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籍的《秋思》就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非常细微: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见秋风而生归意,是仕宦或漂泊中的文人的惯常心态。据载:西晋张季鹰在洛阳见到秋风吹拂,顿生叶落归根之意,因思家乡吴中菰菜羹和鲈鱼脍而命驾便归。张籍此诗的首句就暗含了这一典故。同在洛阳,都因秋风起而兴归欤之情;所不同者,张季鹰是乘着秋风“命驾便归”,而张籍却难以归去,只能望秋风而兴叹,寄封家书给亲人。一个“意万重”,极写意绪的纷繁杂乱,突出了作者矛盾复杂的心理。“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采用递进法,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再向前推进一步,在信已经封上、捎信人即将出发的时候,把信封重新打开,补写上未尽之意。不是不想说,而是感觉难以说出、难以说尽,想说的在“又开封”中,模糊、隐约地表现出来。
从接受美学来看,也可以解释这种现象。波兰学者罗曼·英加登撰文指出:文学作品的文本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留有许多未定点,只有在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时,作品的主题意义才逐渐地表现出来。这种“未定点”,实与中国文艺理论所言“模糊性”相关;而接受者由于具有不相同的情感体验的私密性,所以可以从中体味出不相同的内在意蕴。下面举几首诗例,稍作分析。
而ACD也都采用了模糊化的写法。三种情况都不是不想说,咽”、“凝噎”、“执手”、“千行泪”和“又开封”中,模糊、隐约地表现出来,想象空间得到了一定拓展。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
①举例论证。根据文本“张籍的《秋思》就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非常细微”“情形向前推进一步,我们找到了李商隐的《锦瑟》”可知,本文列举张籍的《秋思》、李商隐的《锦瑟》等诗论证了诗歌言意的模糊性;
(选自尚永亮《说言意》,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作品中的未定点具体化,作品的主题意义就会表现出来。
B.作者认为李贺的诗歌算不上多么优秀的诗作,他对李贺的诗歌完全持否定的态度。
C.虽然典故不一定能增加诗歌的意义内涵,但是可以使得诗歌充满文化气息和历史感。
细味此诗,写法巧妙而真切,在语言、意象上都无模糊之处,他的模糊重在借助直说和描写,生动、深刻地表现出多重意绪。这在当事人那里是非常复杂、难以理清的,但作者仅用了28个字就将此意绪的纷杂淆乱反映出来,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并对此“万重意”作多方面的联想,于是诗歌的空间意义获得拓展。与此相类的古诗词句不在少数。
C.“虽然典故不一定能增加诗歌的意义内涵,但是可以使得诗歌充满文化气息和历史感”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典故可以增加诗歌的意义内涵,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可知,题干曲解文意,表述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张籍和张季鹰都是在洛阳那个地方,都是因秋风起而兴归隐民间之情”表述错误。张季鹰是思念家乡美食而归乡,张籍也是思念家乡亲人而盼归,二人都有归乡之情,而不是厌恶官场、归隐民间。
A.“只要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作品中的未定点具体化,作品的主题意义就会表现出来”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是“只有在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时,作品的主题意义才逐渐地表现出来”可知,原文“只有……才”讲的是必要性,该选项的表述为“只要……就……”,讲的是充分条件。
B.“他对李贺的诗歌完全持否定的态度”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李贺的一些诗、一些意象极具独特性,可谓天才般的创造,反复推敲获得真解后,你会拍案叫绝的;但他的诗中不少意象过于诡谲、怪异,想象超越常人,个别词句晦涩难解,由此形成的模糊性、晦涩度便将相当一批读者挡在了门槛之外”可知,不能笼统地说是否定的态度,作者对李贺诗既有肯定也有否定,否定的只是李贺诗歌的晦涩度,认为其晦涩度影响了李贺诗成为优秀诗作;
根据文本“此情形向前推进一步,我们找到了李商隐的《锦瑟》”“与李商隐不同,李贺属于另一种情况。李贺诗爱用一些生新独特的词语,营造了不少个性色彩很强的象征性意象”可知,②作者接着分别论说二李诗歌的模糊性特点,并做出比较;
根据文本“宋代以前,人们更重视的是言、意关系;宋代以后,关注的焦点则多集中在情、理方面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宋以前诗中就没有情、理,实际上情、理是言、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他们之间存在一种引申、派生关系”可知,③最后两段以宋代为界,谈不同时期诗歌对言意或情理的侧重,阐明了言意与情理的关系,并提出“无理而妙”的美好境界。
②对比论证。根据文本“与李商隐不同,李贺属于另一种情况。李贺诗爱用一些生新独特的词语,营造了不少个性色彩很强的象征性意象”可知,通过李商隐和李贺诗歌的对比,指出了二者在模糊朦胧上的细致区别;
③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根据文本“方扶南解释说:‘此二句言葛之难得,申上出洞之致’。这三个人的说法,令人莫衷一是”可知,本文多处引用著作和注家注解,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根据文本“语言和意义 模糊性、朦胧性,古人早就意识到了”“从接受美学来看,也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细味此诗,写法巧妙而真切,在语言、意象上都无模糊之处,他的模糊重在借助直说和描写,生动、深刻地表现出多重意绪”可知,①本文首先从中国古代诗论和西方接受美学两个方面,结合诗例揭示了语言和意义存在模糊性、朦胧性的特征;
与李商隐不同,李贺属于另一种情况。李贺诗爱用一些生新独特的词语,营造了不少个性色彩很强的象征性意象。如这样一些诗句:“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这是《罗浮山人与葛篇》中的两句,这两句究竟写的是什么,不清楚。注家的解释也五花八门,王琦说:“蛇因湿闷薰蒸而毒气不散,江鱼因水热沸郁而静伏不食,极言暑溽之象,以起下文命人剪葛制衣之意”;姚文燮说:“葛多生于深谷,或垂于江边,故蛇凭鱼依焉”;方扶南解释说:“此二句言葛之难得,申上出洞之致”。这三个人的说法,令人莫衷一是。
