了比喻而使之明白好懂了。
关于这一点,我们暂不深入讨论,这个
时候我们试着将刚才精彩的发言连缀起来,以《理想》为题,自己也来写一写诗,怎么样?
生:好!
(跃跃欲试。
)
(10分钟后交流。
)
师:今天我们用自己的笔写了一首关于理想的诗,下堂课我们走近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看能否得到更多新的启示。
(点评:创设情境,学生体验写诗,一是继续激趣,二是为后文比较学习作铺垫。
)
五、布置作业
收集“理想”的名言并背诵,进行语言积累和思想积累。
(点评:课外积累,为下节课的学习拓展思维空间。
)
第二课时
一、名言背诵接力一、“理想”名言背诵接力,导入新课
(点评:既是对上节课积累的检测落实,同时也是新课学习的热身操。
)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注音字音、节奏。
2、师范读,但故意错读其中几处(主要是语调、重音的处理不当),要求学生自己评点,即引导学生自己对这首诗朗读的感情基调、节奏、重音、停顿、语调等内容进行争论与探讨。
(点评:看得见老师的朗读指导,有训有练。
在朗读实践中归纳读书方法。
)
三、四人小组为单位,将第一课时写的小诗与课文进行对比探究质疑
师:上堂课我们自己合作了一首关于理想的诗,现在请大家来对比阅读一下,看能否发现我们写的诗和流沙河的这首诗有什么异同。
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5分钟之后交流。
1、交流比较阅读的结果:
师:好,咱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们这一组得出的结果是: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有相同的主题赞美“理想”,而且都借助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不同之处在于:流沙河的诗思路似乎更开阔些,我们只是单纯从个人角度赞美理想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而流沙河是从很多角度来写,小到对个人的激励、鼓舞,大到对国家,对时代的推动作用,而且立意也比我们要高远一些。
师: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请你们具体说一说,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作者先用一系列比喻总写了理想的作用,二、三节写理想对整个人类、时代的作用,接着又写“理想”对于一个人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最后就是劝诫我们要“乘理想之马”赶快“挥鞭起程”。
师:真是好极了!读诗就是要这样,能够理清全诗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诗的主旨。
还有其它发现吗?
2、学生提出问题:
生:我们这一组发现很奇怪的一个现象:第一节诗句之间好象是一个连环套,一句扣一句,读起来很顺口,但说不出这是一种什么方法。
师:太棒了,你们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深入理解
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
大家能否自己再发现一下这一节诗句之间的关系,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生:前一句诗的后面一个字是后面一句诗要写的内容,是环环相扣的。
师:老师来告诉大家,这是象过去人们缝衣服时用“顶针”时的情景(示范讲解)于是语言学家便借“顶针”这个词来称语言上的这种现象,也称“顶真”的修辞手法。
好!我们也来仿写几句怎样?老师先来一句:我在平静中接受,在接受中沉思,在沉思中奋起,在奋起中升华。
生1:作业让我心烦,心烦让我痛苦,痛苦让我反思,反思让我醒悟。
生2:地上有桌子,桌子上有书,书上有苹果,苹果有个洞。
(学生哄堂大笑,在笑中表明已经领会了这种手法的运用)
(点评:学生自主探究,找到了一条深入感知诗歌内容的捷径,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为下文逐步解读,赏析打开方便之门。
)
四、师生同品诗歌的哲言睿语,引导学生实现思想认识的升华
师:从笑声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聪明,已经领会并能运用这种独特的修辞手法,其实正是作者善于运用诸如比喻、排比、拟人、顶
真等手法,才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起来,而且饱含哲理。
而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诗。
现在我请大家猜一猜,老师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评:一石击起千层浪,师生进入同读同评同议同讲的境界。
)生1:我想老师最喜欢第一节诗,因为这一节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比较独特,而老师经常告诉我们思考要独特一些,所以我认为老师喜欢第一节。
生2:我认为老师肯定喜欢“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命运”,老师不是说过她遭受过挫折而且流过泪吗,应该和这两句诗有共鸣!
