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型材料作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喻型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大型船只的船舱底部有一舱室,空船状态时专门用来装水或石头,装上水就叫“压舱水”,装上石就叫“压舱石”。

有了它,船吃水深了,即使遇上大风大浪,也可以避免大幅摇晃和翻沉。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题意解析
比喻型作文题目的特征:
(1)隐喻性:比喻型作文题的隐喻性主要体现在所给的题目或材料往往比较具体、直观,而其内涵却有着极其丰富的意义。

例如文题“压舱石”比喻起稳定作用、把正方向、稳妥前行的因素。

如人生中的压力、责任、充实、原则、信仰、素养积淀等。

(2)象征性:主题立意往往从作文材料中提取、概括、抽象出来的,因此它往往是某一思想或观点的的浓缩,它一般要高于生活,具有了象征性。

例如“船”不仅是一般意义的船,它象征着人生、社会、国家、精神世界等。

(3)立体性:比喻型作文题的内涵往往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不断延伸,因此就比一般的作文题多了可挖掘的层面,这往往能给考生提供多元的思考角度和立体的创作空间。

比如谈“压力与人生”、“知识分子的责任”、“领导干部的原则”等。

2. 比喻型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1)紧扣关键词,悟出比喻意。

通过文题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悟出“压舱石”、“空船”、“避免大幅摇晃和翻沉”比喻意义,就找到了理解材料的突破口。

(2)从材料的因果关系中挖掘主旨。

船之所以不会大幅摇晃和翻沉,是因为“压舱水”和“压舱石”的重力作用。

反之,船之所以浮起来,是因为减轻自身的重力。

处理好两者关系,船才能轻浮水面或驶向远方。

这样,从材料的因果关系中就可以挖掘出主旨:我们在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时,要学会加减压;人生要学会充实自己;要想走得更远更稳妥,不同的人要有自己的“压舱石”……这样,考生就有了多元的思考角度和立体的写作空间。

立意角度
1、中心角度——从“船”和“压舱石”的关系来写
①我们在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时,要学会加减压;
②个人、集体、国家要有“压舱石”,才会稳步前行
③处理好“满”和“空”的关系:周国平说“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上帝。

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


④处理好“轻”与“重”的关系:米兰昆德拉说“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

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⑤理性质疑材料:人生远大目标的实现需要压舱石,是否更意味着需要负重前行,而不是减压?人生是背负着十字架的前行,你能承受的重量关乎自己的命途,关键时刻它可以帮你度过磨难。

2、重要角度
⑴从“压舱石”的作用来写:
①多读书,多积淀:按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说法,读书是要为自己准备“压舱石”。

比如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人文学的经典必是“压舱石”的精髓。

②党员干部立身做人、干事创业、为官从政,也都需要装填几块“压舱石”。

③亲民务实,是干事创业的“压舱石”。

④人活一世,总是要有点精神追求的,比如理想信念的这样“压舱石”。

如:信仰是立身做人的“压舱石”。

务实是干事创业的“压舱石”。

清廉是为官从政的“压舱石”筑牢人生的“压舱石”,让我们的青春扬帆起航。

筑牢人生的“压舱石”,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熠熠闪光。

⑵从“船”的航行来写:
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②控制好人生航程的重心,任凭风大浪急、泰山压顶都能从容向前。

③个人、集体、国家的发展需要扎实的根基。

④生命的意义在于负重前行,权力的价值在于责任担当。

⑤心中有磐石,脚底定生根;信念多坚毅,品行自崇高。

⑤沉潜下去,永远比虚浮其表令人受益。

3、边缘角度
①只谈避免人生的风浪
②谈如何成功
③脱离材料中心谈信仰、道德、担当等,写作时应
该注意“空船状态”“遇上风浪避免摇晃或翻沉”的比喻性质的条件限制,不可泛谈诸如信仰的意义等。