5.①本文首先从中国古代诗论和西方接受美学两个方面,结合诗例揭示了语言和意义存在模糊性、朦胧性的特征;②接着分别论说二李诗歌的模糊性特点,并做出比较;③最后以宋代为界,谈不同时期诗歌对言意或情理的侧重,阐明了言意与情理的关系,并提出“无理而妙”的美好境界。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黄冈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审校:高三语文组
考试时间:2021年5月24日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实事求是地讲,李贺的一些诗、一些意象极具独特性,可谓天才般的创造,反复推敲获得真解后,你会拍案叫绝的;但他的诗中不少意象过于诡谲、怪异,想象超越常人,个别词句晦涩难解,由此形成的模糊性、晦涩度便将相当一批读者挡在了门槛之外。一首优秀的诗作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不能一会儿明朗、一会儿晦涩。相比之下,李商隐诗的字句平易流畅,全诗意境浑成,难于蕴涵的模糊、朦胧、不确定,但这不妨碍你对全诗的阅读和喜爱。
宋代以前,人们更重视的是言、意关系;宋代以后,关注的焦点则多集中在情、理方面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宋以前诗中就没有情、理,实际上情、理是言、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他们之间存在一种引申、派生关系。唐诗中,就有不少情、理相互交融的佳作,特别是无理而又深情、痴情的诗作,达到了一种无理而妙的美好境界。如李益《江南词》、金昌绪的《春怨》都是如此。好的唐诗都能处理好言、意之间的关系,所以就产生了隽永的情趣。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和意义的模糊性、朦胧性,古人早就意识到了。如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就说:“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所谓“妙在含糊”就是说不要把有些东西写得太过真切,因为某些情景本身就是模糊的,你把它分辨得过于清晰,界限过于分明,反而失去了原貌。要想做到别出境界,“境外生意,境外见境”,就要“语少”,如果语言太多,处处塞满,过于具体,不给人留下一点想象余地,就难达到“意多”的效果。同时,“语少”意味着可能会产生语言的模糊和朦胧,更易于增加“言”和“象”的多义性。
例: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A.含情两相同,欲语气先咽。(孟郊《古怨别》)
B.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C.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D.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C.《锦瑟》具有形式美感,阅读起来也不困难,吸引了众多读者;但其理解起来有难度,内涵深隐,朦胧模糊,导致了不少破解密码的索隐派。
D.李贺诗爱用一些生新独特 词语,营造了不少个性色彩很强的象征性意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三位注家的解释不同,这令人无法得出一致意见。
3.结合材料内容,选出下列各项中与所给例句在写法上并不类似的一项是( )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文本“‘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采用递进法,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再向前推进一步,在信已经封上、捎信人即将出发的时候,把信封重新打开,补写上未尽之意。不是不想说,而是感觉难以说出、难以说尽,想说的在‘又开封’中,模糊、隐约地表现出来”。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胡博士
张中行
博士是个有大名的人物。可是以他为话题却很不合适。一是他的事迹,几乎尽人皆知,“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不用说了,其后呢,作了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校长,渡海峡东行,作院长、大使等等,所谓事实俱在,用不着述说。二是关于学术成就,他是经史子集无所不问,无所不写,大兼早直到老庄和孔孟,小(当然是按旧传统说)兼晚直到《红楼梦》和《老残游记》,所谓文献足征,也用不着述说。可是我这琐话有不少是涉及北京大学的,胡博士是北京大学的重要人物,漏掉他,有人会怀疑这是有什么避忌。不得已,只好借用孔北海让梨的办法,拿小的,谈一些琐屑。
此情形向前推进一步,我们找到了李商隐的《锦瑟》。它的含义实在太幽微了。这首诗主要是用典故和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作者内在的情思。凡是用典的诗,往往比那种直白的议论和描写来得隐微含蓄。典故可以增加诗歌的意义内涵,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同时具备的历史感、文化意味、象征意义,却可能制造一种阅读的障碍,用典越多,障碍越大。读《锦瑟》,你先得把典故搞懂,然后还要将典故所要表达的象征意义搞明白,再下来还要索解作者斯时斯地用这些典故所要表达的独特意绪,这就多了几层曲折,它的含义就模糊朦胧了。就语言表现来看,其实没有多少阅读障碍的,感觉整首诗读起来很流畅。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很悖反的现象:阅读不困难,但理解有难度。因了前者,它具有形式美感,吸引了古今中外众多读者;因了后者,它内涵深隐,朦胧模糊,导致了一批批破解密码的索隐派。
【答案】1. D 2. B 3. B
4.①举例论证。本文例举张籍的《秋思》、李商隐的《锦瑟》等诗论证了诗歌言意的模糊性;②对比论证。通过李商隐和李贺诗歌的对比,指出了二者在模糊朦胧上的细致区别。(亦可分析张季鹰和张籍情形的对比);③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本文多处引用著作和注家注解,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宋代以后诗人更重视作品蕴涵的情、理关系,而之前多聚焦于作品的言、意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做到“境外生意,境外见境”,就要“语少”。“语少”可能会产生语言的模糊和朦胧,这样更易于增加“言”和“象”的多义性。
B.因见秋风起而萌发一种归隐之意,是仕宦或漂泊中的文人的惯常心态。张籍和张季鹰都是在洛阳那个地方,都是因秋风起而兴归隐民间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