生3:我想老师喜欢“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这说明理想是没有年限的,只要你拥有热情和执着,老师不是说她还想当教育家吗,所以这两句是她最喜欢的。
生4:我认为她有可能喜欢“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句诗让我联想到《山的那边》里“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老师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一定深有体会。
生5:我认为老师喜欢“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我觉得这一句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突出了追求理想过程中是“有得必有失”的,要学会选择,又要善于放弃。
比如我想取得好成绩,
就必需牺牲很多玩的时间,鲁迅先生也说过:我是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来写作。
而老师选择教师,她就比别人会更辛苦,更牺牲很多休息的时间来操心学生的成长,所以我敢保证老师喜欢这两句。
(掌声、笑声,教师非常激动,但仍然笑而不语)
(点评:此时课常氛围空前活跃,在“一线事珠”的课堂结构之下,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全诗的品析)
师:谢谢!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了解,非常高兴大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是啊,这首诗的每一句老师都很喜欢,可是,如果真的硬要说最喜欢的话,我倒是最喜欢: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为什么呢?大家能继续为我找到理由吗?
生:可能是因为有了理想就意味着有了生活的方向,也就有了成为伟大的可能!(老师微笑)
师:是啊!这两句又没有运用特别的修辞手法,语言也不华美,或许正是因为这两句诗以最朴素的语言揭示出了一个最易转化为我精神力量的哲理吧!──虽然我很平凡,但我也可以很伟大。
芸芸众生中最为普通的一个小人物,每天做着最为琐屑最为平常的小事,甚至可以说生活在一个非常单调、非常狭隘的生活空间,然而,我内心却无时不刻涌动着生活的激情。
当我看到你们如花的笑脸,听到你们因为我的引导而呈现出的生命成长之音,我从心底感觉到我自己是了
不起的,我觉得自己虽然平凡,但是十分伟大,而这不正是支撑我年复一年行走在三点一线间的最好的精神支柱吗?(掌声热烈而持久)师:所以啊,同学们,“理想”真的就象是一个人生命的灵魂,没有理想是可怕的,那样只会让生命在漫无目的中荒废;而拥有理想则是幸运的,它可以让你卑微的生命产生奇迹,绽放耀眼的光芒。
我们何不扣问一下:你在开始寻找自己的理想了吗?
(点评:师生同读同评同议同讲,激发学生发表有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使学生思想的升华。
)
五、布置作业
“我的理想故事”主题活动,催生“理想”意识的萌芽。
(点评:课内学习不是终点。
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内心精神追求的升华。
)
【教学反思】
1、“未经审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苏格拉底),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
对某一问题不倦的探究,是个体成长所必经的人格历程,也只有在理性的基础上才能确立自主的尊严。
”──肖川
虽然这是一堂语文课,与传统教法相比,恐怕最大区别就在于把目光投注到了学生个体终身发展的主板上,不仅是一堂语言训练课,更是一种理想与信念的启蒙。
肖川博士说:“当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批判性地审视我们与真理的关系,叩问我们现实存在的境况,并审慎地规划我们行动的方向时,教育便获得了启蒙的意义,并真正有助于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的生成”,而这正是我们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通过翻越传统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藩篱而跃入潜身躬行的领域。
2、“五同”思想(即师生同读同评同议同讲同写)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比如教师讲述自己的理想故事引发学生体验的唤醒、教师抛砖引玉的写几句关于理想的诗、和学生共品喜欢的诗句等等,引领学生在平等、自主中浑然不觉地感受知识的甘甜,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是执教本课的又一立足点。
《理想》课堂实录
一、引入
师:我记得我们班有来自金堂的同学,是谁呢?请举手(学生很奇怪)。
今天我们学的《理想》的作者流沙河也是出生于金堂县(学生释然),今年61岁了,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是《草木篇》(老师板书,这时候响起学生纷纷拿笔的声音,师表扬:我听到一种美妙的声音)流沙河老爷爷的散文也不错,《读者》上登载了他好几
篇文章。
他现在是《星星》诗刊的编辑。
我们来看看他写的这篇《理想》。
二、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个要求:“读准(字音)”,有具体方法吗?
生1:扫除字词障碍。
生2:借助工具书。
(学生自由读,查工具书,完后主动举手,待绝大部分举手,师进入下一步。
)
2、全班齐读:
老师正音:远行(xíng 不是“航”)玷污(diàn)3、请一位学生读。
老师问:那其他同学做什么?
(让学生自己说,边听读边做什么?共8位学生分别答:给节标序号、抓主旨、抓关键、抓感受,边听边思考课后问题,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
学生3读。
老师请同学评价:有感情,读得抑扬顿挫,读得好!老师又评:这位同学的评价具体,不错!
三、质疑
老师先问学生:现在大家对诗已比较熟悉了,是想先说说自己喜欢的、感受深的句子还是先质疑?学生举手表决先质疑。
生5问: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
生6答: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获得理想就得牺牲。
师问:比如牺牲什么?
