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反思
教完之后,待我再去查看资料时,再看丁教授的论证,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1.是儒家学派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阶段性行为目标,是儒家的入世态度。
而丁教授所讲的“格物致知”则是在科学范畴,是显微镜下的科学世界,两个范畴的理论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厚此薄彼呢?我庆幸自己上课时没有照本宣科,不然可能就会误导学生了。
2.丁教授还举了王阳明“格“竹的例子,认为他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他认为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的生长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而不应该袖手旁观。
但我想,这是哲学家和科学家探讨世界的不同角度,他们的着重点不一样,看待事物的眼光也不相同,怎么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呢?孤陋寡闻若我,也知道郑板桥就创作了许多竹诗竹画,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就是一首借物咏志诗,在中国文人的眼里,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有生命的,“以我看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会达到“物中有我,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才有李白的“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的诗句。
科学给人类社会带来进步,哲学文学给人类带来思想和生命的色彩,孰优孰劣真的不能妄下断语。
3.最后,丁教授还把中国学生的高分低能归咎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归咎于中国的文化背景,可能有些道理吧,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应该归咎于考试制度,它剥夺了学生的实践时间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当然,我还是非常赞同丁教授提出的“要让实践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能有国外学习研究经历的人对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弱有更深的感受,有更强的急迫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反思
大学时,学校的物理实验楼的名字就叫做“格物楼”。
起初并不知道它名字的含义,后来,才知道它源于《礼记·大学》八目之一。
在讲述了丁肇中先生的作品之后,我对这一含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个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自己对西方教育的深刻认识,从传统教育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该具有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怀疑求真,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本文思路灵活有序,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平实严谨,灵活地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娓娓道来,现身说法,少说教气,给人很多启发。
在学习了第一篇议论文后,该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强调教师的积极引导,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简单议论文的基本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帮助学生作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积极构建对议论文的认识。
由于本文思路清晰,深入浅出,语言简洁,由学生自己积极动笔读书,圈点批注完成对课文内容和思路的初步自学,探究本文的论点;回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的论证方法,努力探寻本文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对议论文知识能力的迁移运用;用讨论交流法,实现对自学内容的反馈与纠正。
本课的进行设计在突破难点上十分巧妙。
培育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不是简单的说教,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绿色蝈蝈》和阅读过的《昆虫记》,像法布尔关注昆虫一样去探究身边的事,体验”格物致知“离学生并不遥远,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有意识地在学习中做一名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现代中国人,这是学习本文的要议。
本课教学设计积极地构建创设作者、学生、教师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氛围。
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在质疑和交流中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明确倡导格物致知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启发鼓励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