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8:1.2.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2.2 充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2.2 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
(2)能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熟练判断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3)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可以自觉地对定义进行转化,转化成推理关系及集合的包含关系.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类比能力:“会观察”,通过大量的问题,会观察其共性及个性;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敢归纳”,敢于对一些事例,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3)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善建构”,通过反复的观察分析和类比,对归纳出的结论,建构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
(2)通过对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相对性,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的定义.
难点:必要条件的定义、充要条件的充分必要性.
重难点突破的关键:找出题目中的p、q,判断p⇒q是否成立,同时还需判断q⇒p是否成立,再弄清是问“p是q的什么条件”,还是问“q是p的什么条件”.
教学过程
一、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问题导思
观察下面四个电路图,开关A闭合作为命题的条件p,灯泡B亮作为命题的结论q.
1.在上面四个电路中,你能说出p,q之间的推出关系吗?
【答案】①开关A闭合,灯泡B一定亮,灯泡B亮,开关A不一定闭合,即p⇒q,q p;
②开关A闭合,灯泡B不一定亮,灯泡B亮,开关A必须闭合,即p q,q⇒p;
③开关A闭合,灯泡B亮,反之灯泡B亮,开关A一定闭合,即p⇔q;
④开关A闭合与否,不影响灯泡B,反之,灯泡B亮与否,与开关A无关,即p q,且q p.
2.电路图③中开关A闭合,灯泡B亮;反之灯泡B亮,开关A一定闭合,两者的关系应如何表述?
【答案】p⇔q.
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充要条件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此时,我们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概括地说,如果p⇔q,那么p与q互为充要条件.
例1.(1)已知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①Δ=b2-4ac≥0是这个方程有实根的充要条件;
②Δ=b2-4ac=0是这个方程有实根的充分条件;
③Δ=b2-4ac>0是这个方程有实根的必要条件;
④Δ=b 2-4ac <0是这个方程没有实根的充要条件.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2)若p :(x -1)(x +2)≤0,q :x <2,则p 是q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1)①对,Δ≥0⇔方程ax 2+bx +c =0有实根; ②对,Δ=0⇒方程ax 2+bx +c =0有实根;
③错,Δ>0⇒方程ax 2+bx +c =0有实根,但ax 2+bx +c =0有实根Δ>0;
④对,Δ<0⇔方程ax 2+bx +c =0无实根.故选D. (2)p :-2≤x ≤1,q :x <2,显然p ⇒q ,但q p ,即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答案】(1)D (2)A 规律方法
判定方法常用以下几种:
(1)定义法:借助“⇒”号,可记为:箭头所指为必要,箭尾跟着充分.
(2)集合法:将命题p 、q 分别看做集合A ,B ,当A ⊆B 时,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即p ⇒q ,可以用“小范围推出大范围”来记忆;当A =B 时,p 、q 互为充要条件. 变式训练
已知如下三个命题中:
①若a ∈R ,则“a =2”是“(a -1)(a -2)=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对于实数a ,b ,c ,“a >b ”是“ac 2>bc 2”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③直线l 1:ax +y =3,l 2:x +by -c =0.则“ab =1”是“l 1∥l 2”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④“m <-2或m >6”是“y =x 2+mx +m +3有两个不同零点”的充要条件. 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
【解析】①中,当a =2时,有(a -1)(a -2)=0;但当(a -1)(a -2)=0时,a =1或a =2,不一定有a =2.∴“a =2”是“(a -1)(a -2)=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①正确. ②∵a >b
ac 2>bc 2(c =0),但ac 2>bc 2⇒a >b .∴“a >b ”是“ac 2>bc 2”必要不充分条件,②错.
③中,ab =1且ac =3时,l 1与l 2重合,但l 1∥l 2⇒a 1=1
b
,即ab =1,∴“ab =1”是“l 1∥l 2”的
必要不充分条件,③正确.
④中,y =x 2+mx +m +3有两个不同零点⇔Δ=m 2-4(m +3)>0⇔m <-2或m >6.故是充要条件,④正确. 【答案】①③④
例2.设集合A ={x |-x 2+x +6≤0},关于x 的不等式x 2-ax -2a 2>0的解集为B (其中a <0). (1)求集合B ;
(2)设p :x ∈A ,q :x ∈B ,且綈p 是綈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1)x 2-ax -2a 2>0⇔(x -2a )(x +a )>0, 解得x >-a 或x <2a .
故集合B ={x |x >-a 或x <2a }.