生6答:比如我们学习要有好成绩,就要牺牲一些休息时间,玩的时间。
师问生5:这个回答你满意吗?
(生5摇头表示不满意,众生笑。
)
师请大家再思考。
生7答:只有牺牲才能获得,就象老师讲过的得失,有失才有得,这“失”是付出,是牺牲。
(全班鼓掌。
)
生8问:第八节,为什么有理想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生9答:有理想的人是成功的人。
师问:还有没有其他理解?
生10答:有理想才去奋斗,奋斗才会成功,奋斗(的人)是大写的人。
生11答:秦牧的散文中我读到过,大写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师肯定并提出自己的参考意见:有理想的人能为集体、为社会作贡献,相比平庸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
生12问:第八节,为什么“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生13答:如古代的岳飞,他是忠厚者,却遭到陷害。
师表扬: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具体,又有说服力,希望大家学习。
师问:有没有不同意这句话的?
生14答:有,忠厚者遇到挫折时,如果能克服困难,就不会遭遇不幸。
生15答:“常”字不一定,忠厚者不一定常遭不幸。
师:老师同意你的看法,这个“常”字有失偏颇,显得有点绝对。
我们就是要敢于怀疑,名家经典也非完美,权威也未必都对。
生16问:第十一节,为何“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生17答:英雄由于骄傲,失去理想,没了目标,不再努力,就变成平庸的人。
师:说得真好!就拿我们班说吧,大家都各有特长,小学阶段在一定范内也算个小小的“英雄”了,但升入了初中,是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如果不迅速设立新目标,树立理想,也会蜕作庸人。
来,我们一块把这句诗背诵一遍。
生18问:第九节:为何“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生19答:因为每个人只要有理想,就有了方向,就可以通过努力成功。
生20答: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理想。
(全班鼓掌。
)
生21问:第九节,“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怎样理解?
生22答:理想是一个跑道,即使人跑岔了道或跑偏了,理想会召唤人走上正道。
生23问:第十二节,为何“理想开花,桃李会结甜果;理想抽芽,揄扬会有浓阴”?
生24答:我联想到《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眼睛”。
师表扬:这位同学能展开联想,用学过的知识回答,学以致用,大家要学习!那我们来比较朗读这两节诗。
(全班齐读两节诗。
)
师:我们今天由于时间关系,质疑就到这里。
四、感受品味诗文(以读为主要方式)
师:通过质疑,大家理解了诗意。
现在,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如果能简单说出理由,不架空,最好!架空是我们说话作文尤其要摒弃的。
生25:我最喜欢第一节,因为读起来语气很顺畅。
(师肯定,请生读。
)
生26:我最喜欢第二节,告诉我们理想是会改变的。
(师肯定,请生读。
)
生27:我最喜欢第四节和第一节,用了好多个比喻,用得好。
师:我和你有同感。
那同学们能不能仿照这个“理想是,”的句式造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许多学生下位,参与相当积极,过一会儿,学生陆续举手,回到座位。
)
生28: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
生29:理想是太阳,给我们阳光。
生30:理想是翅膀,让我们飞翔在成功的蓝天。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可是说得这么快,如何边听边快速做笔记呢?对,记关键词如“钥匙、太阳、翅膀”。
生31:理想是水分,灌溉我枯干的心灵。
生32:理想是种子,让我们收获成功。
师:说得好,种子需要浇水施肥才能成长,理想,需要努力付出才能实现,这个比喻很妙啊!
生33:理想是汽车,载我们通向成功。
师:如果没有汽油怎么办?众生笑,所以需要不断加油才能实现理想!
生34:理想是路标,指引我们前进。
师:同学们的想象丰富,仿句做得不错。
我们继续品读课文。
生35:我最喜欢第六节,这一节讲理想敲碎“黄金梦”,是告诉我们不能好高骛远。
(师肯定有一定道理,请生读。
)
生36:我最喜欢第七节,耐人寻味。
师:你寻味到了什么?要说具体。
生36:人被误解时,有寂寥,有误解,有酸辛,这种情感体验是复杂的。
师:你能不能读出这种体会来?(生读,全班鼓掌。
)
师:大家鼓掌,因为他读得好,好在哪?对,读出了语气,读出了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学生热情高涨,还有许多人举手,教师变换方式。
)
自由组合,自己选喜欢的诗节,自己分组并设计表演朗诵:
(学生十分踊跃,纷纷下位活动准备,几分钟后,各组陆续举手回位)
第一组:齐读(师请生评价,是否有感情,读出了语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