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第九中学2023年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长治市第九中学2023年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乙烯的生物合成途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
A.外施ACC有利于果实生长
B.果实成熟时ACC合成酶和ACC氧化酶的活性都增强
C.果实经ACC合成酶抑制剂处理后可延长贮藏时间
D.旱涝等不利的环境条件都可能增加乙烯的生物合成
2.蝗虫的性别决定属于XO型,雄蝗虫(22+X),雌蝗虫(22+XX),控制体色褐色(A)和黑色(a)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复眼正常(B)和异常(b)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基因b使精子致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蝗虫基因组测序,应测定12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B.蝗虫的群体中,与体色、眼型相关的基因型最多有15种
C.褐色复眼正常雌蝗虫和黑色复眼异常雄蝗虫杂交,后代可能有4种表现型
D.黑色复眼异常雄蝗虫减数分裂时,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基因组成是aa和aaX b X b
3.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和含量大致相同
B.最简单的生命也需要C、H、O、N、P等元素
C.无机自然界中的元素在生物体内都能找到
D.碳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因此在细胞中含量最高
4.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中大量产生ATP时,一定伴随着氧气的消耗
B.酵母菌只有在缺氧的条件下,其细胞质基质中才能形成ATP
C.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D.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可合成ATP,叶绿体基质只消耗ATP
5.韭菜植株的体细胞含有32条染色体。

用放射性60Co处理韭菜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黄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低温处理植株X可获得多倍体抗病韭菜植株
B.获得抗黄叶病植株X的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C.该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有64条染色体
D.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淅升高
6.对下面柱形图的相关含义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Y表示细胞中有机物的含量,a、b、c、d表示四种不同物质,则b最有可能是蛋白质
B.若Y表示细胞干重的基本元素含量,则b、d分别表示氧元素、碳元素
C.若Y表示一段时间后不同离子在培养液中所占原来的比例,则该培养液中培养的植物,其根细胞膜上a离子的载体多于c离子的载体
D.若Y表示细胞液的浓度,a、b、c、d表示不同细胞,则在1.3Lg/mL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可能性大小为b<d<c<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

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其中A、B、C表示其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依赖于________(填图中字母),碳元素在A、B、C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传递。

(2)信息传递存在于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之间,而且这种传递一般是______________的。

动物捕食过程中通过鸣叫给同伴传递的信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该特性称为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一般而言,A、B、C的种类越多,该稳定性越________。

(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导致食藻浮游动物如水蚤等大量繁殖,接着藻类减少,又引起水蚤等食藻浮游动物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加速水蚤死亡,污染加重,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此过程中,早期属于__________反馈调节,后期属于__________反馈调节。

(5)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但是还要往处于置位点的农田生态系统中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0分)2019年底爆发了新型冠状肺炎,我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疫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为世界各国应对疫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回答下列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要侵入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______。

在内环境中,大多数病毒经过____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抗原,并引发相应的免疫反应。

(2)新冠肺炎的自愈者,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再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人体中,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______(填“细胞凋亡”或“细胞坏死”)完成的。

9.(10分)有研究者拟从中药渣肥堆的样本中筛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为纤维素酶制剂的硏制提供原料。

请回答下列问题:
(3)从中药渣肥堆中能分离出纤维素分解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5)纤维素分解菌能产生纤维素酶,该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其中___________酶能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3)从中药渣肥堆中取样后,需要进行选择培养,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纤维素分解菌内的酶提取出来,进行固定,一般不采用______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筛选获得高产纤维素酶菌株3株,分别命名为Z-3、Z-5和Z-3。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后,测得3种菌株的菌落直径与产生的透明圈直径结果如下表。

要使纤维素分解菌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需要向培养基中添加________进行鏊别。

透明圈的大小与纤维素酶的量和
_________有关。

你认为表中最适合用于制备纤维素酶制剂的菌株是___________。

(填菌株编码)
10.(10分)下表是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的配方是要根据微生物的营养需求而设定的,从培养基的营养成分看,此培养基可用来培养的微生物同化
作用类型是_________。

利用该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时,微生物所需要的碳源来自_____。

为防止杂菌污染,常用
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对培养基灭菌。

(2)若要观察微生物的菌落的特点,培养基中还应添加的成分是_____。

鉴定菌种时,可根据菌落的_________(至少答两点)等方面的特征。

菌落计数时,一般选取菌落数为_________之间的平板,该方法统计的菌落数量比实际活菌数目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

