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题12.7古代诗歌阅读(江苏专版)一-2017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江苏专版)一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①
秦观
千里潇湘挼蓝②浦,兰桡③昔日曾经。

月高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④瑟泠泠。

新声含尽古今情。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此词是秦观贬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时作。

②一蓝:形容江水的清澈。

③兰桡:兰舟。

④妃:指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

1.“月高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怎样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遥闻妃瑟泠泠”句中的“遥闻”?简要赏析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渲染了清寒(冷)、幽静的氛围。

表达了孤独、悲凉的心情。

2.第一问:远远地听到;确有闻其声,通过想象把它幻化为娥皇、女英在鼓瑟(或理解为特定情境中的历史联想产生的错觉或幻觉。

第二问:以景语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或化用前人诗句,自然、贴切);含蓄蕴藉地表达了曲终之后词人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体现了他刚毅不屈(高洁)的性格。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一般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屈突陕①
刘长卿②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乡③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注:①屈突陕:人名。

②刘长卿:唐代诗人,因性格刚直,多次被贬,流放在外。

③乡:通“向”,窗户。

3.请简要说明首联写景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①描写了落叶凋落的萧杀秋景;②突出生活处境的艰难;③渲染了凄清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④引出下文的叙写,与“贫”相照应。

4.①借“秋叶纷纷”“萧条环堵”之景表达内心的伤感;②“归无路”表达思乡难归的愁苦;
③“病且贫”表达贫病交加的忧伤;④“菊花能醉去官人”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归隐生活的陶醉(或:表达仕途失意的惆怅);⑤“怜君计画谁知者”表达对屈突陕怀才不遇境遇的同情(或:表达对屈突陕无人赏识的忧愤)。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一般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金人捧露盘
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①,感怀作
曾觌
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

正御沟、春水溶溶。

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骢。

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

到如今、馀霜鬓,嗟往事、梦魂中。

但寒烟、满目飞蓬。

雕栏玉砌,空锁三十六离宫。

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

注:①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一载:庚寅年(公元1170年)春,宋孝宗任命曾觌为贺金正旦副使,出使金国,执行和谈任务。

京师:即词作中的“神京”(今河南开封),北宋定都于此。

5.从全词看,作者“感怀”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请简要赏析全词的结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①执行媾和的屈辱使命,途经京师;②国土沦陷,故国衰败;③自己年事已高。

6.通过描写苍茫暮色中,东风吹拂,胡笳悲吟,大雁惊飞的场景,运用“借景抒情”“移情入景”的手法,进一步渲染了凄迷、衰飒的气氛,委婉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深沉悲酸。

【解析】
5.解读本词,需要了解一点宋金的历史。

金人南下,北宋灭亡,包括都城在内的大片国手沦
落敌手。

偏安一方的南宋统治者不但没有设法收复失地,反而奉行妥协退让、屈膝投降的政策。

这让心系故国、志在收复的有志之士痛心不已。

作者身为副使,执行的正是朝廷的投降政策,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此次来到旧都,眼见一片荒凉破败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而自己年已老迈,恐怕是再也见不到故都回到祖国怀抱了。

6.赏析诗句,技巧在于找到赏析的角度。

这两句是写景句,又是结尾句。

赏析时,要先答“描绘了……的景象/渲染了……的氛围”,再答其在抒情上的作用。

如有必要,答出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一般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①赋,何意陆沉黄绶②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③,割鸡④令得近乡关。

注:①凌云: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②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

③湔祓(jiān fú):举荐提拔。

④割鸡: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

7.首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人在尾联向执政“诸公”发出“寄语”,其中蕴含着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首联运用了用典、对比的表现手法。

第一句用司马相如的典故不仅盛赞朋友才华横溢,还与下一句形成对比,突出了朋友高才华(高志向)与低职位之间的强烈反差。

8.①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关切;②对统治者重用人才的渴望;③对埋没人才这种现实的不平与愤懑。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一般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

孤城回望苍烟合。

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

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9.有人说这首词的上片可以“朦胧”一词概括,请从景和情两个角度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也描写过,试比较这首词的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月色微微,云彩轻轻。

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回望京口,只见一片烟雾迷蒙,仿佛梦之初醒.只记得饮酒高歌之情景,怎么又到船上了呢?真是月朦胧,云朦胧,孤城朦胧,人的意识也朦胧.情景交融,巧妙地烘托出醉醒后的心境。

10.柳永的词状写想象之景,是虚写;苏轼的词状写眼前之景,是实写;柳永的词描写的景象“杨柳岸,晓风残月”清新、鲜明,而苏轼的这首词则景象朦胧;风流浪子柳永是向热恋中的情人诉说“千种风情”,苏轼是向朋友和长久分离的亲人倾诉羁旅行役之“梦”。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一般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恬静?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①这首诗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恬静。

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

②本诗通过对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夏日清净、安宁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12.“邀”字是用拟人手法,写得很有人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展开想象,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潺潺的流水声似乎就在耳边响起,凸显的午夜的静和内心的安宁。

【题型】诗歌鉴赏【难度】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