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辽阳市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辽阳市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天津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

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

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

”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

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
(1)《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请根据以下材料,写出文中词语的意思。

“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从”等。

①(甲)文中“一狼仍从”的“从”意思是________。

“集”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鸟停在树上,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引申义有“停,停留”“聚集”等。

②(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________。

(3)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
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C.而前狼又至/七人早出,则鸿已至
D.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
(5)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

(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________(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________”(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6)《狼》是按照屠户________、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径去”“犬坐”“目似瞑”等行为,可以看出狼的狡猾,但最终双双毙命的结局更反衬出了屠户的________。

请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启示:________
2.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文)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选自《狼三则》其三)(注释)①行室:临时搭盖的住所。

(1)(甲)(乙)两文都选自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人名)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②令不可去 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4)(甲)(乙)两文中的屠夫都是________、________的人。

狼虽然凶残,但(乙)文中屠夫却以一把“________”的小刀,最终以“________”(方法)战胜了它。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

”路人曰:“我闻有凤凰
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日:“然。

”乃酬①千金,弗与。

请加倍,乃与之。

方将欲献楚王,经宿②而鸟死。

路人不遑③惜其金,唯怅④不得以献楚王。

国人传之,咸以为真风而贵,遂闻于楚王。

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金直⑤十倍。

(注释)①酬:付出。

②宿:一夜。

③遑:忧虑。

④帐:遗鴨。

⑤直:同“值”,价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含义。

①国人道之 ________
②得一人之使 ________
③咸以为真凤而贵 ________
④遂闻于楚王 ________
(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线划开(限断2处)。

我闻有风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4)下面是两位同学甲、乙两段文字的讨论。

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甲)文丁氏如果把“吾穿井得一人”中的“得”字改为“________”,传闻者也不会搞出笑话了。

小涵:(乙)文中挑着山鸡的人如果不欺负过路人孤陋寡闻,过路人也不会错把山鸡当成凤凰买,闹出了笑话。

小文:两篇笑话都写到国君。

我觉得(甲)文中宋君对于谣言是将信将疑,表现在他“________”(直接引用原文语句),而楚王则是________(不引用原文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留下了千古笑柄。

小涵:是的,宋君和楚王对待传言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也警示我们做任何事情________。

4.课内文言文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②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③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3)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诫,又作“戒”,劝解、劝勉之意。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解、劝勉的
信。

B.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C.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诚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D.本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魏国家、军事家。

5.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乙)童寄者,郴州荛①牧儿也。

行牧且荛。

二豪贼劫持,反接②,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③卖之。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④。

贼易⑤之,对饮酒,醉。

一人去为市⑥;一人卧,植⑦刃道上。

童微伺⑧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因取刃杀之。

(节选自《童区寄传》)(注释)①荛(ráo):打柴。

②反接:反背着手捆起来。

③虚所:集市。

虚,同“墟”。

④恒状:常有的样子。

⑤易:轻视,这里是“不以为意”的意思。

⑥为市:谈生意,指寻找买主。

⑦植:立。

⑧微伺:偷偷地看。

(1)解释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含义。

①缀行甚远 ________ ②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
③布囊其口 ________ ④去逾四十里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三十而立
B.乃悟前狼假寐去后乃至
C.之虚所卖之知之为知之
D.以缚背刃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4)屠户和区寄在性格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闵子骞兄弟两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

子骞为其父御②,失辔③,父持其手,寒,衣甚单。

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

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

”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

”其父默然。

选自《说苑》①闵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古代著名的孝子。

②御:驾驶(马车)。

③失
辔:绳从手里掉下来。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今汝欺我欺________
②母去四子寒去: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母死。

其父更娶,复有二子。

(3)本文表现了闵子骞________和________的品质。

7.课内阅读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以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画线字词解释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________ ②乃悟前狼假寐 ________
③屠暴起________ ④止增笑耳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俭以养德以刀劈狼首
B.屠乃奔倚其下屠自后断其股
C.友人惭,下车引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①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节选自《荀子·不苟》)(注释)①知:同“智”,智慧,聪明。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友人惭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⑤不诚则不能化万物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3)(甲)文段强调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重要性,(乙)文段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

(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
(4)请你就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

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

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

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

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

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

弟总宜平心静气。

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日:一天天地。

②朴陋:粗俗鄙障。

④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请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 ________
③悲守穷庐 ________ ④此即日习于傲矣 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②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

(3)(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________”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________”,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________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4)(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太丘舍去
②日中不至
③下车引之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作者是蒲松龄。

B. 本文记述了七岁的元方据理责备父友“无信、无礼”,而后友人下车引之,说明友人非常热情、平易近人。

C. “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D. 友人过中不至说明了友人不守信用,太丘舍去说明了陈太丘不重视友谊、只在乎自己的时间观念。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元方卖宅
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③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④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选自《唐语林》)【注】①陆少保:即陆元方。

少保,官职名。

②东都:指洛阳。

③直:同“值”。

④遽: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
B. 但无出水处耳/止增笑耳
C. 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
D. 不尔/尊君在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下车引之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元方责备客人的语言,从正面强调“信”与“礼”的重要性。

B. “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C. “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 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
1.C
解析:(1)蒲松龄;清代
(2)跟从(或“随行”);停留(或“停”)
(3)C
(4)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
(5)贪婪;钟情(若此)
(6)遇狼;机智、勇敢;示例一: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

示例二: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2.(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2)看;离开
(3)道路旁有晚上耕种的人留下的临时搭盖的住所,(屠夫)跑过去隐藏在那里。

(4)机智;勇敢;不盈寸;吹豕之法
3.(1)国都;使唤;都;知道,听说(使……知道)
(2)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3)①听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②路人正想将山鸡献给楚王,结果过了一夜,山鸡死了。

(4)省(节省、节约);“令人问之于丁氏”;偏听偏信,不亲自调查,不去了解,;不要盲目信从,一定要去认真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有求证精神。

4.D
解析:(1)明确、坚定;达到;增长
(2)①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B
解析:(1)连接,紧跟;像狗似;捂住;离开
(2)B
(3)①骨头已经没有了,但两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区寄偷偷地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终于被割断。

(4)两个人都勇敢、机智、不畏强暴。

告诉我们:对待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或:讽喻了像狼或“豪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
6.(1)欺骗;离开
(2)母亲死了,他的父亲另娶妻子,又生了两个儿子。

(3)爱护兄弟(或:重视亲情);顾全大局
7.D
解析:(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乃悟前狼假寐(睡觉);屠暴起(突然);止增笑耳(只)
(2)D
(3)(狼)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4)符合题意即可
8.(1)舍弃;感到惭愧;拉,牵拉;回头看;感化
(2)不是人啊!(他)与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圣人要算明智的了,不真诚就不能感化民众。

(3)诚信;礼貌;真诚
(4)这是一道性题目,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不失礼。

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示例二: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不妥。

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9.(1)达到;增长;偏僻简陋的房屋;习惯,熟悉
(2)①过度懈怠就无法振作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京城子弟变坏,没有一个不是因为“骄”、“奢”这两字的。

(3)遂成枯落;平心静气;躁(险躁/焦躁)
(4)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

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车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者而远离俭了。

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

10.C
解析:(1)舍弃、抛弃;正午时分;牵、拉
(2)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便舍弃他先走了。

他走了之后他的朋友才赶到。

②中午了你没到达,就是没有信用,当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数礼貌。

11.B
解析:(1)B
(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12.A
解析:(1)约定;舍弃,丢下;牵,拉
(2)①正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守便丢下他而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

②正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