(3)如果在上面的配方中加入一定的纤维素,就可以富集培养_________微生物,在筛选该菌种的过程中,通常用_____染色法,这种方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该菌种进行筛选。

为了长期保存该菌种,可以采用_____的方法。

11.(15分)请回答下列与生物工程有关的问题:
(1)基因工程中常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此过程需要在________酶的作用下进行,主要利用了_________原理。

此过程的前提是要有____________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_______。

(2)在基因表达载体中,______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_______。

(3)哺乳动物核移植可以分为体细胞核移植和胚胎细胞核移植。

但实际操作中,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难度很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A
【解析】
植物激素亦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能调节(促进、抑制)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化合物。

已知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有五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它们的生理效应却非常复杂、多样。

从影响细胞的分裂、伸长、分化到影响植物发芽、生根、开花、结实、性别决定、休眠和脱落等。

所以,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能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而脱落酸和乙烯的作用则是抑制植物生长,促进成熟和衰老。

【详解】
A、外施ACC有利于乙烯的生成,而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赤霉素促进果实生长,A错误;
B、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果实成熟时ACC合成酶和ACC氧化酶的活性都增强,B正确;
C、果实经ACC合成酶抑制剂处理后可减弱乙烯的合成,可以延长贮藏时间,C正确;
D、旱涝等不利的环境条件都可能增加乙烯的生物合成,促进果实的成熟,D正确。

故选A。

2、B
【解析】
分析题文:已知果蝇的复眼正常B和异常基因b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基因b使精子致死,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复眼异常雌果蝇。

【详解】
A、本题基因组测序应测一组常染色体(11条)和Ⅹ染色体,A正确;
B、不考虑精子致死情况,最多有3×5=15种(体色相关基因型:AA、AA、aa;眼型相关基因型:X B、X b、X B X B、X B X b、X b X b),但是由于基因b使精子致死,所以不存在X b X b基因型,所以最多有3×4=12种,B错误;
C、杂交组合为:A_X B X-×aaX b,所以后代基因型为AaX B、aX B、AaX-、aX-,当两个不确定的基因均为隐性基因时,后代就有4种表现型,C正确;
D、黑色复眼异常雄体(aaX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基因组成是aa和aaX b X b,D正确。

故选B。

3、B
【解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元素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不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大致相同,但含量相差较大,A错误;病毒是最简单的生命,主要由核酸与蛋白质组成,也需要C、H、O、N、P等元素,B正确;生物体内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C错误;碳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氧元素在细胞中含量最高(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D错误。

4、B
【解析】
ATP 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

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

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

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
A、线粒体中大量产生ATP时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一定伴随着氧气的消耗,A正确;
B、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有氧和无氧条件都能进行细胞呼吸,酵母菌在有氧和缺氧条件下,其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B错误;
C、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C正确;
D、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是细胞呼吸的场所,可合成ATP,叶绿体基质是光合作用暗反应场所,只消耗ATP,D 正确。

故选B。

5、C
【解析】用放射性60Co处理韭菜种子,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取其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若干单倍体植株,抗病植株占50%,说明细胞发生了显性突变,抗病基因为显性基因,用低温诱导处理X(含抗病基因)可以得到多倍体抗病韭菜植株,A正确;获得抗黄叶病植株X的育种为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B正确;该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只有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即16条,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变成32条,C错误;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子的比例会越来越大,纯合抗病植株比例逐渐升高,D正确。

考点:诱变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点睛: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及植物细胞工程育种的几个易错点
(1)单倍体育种一般应用于二倍体植物,因为若为四倍体植物,通过单倍体育种形成的个体不一定是纯合子。

(2)用秋水仙素处理植株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若操作对象是单倍体植株,属于单倍体育种;若操作对象为正常植株,叫多倍体育种,不能看到“染色体数目加倍”就认为是多倍体育种。

(3)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都需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单倍体育种在幼苗期处理,多倍体育种在种子萌发期或幼苗期处理。

(4)单倍体育种和植物细胞工程育种,都运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6、B
【解析】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
A、若Y表示细胞中有机物的含量,b有机物最多,b最有可能是蛋白质,A正确;
B、若Y表示细胞干重的元素含量,则b、d分别表示碳元素、氧元素,B错误;
C、若Y表示一段时间后不同离子在培养液中所占原来的比例,则某种离子所占比例越多,表示培养植物吸收越少,进而推断其根细胞膜上该离子的载体越少,所以结合图分析可知,植物根细胞膜上a离子的载体多于c离子的载体,C正确;
D、若Y表示细胞液的浓度,a、b、c、d表示不同细胞,由于b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大,a细胞液浓度最小,则在1.3
g/mL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可能性大小为b<d<c<a,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在干重和鲜重中的不同,以及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A 含碳有机物A、B、C 双向物理信息抵抗力强负正农田生态系统中N元素的输出大于输入(或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N元素部分不能归还土壤)
【解析】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
1、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

