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北京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北京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甲)(乙)两首诗词,完成各题。

(甲)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①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②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①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

②舴艋(zé měng):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乙)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甲)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个孤苦凄凉环境中的女子形象;(乙)诗描绘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之情。

B.(甲)词上阕侧重写词人的外部动作和神态,下阕偏重于内心情感的挖掘,由表及里;(乙)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沿途美景饱览无余,意犹未尽。

C.(甲)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将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具体真切,用语新奇;(乙)诗尾联中的“最爱”一词集中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湖春景赞发美之情。

D.(甲)词下阕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将词人刹那间的微妙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委婉而含蓄。

(乙)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即景寓情,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

2.请简要赏析(乙)诗颔联“争”和“啄”两词的妙处。

【答案】
1.D
2.“争”字写出了早莺争抢着飞向暖树的情态,“啄”字写出了燕子忙碌地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从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初春的生机与活力。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D:甲词中的下片,主要是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

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赏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

一个“争”字,让人感
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甲: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

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

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

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

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乙: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2.古诗欣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颈联将诗人的思绪从怀古拉回现实,描写了他登高所见汉阳、鹦鹉洲的____景色,尾联一问一答,抒发了诗人____之情,两联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2.近代学者俞陛云先生在《诗境浅说》一书中评价这首诗“其佳处在托想之空灵,寄情之高远也”。

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3.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如“晴川历历汉阳树”一样含有地名。

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含有地名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试卷已出现的除外)
【答案】
1.明丽(日暮)怀乡
2.示例:托想空灵:本诗首联两句乍看似在写实景黄鹤楼,细读则有仙人乘鹤而去,只余悠悠白云,给人天地无穷之感。

寄情高远:诗人凭栏远眺,对此天地苍茫、烟波浩渺产生怀乡之情。

3.示例: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理解景色特点要抓住相关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画面。

理解作者情感,要抓住作者直接或间
接抒情的句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看似在写实景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细读则有仙人乘鹤而去,只余悠悠白云,给人天地无穷之感,堪称“托想之空灵”;“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天地苍茫、烟波浩渺之景物,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可谓“寄情之高远”。

3.本题属于主题性默写题。

抓住默写主题“地名”,写出相应古诗句即可。

如“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

3.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答案】①诗歌前两节运用了心理描写,以假设的语气对男子失约的原因进行猜测,以强烈的反问表达了女子思念心上人却不能见到的惆怅失落心理,爱之深、责之切,跃然纸上。

②最后一节“挑兮达兮”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女子城门徘徊、张望的行为,表达了她对心上人急切的盼望、思念之情。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这里是心理描写;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是心理描写;“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是动作描写。

体现了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4.阅读明代何景明的《雨夜》,完成后面小题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①万井②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注)①笳:一种乐器。

②万井: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村庄。

1.请另写出描写“雨夜”的连续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有错误
...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以声衬静。

因为深夜院静,才能听到疏落的轻微雨声,也听到了远风吹林的沙沙声。

B.颔联中“上”字用得好。

寒色“上”到梧桐树,可见寒色是慢慢浸润上来的,写出了秋的凄凉、萧瑟。

C.颈联视觉、听觉结合,先实写眼前之景,后想象远处之声,为尾联抒情蓄势。

D.尾联“江东”用项羽的典故,泛指家乡。

3.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本诗是如何寓情于景的。

【答案】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C
3.诗歌选取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意象(1分,答到一两个意象即可),描绘了一幅雨夜之景,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天涯孤客的思乡(思归)情怀。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

从积累的诗句中选择两句描写“雨夜”的连续两句诗作答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符合要求即可。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诗句“清笳万井中”并非是完全想象的,而是实际有的声响。

所以“后想象远处之声”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3.试题分析: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周遭的景物——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通过对秋天雨夜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幅雨夜秋思图,渲染了凄清的氛围。

再通过尾联,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作答时,抓住诗歌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分析作答。

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社肉:社日祭神之牲肉。

1.“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句中“伴”字用的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意思是这一路盛开的稻花静悄悄的,谁来作主?只有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

可以看出这里的“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红蜻蜓与绿螳螂,不仅在色彩上很艳丽,在二者之间加一“伴”字,把红蜻蜓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更突出它们的勃勃生机,使全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这首诗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

