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佐辛硬膜外与静脉用药在产科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佐辛硬膜外与静脉用药在产科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地佐辛在产科术后镇痛中,静脉用药与硬膜外用药镇痛的效果比较。

方法选择2014年6~12月于本院就诊的90例接受手术的产妇,随机分为A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

A组采用术后静脉应用地佐辛5 mg镇痛,B组采用术后硬膜外应用地佐辛5 mg镇痛,对照组C组给予硬膜外推注生理盐水10 ml;比较3组术后各时间点的V AS评分,药物不良反应和术后满意度。

结果3组患者术后2 h的V 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V AS评分在术后4 h明显低于对照组C组(P<0.05);B组患者V AS评分在术后4、8、12 h时均低于对照组C组(P<0.05);术后8、12 h时,B组患者V AS 评分明显低于A组患者评分(P<0.05),术后24 h时,3组患者V 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C组患者出现2例术后寒战;A、B组术后镇痛满意度好于C组;B组满意度好于A组。

结论地佐辛在产科术后镇痛中,硬膜外用药镇痛效果在时效方面较静脉用药更有优势,且患者满意度高。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dezocine used in postoperative and intravenous injection epidural analgesia after cesarean section. Methods 90 cases of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from June to Decem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group A was given with dezocine 5 mg intravenous injection,group B with dezocine 5 mg was used in epidural analgesia,group C with saline 10 ml was used in epidural for control.The V AS scoring at postoperative 4,8,12,24 h was observed respectively.Various adveme reactions was recorded and postoperative satisfaction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V AS scores at postoperative 2 h ha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among the 3 groups(P>0.05);The V AS scores at postoperative 4 h in group A was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C,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The V AS scores at postoperative 8,12 h in group B was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A,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among 3 groups at postoperative 24 h(P>0.05).The incidence rate of nausea and vomiting the group A and B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C;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Appropriate concentrations of dezocine used in postoperative epidural analgesia after cesarean section has definite effect and less adverse reactions.
[Key words] Dezocine;Postoperative epidural;Analgesia
手術创伤使机体产生多种炎性因子和致痛物质,术后6 h达到高峰。

剖宫产术后疼痛在术后12 h达到高峰,24 h内处于较高水平。

疼痛会严重影响产妇的情绪、活动、休息及饮食等[1],同时引起炎性介质的释放,减少剖宫产孕妇的泌乳[2-3]。

剧烈疼痛,很大程度降低了患者术后舒适性,因此临床上对产科患者术后镇痛的治疗十分重视。

硬膜外单次推注阿片类药物是术后镇痛常用的方法,其中吗啡是常用药物,镇痛效果确切、应用广泛,但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尿
潴留等不良反应,影响了患者术后镇痛的质量[4]。

地佐辛因镇痛效果强、不良反应少,常用于术后镇痛。

地佐辛是一种新型的人工合成阿片类激动-拮抗剂,本文通过对剖宫产患者分别静脉应用地佐辛和硬膜外应用地佐辛,进行术后镇痛,比较镇痛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为地佐辛用于产科术后镇痛提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4年6~12月在本院就诊的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Ⅰ~Ⅱ级行剖宫产手术的孕妇90例,其中急诊71例,预约剖宫产术19例;均无麻醉过敏史;随机分为A组、B组和对照组C组,各30例。

3组患者年龄分别为:A组(25.34±1.66)岁,B组(23.97±1.28)岁,C组(24.62±1.48)岁。

体重:A组(76.83±4.70)kg,B组(76.56±5.77)kg,C组(77.22±5.06)kg。

3组手术时间:A组(55.17±2.43)min,B组(58.45±3.59)min,C组(57.76±3.30)min。

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室后,两组孕妇均开放上肢静脉,常规监测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

取右侧卧位,于L3-4间隙进行麻醉,用18号硬膜外穿刺针穿刺成功后,用25号腰麻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拔出针芯,见清亮脑脊液回流后注入0.5%布比卡因2 ml,测阻滞平面达到T6开始手术。

术毕前5 min给予药物,A组静脉注射地佐辛注射液(商品名:加罗宁,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1308122,规格:1 ml∶5 mg)0.1 mg/kg;B组硬膜外注射地佐辛注射液0.1 mg/kg;C组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10 ml。

1.3 观察指标
采用10 ㎝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间接评价术后镇痛效果。

术前向患者说明痛模拟标尺的意义,由指定医师在不了解分组情况下,于术后2、4、8、12、24 h随访患者。

①记录各时点静息和动态V AS评分。

V AS评分标准:0分为完全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

②记录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

③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如尿潴留、寒战、恶心、皮肤瘙痒等。

④记录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分为良好、一般、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各时间点的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用确切概率法计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各时间点V AS评分的比较
3组患者术后2 h的V 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V AS评分在术后4 h明显低于对照组C组(P<0.05);B组患者V AS评分在术后4、8、12 h时均低于对照组C组(P<0.05);在术后8、12 h时,B组患者V AS评分明显低于A组患者评分(P<0.05);术后24 h时,3组患者V 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3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
3组患者术后2 h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运动神经阻滞;术后4 h均无运动神经阻滞,可抬腿。