3、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②种群的繁衍;
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图中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详解】
(1)能量的输入依赖于生产者(A)固定的能量,碳在生物群落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2)信息传递在生物(A、B、C、)之间双向传递,鸣叫发出声音给同伴传递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3)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特性称为抵抗力稳定性,一般而言生物种类越多,群落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4)分析该过程,前期是藻类增加→水蚤增加→藻类减少→水蚤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是排入污水→水蚤死亡,污染加重→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

(5)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人类提供食物,所以农田中N元素的输出大于输入(或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N元素部分不能归还土壤)。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知识,考生需要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中的过程,理解负反馈和正反馈的区别。

8、皮肤、黏膜吞噬新冠肺炎自愈者体内已含有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新型冠状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分泌抗体,清除病毒细胞凋亡
【解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详解】
(1)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新型冠状病毒要侵入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皮肤、黏膜。

在内环境中,大多数病毒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抗原,并引发相应的免疫反应。

(2)新型冠状病毒侵入机体会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体内会产生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当同种病毒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可合成并分泌抗体,抗体可与新型冠状病毒结合,并通过吞噬细胞的作用清除该病毒,所以新冠肺炎的自愈者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再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3)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的凋亡。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凋亡、人体的三道防线和体液免疫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9、中药渣富含纤维素葡萄糖苷增加目的(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包埋酶分子较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来刚果红酶的活性Z-5
【解析】
要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应该用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

纤维素分解酶的鉴定常用刚果红染色法,其原理是刚果红能和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纤维素酶包括C3酶、C X酶和葡萄糖苷酶。

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3)由于纤维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渣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而中药渣富含纤维素,所以可以从中药渣肥堆中能分离出纤维素分解菌。

(5)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3酶、C X酶和葡萄糖苷酶,其中葡萄糖苷酶酶能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3)从中药渣肥堆中取样后,需要选择培养一段时间,其目的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
(4)纤维素酶分子较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来,所以一般不采用包埋法。

(5)刚果红能和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纤维素被分解后,就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据表分析可知,
Z−5菌株的直径最小,但此时的纤维素酶作用的透明圈的直径与菌落直径比最大,故活性最高。

【点睛】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组成成分、种类及功能;识记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原理,能结合图中和表中信息准确答题。

10、自养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压蒸汽灭菌琼脂形状、大小、隆起程度、颜色、透明度31-311 统计的一个菌落可能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胞分解纤维素刚果红甘油管藏
【解析】
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归纳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根据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等根据用途分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根据性质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培养基。

【详解】
(1)据表分析,该培养基的配方中主要的营养物质有氮源硫酸铵、无机盐和水,缺少碳源,所以此培养基可用来培养的微生物同化作用类型是自养型;该培养基培养的微生物的碳源来自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微生物培养基灭菌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

(2)微生物的菌落需要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生长,因此培养基中需要添加凝固剂—琼脂,使液体培养基凝固成固体培养基;鉴定菌种时,可根据菌落形状、大小、隆起程度、颜色、透明度特征进行鉴定;菌落计数时,常用稀释涂布平板,一般选取菌落数为31-311之间的平板;用该方法统计时,由于一个菌落可能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胞繁殖而成,所以统计的菌落数量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量少。

(3)可以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选择培养特定的微生物,所以在上面的配方中加入一定的纤维素,就可以富集培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通常利用刚果红染色法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长期保存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即将菌液转移到甘油中,与甘油充分混合后,放在-21℃的冷藏箱中保存。

【点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无菌技术,掌握微生物培养的一般条件和分离微生物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1、热稳定DNA聚合(Taq)DNA双链复制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引物启动子mRNA 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恢复其全能性十分困难
【解析】
PCR技术:
(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复制。

(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详解】
(1)基因工程中常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此过程需要在热稳定DNA聚合(Taq)酶的作用下进行,主要利用了DNA双链复制原理。

此过程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

(2)在基因表达载体中,启动子的作用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并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

(3)由于体细胞分化程度高,不容易恢复全能性,因此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难度大于胚胎细胞核移植。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