其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

一句反问,突出郊外气氛,充满山野情趣。

这成为千古名句。

描写了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色,以及朴素热闹的农家风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据此作答。

译文:
一道斜阳西照,篱笆边孩子们在欢快地玩耍;农家正烹煮着豆荚姜芽社肉,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浓香。

这一路盛开的稻花静悄悄的,谁来作主?只有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赏析“月黑雁飞高”。

2.请描述“大雪满弓刀”所展示的画面。

【答案】
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

2.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本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

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

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2.本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描述。

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

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据此描述即可。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小题。

题西太一宫壁其一①
王安石
柳叶鸣蜩②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③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注释):①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

西太一宫: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

②蜩(tiáo):指蝉③陂(bēi):池塘
1.这首诗中景物描写绘声绘色,请赏析前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这两句描写“柳叶”“荷花”“蝉鸣”极具有画面感,诗人巧妙运用了色彩和声音,“绿暗”,极写柳色之浓;“红酣”,极写荷花娇艳;隐于柳绿中的蝉儿,不见其形,只闻其声。

诗中红绿对照,色彩艳丽,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描写了夏景之美。

2.这首诗由眼前西太一宫的景象联想到江南的景色,触景生情,尾句“白头想见江南”,直接抒发自己对江南及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发了深沉的人生感慨。

【解析】
1.考查对诗句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这两句写所见景物,纯以名词巧妙组合,色彩对比鲜明。

“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

鸣蜩,就是正在鸣叫的知了(蝉)。

“柳叶”与“绿暗”之间加入“鸣蜩”,见于那些知了隐于浓绿之中,不见其形,只闻其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

“红”而曰“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了红晕。

“荷花”与“红酣”之间加入“落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表明那本来就十分娇艳的荷花,由于落日的斜照,更显得红颜似醉。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结合诗句“白头想见江南”,诗人由眼前美景,追忆远在江南故乡,眼下是夏季,但眼前的陂水却像江南春水那样明净,因而就联想到江南春水,含蓄地表现了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

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略作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案】
1.示例一:“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

示例二:“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2.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

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

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诗句“咸阳桥上雨如悬”中的“悬”是“悬挂”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如麻、连绵不断的景色。

语句“万点空蒙隔钓船”中的“隔”是“分开,隔开”的意思,写出了连绵不断雨将人的视线与“钓船”隔断,勾勒出了大雨中作者所见“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诗词中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对比映衬、借古讽今、虚实相生、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联想与想象、引用典故等。

此外还有夸张、烘托和反衬等。

作答时要根据诗句内容判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再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本诗的前两句“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叙写了作者在咸阳桥上所看到的下雨的景色,是实写;后两句“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转入虚写,想到洞庭春水色,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勾勒出了烟雨空濛、缥缈的景致。

据此理解作答。

也可以从对比的角度来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有关这首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B.颔联一句表示诗人要跟朋友分手,自己同样在宦海中沉浮。

C.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D.尾联两句诗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是全诗的中心所在。

2.王勃诗文俱佳,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答案】
1.D
2.与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不同。

本诗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是全诗的核心。

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没有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据此作答。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历来被诗家所称道。

请简要赏析两个字的妙用。

2.诗中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
1.“钟”是拟人手法,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用在这里,是以“昏晓分割”来衬托山势的高峻奇险。

2.作者由登泰山所看到的雄伟高大的山势,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登岳的愿望,抒发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
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11.古诗阅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②迥:远.③行杯:传杯而饮。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

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

【答案】①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③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乐以忘
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回答问题。

①《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 ③《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结合“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分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1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诉衷情①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②,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①公元1172年,陆游在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公元1189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十二年,期间写下了一系列诗词,《诉衷情》是其中的一篇。

②《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2.下面诗句中,与诗人“关河梦”所回想的画面不相仿的是()
A.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
C.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烽夜举。

(《谢池春·壮岁从戎》)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个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胸怀壮志,不畏劳苦,一心报效祖国;身披战甲,驰骋疆场,渴望建功立业。

2.B
3.“胡未灭”,表达诗人对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功业没有建成的遗恨之情:“鬓先秋”,表达诗人雄心虽在,两鬓已苍,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泪空流”,表达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解析】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这两句的意思是: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