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019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测试卷三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综合测试卷三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

过去几千年里的农作物改良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加以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

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主要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从而实现遗传改良。

转基因技术则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

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

但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也有重要区别。

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因而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

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转基因技术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

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尽管尚无定论,但一些科学家担心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所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很难被消除。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作了大量研究,相关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

面对种种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许多科学家、学术团体纷纷以各种形式表明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态度。

由美国Tuskegee大学Prakash教授起草的题为“科学家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的声明”称:“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通过重组DNA技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则由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

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当然,在目前条件下,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可能会引起宿生细胞染色体的插入突变;制作转基因动物效率低等难题尚未解决。

另外,转基因农作物和以此为原材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尚未有定论,对生命“任意修改”,也是对传统伦理的一种挑战。

这些都制约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

但通过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各国对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规范管理,保证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健康有序,这一技术肯定会更好地贴近民众,造福人类。

(摘编自朱蒙《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 1.对于转基因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的区别,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早期是通过随机、自然的方式积累优良基因,而转基因技术则是通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来实现遗传改良。

B.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在没有亲缘关系的物种间进行。

C.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的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

D.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因不能准确操作和选择某个基因而不能很好地预见后代的表现,而转基因技术可准确预期后代的表现。

解析:原文是“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应该有“一般”。

答案: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但又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B.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创造出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加快动植物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还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

C.转基因技术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不仅对传统伦理是一种挑战,对人类生存有负面作用,而且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很难被消除的遗传基因污染。

D.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制作转基因动物效率低等。

解析:“对人类生存有负面作用”,表述绝对,从原文来看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生存是否有负面作用尚无定论。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对农作物的遗传改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改良方式虽有随机自然、人工杂交、转基因的不同,但各种方式的本质都是要获得优良基因。

B.Prakash教授发表声明支持转基因技术,认为转基因技术通过重组DNA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灵活性和精确性。

C.转基因技术尽管得到了许多科学家和学术团体的支持,但其广泛应用仍然受到技术、伦理、安全性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D.更好地利用转基因技术造福人类,既需要依靠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也离不开各国政府对转基因技术、生物和食品的规范管理。

解析:“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灵活性和精确性”,理解错误,声明中只说“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关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原文中说“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而“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也不等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

答案: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他烤肉刘。

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

卖大锅菜。

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

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

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

夏天卖麻酱面。

卖馅儿饼。

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

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

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

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

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

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

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

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

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

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

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

这些,都是老主顾。

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

大包小包,五颜六色。

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

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

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

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

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

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

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

”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

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

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

“出来!出来!”是叫阵。

没人劝。

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

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

从里糟到外。


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

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

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

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

“跟他们寻口汤去。

”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

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里的开支。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品开头对回民馆子的菜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是汪曾祺对平民美食的关注,是他的作品风格之一。

B.和老头同桌吃饭的小伙子们嫌弃老头的邋遢,所以小声议论,但当老头出去约架的时候又觉得没面子所以没有“应战”。

C.店里的流动客人来自四面八方,通过对男人和女人动作的细节描写,体现他们不拘小节,不讲文明的恶习。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煤站副经理来店里,服务员热情安排座位,上菜比别人分量大等细节的刻画,揭示了讽刺当时社会以权谋私的社会现实的主题。

解析:B项,文本中没有“嫌弃邋遢”的暗示。

C项,主要是为了说明老头出现的场合是一个下层人吃饭的小馆子。

D项,主题是人们的冷漠。

答案:A
5.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做了铺垫。

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6.有人批评汪曾祺模仿痕迹重,老头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十分相似,你同意这种批评吗?请结合文本分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观点一:同意批评。

①出场环境都是饭馆或者酒馆,②都是被人轻视漠视的人物,特点
都是迂腐,都是社会底层人物。

③体现的都是对社会冷漠的批判。

(具体分析略) 观点二:不同意。

①老头是底层劳动人民,他又老又丑,衣着老旧,邋遢,但却敏感自尊,并不缺钱。

他渴望的是别人的关注,来小饭馆吃饭也是为了得到一丝温暖。

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生活在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同情。

②孔乙己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他迂腐可笑,穷困潦倒甚至去偷,他在酒店里得到的是人们的嘲笑,体现的是对吃人的封建文化教育和害人无数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无情的揭露。

(评分建议:可从形象、主旨、作者的情感三个方面赋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吴祖光:旷世才情不平则鸣
吴祖光,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

戏剧导演牟森曾这样评价:“吴祖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极具名士风范。


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

父亲吴瀛是位饱学之士,以诗、文、书、画闻名,又是一位文物鉴赏家。

母亲也识文断字,经常念诗给他听。

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

他酷爱戏曲,常泡在戏园里看戏,接触了大量戏曲。

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一九三七年,二十岁的吴祖光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

该剧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成的。

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艰苦顽强的斗争。

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这部剧作,曾得到当时戏剧大师曹禺的大加称赞。

曹禺称他“一出手就是战士”。

但对这部剧作,晚年的吴祖光在《“投机取巧”的〈凤凰城〉——我从事剧本写作的开始》一文中介绍说:“这个剧本写得太幼稚,今天一看会让我感到脸红耳赤。

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带着义仆张生,完全是旧戏里公子与随身的书童那样的主仆关系。