④未结合材料谈居安思危等。

类型作文
生命之舟,独立方能远航(59分)
阿尔贝特史怀哲曾言:“为了躲避生活中的惊涛骇浪,人们不断减轻生命之舟的重量,到最后沦为了困乏寂寞的旅人。

”在我们的生命之舟上,最初都装有压舱水或“压舱石”,有了它,才能避免摇晃和翻沉。

那么何为“压舱石”?它不是物质上丰盛的财物,亦非名利场上睥睨众生的权威,他应是每个人独立的精神与自由的思想,它引领着我们追求正义与善,开创光明与美好。

生命之舟,纵然用名利作风帆,用权力做楼阁,丢失了独立精神与思想自由,终将难免倾覆的结局。

然而许多人如同史怀泽所言,为了减轻生命之舟的重量,丢弃了“压舱石”,这就导致了社会之海里再无远航之人,到处都是喑哑、噤声,人们只一心构筑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幸福的蚂蚁窝”。

从而心甘情愿地交出独立与自由。

去换取所谓生存技巧的世故圆滑。

悲矣!智慧沦为了犬儒,中庸异化为精致
的利己主义,伟大的哲学也被稀释为心灵鸡汤,朱学勤痛言:“精神侏儒遍地,我们处于一个有悲剧却无悲剧意识,有罪恶却无罪恶感的时代。

”丢弃了“压舱石”的人们并非失明与无知,他们是知善而不善善,知恶而不恶恶,在坚持独立与自由可能会损失利益的环境下,他们以一种“选择性的失明”来保全自己,学会了与主流时刻融合,成为了单向度的人。

诚然,人皆希望“生活在别处”,怎奈何“自由在高处”而不堪仰望。

独立的人格被晕轮效应掩埋,被一言堂的隐性逻辑取代。

但是,请想一想苏格拉底,那个像流氓一样叮咬追名逐利之心的人,那个坚守信仰,高呼“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的人,熊培云提倡知识分子应有怀疑的精神与思想的乐趣,如同萨特一般“是不依附于任何人的独立个体”。

实则,普罗大众更需要一场灵魂拷问,趁着人们的内心还保有一丝独立与自由,切莫轻摇小舟驶向通往奴役之路,且跟随海鸥乔纳森打破那俗谛的桎梏。

当然,我所言作为“压舱石”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是理性的独立与有界限的自由,怀有这一一以贯之的价值判断,才不会落入昆德拉所言:“一切都可笑地被允许了,我们欣赏嵇康的“外不殊俗,内不是失正”,它不是自诩孤高的傲骨,也不是摧眉
折腰的趋炎附势,它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人格,是闪烁着自由光辉的羽毛,是风浪中不致倾覆的坚实倚靠。

【点评】这是篇论证推理思路较严密的考场议论文,首先由名言引出“生命之舟”需要“压舱石”,然后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明确提出“压舱石”是“独立的精神与自由的思想”,不再停留在感性抒发上。

再运用反面论证阐述丢失独立精神与思想自由的可悲与尴尬境地,并对其中内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最后补充论证,提出“理性的独立与有界限的自由”,概括准确,结构严谨,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借鉴的意义。

群众基础是社会之船的“压舱石”(58分)
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中写道:“人民道德的独立性是永远无法压制的。

”这句话强调了群众根基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它就像大型船只的“压舱水”或“压舱石”,有了群众基础,社会之船才能不偏不倚地破浪前行。

不少人会认为获得群众基础的最好办法无非就是集民心、集民意,形成高度集中的社会体制,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不得不说,这样的为政理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新政权刚成
立初期为了稳固政权,观念的整齐划一是有必要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推进,过分集中的思想统治无
外界环境多么险恶,世界格局如何变革,十三亿华夏儿女总能为民族顶起宽厚的脊梁。

相反,诚如犹太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极端主义的起源》一书中写道:“人们害怕使其独立的思想和对政府的反抗。

”要么,人们将说谎作为习惯形成语言腐败;要么,人们“吞声踯躅不敢言”。

而“不敢言而敢怒”,总有一天以稳固政权为本来目的的对人民思想的镇压,将成为独裁者的行刑台。

这就是失去民心这一为政基础的必然下场。

【点评】本文立意新颖,构思独特,富有哲思,是一篇以思想深刻而见长的佳作。

严谨的论证逻辑是本文的又一特色,作者在民主和集中两种对立政治体制中,展开理性辩证的思考,即关注矛盾本身,又善于化解矛盾实现二者的统一;既有深入的反思,亦有针砭时弊的批判。

富有思辨性,论证周密严谨,富有时代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