(2)法一 若綈p 是綈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綈q ⇒綈p ,由此可得p ⇒q , 则A ={x |x 2-x -6≥0}={x |(x -3)(x +2)≥0}={x |x ≥3或x ≤-2} 由p ⇒q ,可得A ⊆B ,
∴⎩
⎪⎨⎪⎧
-a <3-2<2a ,⇒a >-1. 法二 A ={x |x ≥3或x ≤-2},∁U A ={x |-2<x <3},而∁U B ={x |2a ≤x ≤-a }, 由綈p 是綈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可得綈q ⇒綈p , 也即∁U B ⊆∁U A ,
∴⎩
⎪⎨⎪⎧
2a >-2-a <3,⇒a >-1. 规律方法
1.利用充分、必要条件求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常利用集合法求解,即先化简集合A ={x |p (x )}和B ={x |q (x )},然后根据p 与q 的关系(充分、必要、充要条件),得出集合A 与B 的包含关系,进而得到相关不等式组(也可借助数轴),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
2.判断p 是q 的什么条件,若直接判断困难,还可以用等价命题来判断,有时也可通过举反例否定充分性或必要性. 变式训练
已知p :x 2-8x -20≤0,q :x 2-2x +1-m 2≤0(m >0).若綈p 是綈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法一 由x 2-8x -20≤0,得-2≤x ≤10, 由x 2-2x +1-m 2≤0,得1-m ≤x ≤1+m (m >0). ∴綈p :A ={x |x >10或x <-2}, 綈q :B ={x |x >1+m 或x <1-m }. ∵綈p 是綈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A B . ∴⎩⎪⎨⎪
⎧
m >0,1+m ≤10,1-m ≥-2,
解得0<m ≤3. ∴m 的取值范围是{m |0<m ≤3}. 法二 由x 2-8x -20≤0,得-2≤x ≤10, 由x 2-2x +1-m 2≤0得1-m ≤x ≤1+m (m >0), ∴p :A ={x |-2≤x ≤10}, q :B ={x |1-m ≤x ≤1+m }. ∵綈p 是綈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q 也是p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B A . ∴⎩⎪⎨⎪
⎧
m >0,1+m ≤10,1-m ≥-2,
解得0<m ≤3. ∴m 的取值范围是{m |0<m ≤3}.
例3.求证:方程mx 2-2x +3=0有两个同号且不等的实根的充要条件是:0<m <13.
证明:充分性(由条件推结论): ∵0<m <1
3
,
∴方程mx 2-2x +3=0的判别式Δ=4-12m >0, ∴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设方程的两根为x 1、x 2,当0<m <13时,x 1+x 2=2m >0且x 1x 2=3
m
>0,故方程mx 2-2x +3
=0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的实根,即0<m <1
3⇒方程mx 2-2x +3=0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的
实根.
必要性(由结论推条件):
若方程mx 2-2x +3=0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的实根,
则有⎩
⎪⎨⎪⎧
Δ=4-12m >0x 1x 2>0,
∴0<m <13,即方程mx 2-2x +3=0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的实根⇒0<m <13.
综上,方程mx 2-2x +3=0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的实根的充要条件是0<m <1
3.
规律方法
1.证明p 是q 的充要条件,既要证明命题“p ⇒q ”为真,又要证明“q ⇒p ”为真,前者证明的是充分性,后者证明的是必要性.
2.证明充要条件,即说明原命题和逆命题都成立,要注意“p 是q 的充要条件”与“p 的充要条件是q ”这两种说法的差异,分清哪个是条件,哪个是结论. 变式训练
求证:关于x 的方程ax 2+bx +c =0有一个根是1的充要条件是a +b +c =0. 证明:假设p :方程ax 2+bx +c =0有一个根是1,q :a +b +c =0. (1)证明p ⇒q ,即证明必要性. ∵x =1是方程ax 2+bx +c =0的根, ∴a ·12+b ·1+c =0, 即a +b +c =0.
(2)证明q ⇒p ,即证明充分性. 由a +b +c =0,得c =-a -b . ∵ax 2+bx +c =0,
∴ax 2+bx -a -b =0,即a (x 2-1)+b (x -1)=0. 故(x -1)(ax +a +b )=0. ∴x =1是方程的一个根.
故方程ax 2+bx +c =0有一个根是1的充要条件是a +b +c =0. 课堂小结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1)定义法
用定义法判断直观、简捷,且一般情况下,错误率低,在解题中应用极为广泛.
(2)集合法
从集合角度看,设集合A={x|x满足条件p},B={x|满足条件q}.
①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若A B,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若A⊇B,则p是q的必要条件;若A B,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③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
④若A⊈B,且A⊉B,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等价转化法
当某一命题不易直接判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否定形式或“≠”形式的命题)时,可利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来解决.
(4)传递法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具有传递性,即由p1⇒p2⇒p3⇒…⇒p n,则可得p1⇒p n,充要条件也有传递性.
练习
1.“x=3”是“x2=9”的()
A.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条件
2.设p:x2+3x-4>0,q:x=2,则p是q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在“x2+(y-2)2=0是x(y-2)=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这句话中,已知条件是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
4.若p:x=1或x=2;q:x-1=x-1,则p是q的什么条件?
【答案】
1.A
【解析】当x=3时,x2=9;但x2=9,有x=±3.∴“x=3”是“x2=9”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B
【解析】当x2+3x-4>0时,不一定有x=2;但当x=2时,必有x2+3x-4>0,故p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x2+(y-2)2=0x(y-2)=0
4.解:因为x=1或x=2⇒x-1=x-1;x-1=x-1⇒x=1或x=2,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