3组患者均未出现下肢麻木感等术后麻醉并发症。

3组患者在24 h拔除尿管后,均未出现尿潴留;C组有2例患者存在术后寒战症状;均未出现恶心、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

2.3 3组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的比较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术后镇痛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产科手术术后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不利于患者术后的愈合[5-6]。

本研究中,术后2 h患者V AS评分无明显差异,原因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神经阻滞所产生的镇痛作用未消退,可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

传统的麻醉性镇痛药物(如芬太尼),可产生较强的镇痛作用,但镇痛时效较短[7]。

长期以来人们应用的硬膜外镇痛药以吗啡为代表,吗啡作为μ受体激动剂参与机体疼痛调节,其镇痛效果确切,但不良反应较多[8]。

地佐辛作为新型的阿片类激动-拮抗剂,κ受体牢固,半衰期更长,可产生更为长效的镇痛[9]。

在本研究中,应用地佐辛的患者术后可在较长时间内V AS评分明显降低。

地佐辛作为混合性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主要激动κ受体产生脊髓镇痛作用,对μ受体具有较小的激动和拮抗双重作用,不产生典型的μ受体依赖,成瘾性小[10]。

其镇痛作用强、起效快、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少[11]。

地佐辛可使胃肠平滑肌松弛,对μ受体兴奋引起的恶心呕吐有抑制作用[12-13],所以本研究患者术后满意度更高。

以往报道中,吗啡硬膜外注射尿潴留的发生率高达13.83%~57.10%[14],本研究中术前常规置入导尿管,并于术后24 h拔除,影响了对尿潴留的观察。

地佐辛作為κ受体的激动剂,产生较强的脊髓镇痛[10],为本研究提供了思路。

可能因为在脊髓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更为缓慢,地佐辛通过硬膜外用药较静脉用药在镇痛时效方面更有优势。

本研究显示,应用地佐辛的患者术后寒战发生率明显降低,但对其作用机制尚待研究。

一般认为有效的镇痛和一定的镇静可以抑制寒战[15]。

地佐辛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阿片类激动-拮抗剂,可能通过激动κ受体产生的脊髓镇痛,
通过对μ受体的拮抗产生一定镇静作用而实现现抑制术后寒战的作用。

地佐辛对血管平滑肌的直接作用致周围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及组织血液灌注,对寒战的转归可能也有促进作用[16]。

[参考文献]
[1] 朱慧莉,黄新华.0.2%左旋布比卡因切口局部持续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3,33(11):1351-1352.
[2] 王佳,廖建梅,殷国平.剖官产术后不同镇痛方法对产妇泌乳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7(25):7.
[3] 邓丁玲,石小桥,王德明.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其对泌乳素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0):92-94.
[4] Ruan X.Drug-related side sffects of long-lern intrathecal morphine therapy[J].Pain Physician,2007,10(2):357-366.
[5] 敏琪,周瑞仁,唐小曼,等.布托啡诺和地佐辛应用于人工流产术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16):3436.
[6] 花铭心.地佐辛超前镇痛用于宫腔镜手术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1):1742.
[7] 王艳双,王桂春,韩雷.地佐辛和吗啡在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中的比较[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1,24(5):34.[8] Sunil bour analgesia:Recent advances[J].Indian J Anaesth,2010,54(5):400-408.
[9] 施伟民.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2,18(2):210.
[10] 魏秀吾,谢爱军,范双炽,等.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2012,10(7):1297-1298.
[11] 罗小玲,陈艳玲,徐干如,等.地佐辛与吗啡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杂志,2012,16(s2):28.
[12] Fischer BD,Dykstra LA.Interactions between an N-methly-D-asparte antagonist and low-efficacy apioid receptor agonists in assays of schedule-controlled responding and thermal nociception[J].J Pharmacol Exp Ther,2006,318(3):1300-1306.
[13] Picker MJ.Discriminative stimulus effects of the mixed-opioid agonist/antagonist dezocine:cross-substitution by mu and delta opioid agonists[J].J
Pharmacol Exp Ther,1997,283(3):1009-1017.
[14] 趙霖霖,江伟.吗啡硬膜外镇痛剂量与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关系[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9,29(7):613-616.
[15] 洪道先,郑孝振.地佐辛预防硬膜外麻醉后患者寒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2012,7(9):1179.
[16] 李德科,王世英,等.地佐辛预防硬膜外麻醉后患者寒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2013,8(6):840-8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