随后几年间,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正气歌》《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少年游》和《风雪夜归人》等声震文坛的剧作。

其中完成于1942年的《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

这部剧作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将中西戏剧“写实”与“写意”艺术手法相融合,尝试不同题材和富有异趣的创作风格,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除了艺术上久负盛名,吴祖光还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

作为剧作家,吴祖光连续撰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称之为“奴隶的审查制度”。

他抨击国民党删除曹禺之作《蜕变》中“打游击”的情节;他嘲讽蒋介石因自己是秃头而将张天翼的童话《秃秃大王》改成《猴儿大王》;他愤怒自己创作的《正气歌》被国民党删去关于朝廷昏庸的所有内容。

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吴祖光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

1945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发表了毛主席词《沁园春·雪》。

毛主席诗词的突然发表,极大地改变了共产党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形象,为此他遭
到国民党通缉追杀。

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拐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深随其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1957年吴祖光被下放北大荒劳动。

对于这种不期而来的遭遇,他以诗明志。

诗云: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

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

“生正逢时”,正是他一生最喜欢的词语。

唐代王维在《酬张少府》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但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也绝非万事不关心的人。

1991年12月23日,两位女顾客在北京国贸中心购物,遭到服务员无端怀疑,并受到解衣、开包检查的侮辱。

关于此事,吴祖光写了题为“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上。

这就是吴祖光,虽然和他没有关系,但是他也要说出来。

未被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吴祖光作为一代大师,风雨动荡,而良知不失。

如今斯人已逝,但精义长存。

(选自《大公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黄佐临在《吴祖光剧作选》序言中评价道:“他的每个戏里都有一种统一的格调,字里行间都洋溢出来一种诗情,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情,从中挖掘出一种美来。


②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这样评价吴祖光:“吴老是一个在艺术上要求极为严格的人。

记得当时我曾因不理解他的剧本而将其中的念白做了改动,后来吴老师跟我说,我剧本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的,可以说是字斟句酌。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吴祖光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他创作歌颂抗日主题的剧作《凤凰城》,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B.吴祖光对事业孜孜以求,不断创新。

晚年对自己的早期作品指出不足,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坦荡襟怀。

C.《风雪夜归人》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西方戏剧的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D.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仍不平而鸣,他发表的《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即为证明。

解析:C项,“《风雪夜归人》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西方戏剧的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表述有误,应是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
答案:C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正因为戏曲天赋极高,对戏曲有独特的感悟力,吴祖光最终才能在戏曲上取得巨大的成就。

B.吴祖光的剧作《凤凰城》得到当时戏剧大家曹禺的认可,这不仅说明当时文坛的宽容,更是
因为剧作反映的抗战主题,适应了人民和时代的要求。

C.文章题目是“吴祖光:旷世才情不平则鸣”,但在行文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喜爱“生正逢时”这个词语之事,虽然着墨不多,但多少有偏题之嫌。

D.黄佐临对吴祖光剧作特点的评价,既表现了吴祖光对剧作诗意语言的追求,又表现了吴祖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E.全文围绕吴祖光的才情和性情刻画人物,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概括不全面。

吴祖光成为一代戏剧大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和不断追求创新的思想等,而不能仅归功于天赋及感悟力。

C 项,“有偏题之嫌”分析错误,文中说他喜爱“生正逢时”词语之事,是为了说明“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深随其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这一道理。

D项,“又表现了吴祖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分析有误,应是说“吴祖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情”。

答案:BE
9.传记多次引用吴祖光本人的话和别人对吴祖光的评价,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传记文本特征及理解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

考生首先要明白传记中引用传主本人或他人的言论、评价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丰富传主的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找出传记中哪些地方引用了传主本人的话,哪些地方引用了别人对传主的评价,最后针对这些引用,结合文本分析其中体现出的传主的思想和性格即可。

答案:①引用吴祖光本人对《凤凰城》的反思之语,正面表现了吴祖光善于反思、谦虚、勇于剖析自己的性格特点,丰富了传主的形象。

②开头引用戏剧导演牟森对吴祖光的评价,突出了吴祖光在戏剧史上的地位以及具有名士操守的品格,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③引用黄佐临在《吴祖光剧作选》序言中对吴祖光追求诗意的艺术观的评价,侧面突出吴祖光独特的艺术观;引用王玉珍的话,侧面突出吴祖光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

这些引用不仅丰富了传文的内容,而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

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
...。

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
司马。

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

服除
..,为晋州刺史。

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
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

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

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

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

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

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

”不纳。

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

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

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

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

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

明年,封梁国公。

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

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

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

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

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

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

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B.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C.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D.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服除”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

古代丧礼仪式之一。

即除去丧礼之服。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服丧期的长短。

“期”为一周年,“大功”为九个月,“小功”为三个月。

C.“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后妃等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