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作管理有偿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运作管理有偿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生能理解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

2. 学生能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方法,了解生产效率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3. 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运作中的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和库存管理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运用生产运作管理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产计划,进行生产调度和资源优化配置。

3. 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3. 培养学生关注企业生产实际,理解生产运作管理对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结合企业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高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对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
识,提高技能。

通过课程学习,实现上述课程目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
本章节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科学性和系统性。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 生产运作管理基本概念:讲解生产、生产系统、生产运作管理的定义及相互关系,分析生产类型及特点。

2. 生产计划与控制:介绍生产计划的概念、种类和编制方法,探讨生产控制的基本原理及实施策略。

3. 生产效率与成本分析:阐述生产效率、成本与生产运作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途径。

4. 质量管理:介绍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探讨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等质量管理方法。

5. 设备管理:讲解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分析设备选择、维护、更新和改造的策略。

6. 库存管理:阐述库存管理的基本概念,探讨库存控制、库存优化等方法。

7.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
1. 第1周:生产运作管理基本概念
2. 第2周:生产计划与控制
3. 第3周:生产效率与成本分析
4. 第4周:质量管理
5. 第5周:设备管理
6. 第6周:库存管理
7. 第7-8周:案例分析及总结
教材章节关联:
1. 生产运作管理基本概念(教材第1章)
2. 生产计划与控制(教材第2章)
3. 生产效率与成本分析(教材第3章)
4. 质量管理(教材第4章)
5. 设备管理(教材第5章)
6. 库存管理(教材第6章)
三、教学方法
为确保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 讲授法:用于讲解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知识,如生产类型、生产计划编制方法、质量管理原理等。

通过清晰的讲解,使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知识框架。

2. 讨论法:针对生产运作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例如,在生产效率与成本分析、设备管理等内容教学中,引导学生探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措施,以及设备选择和维护的策略。

3. 案例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
例,掌握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质量管理、库存管理等章节,引入相关企业案例,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运作中的成功经验和问题。

4. 实验法:结合学校实验室资源,开展生产运作管理模拟实验,如生产线设计、生产调度等,使学生亲身体验生产运作过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5.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程内容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如在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管理等章节,让学生分组制定生产计划和库存策略,并进行评价和优化。

6. 角色扮演法:在案例分析教学中,学生可以扮演企业中不同角色,如生产经理、质量主管等,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同理心和决策能力。

7. 课后实践:布置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生产运作管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估
为确保教学评估的客观、公正和全面性,本章节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估:
1. 平时表现:占总评的30%。

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环节。

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 课堂出勤:评估学生按时参加课堂的情况。

-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问题分析等。

- 小组合作学习:评估学生在小组中的贡献,如知识分享、协作解决问题等。

- 角色扮演: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如分析问题的深度、决策能力等。

2. 作业:占总评的20%。

包括课后作业、实践报告等,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 实践报告: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观察和分析生产运作管理现象,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考试:占总评的50%。

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 期中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前半部分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整个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选择题、计算题、案例分析题等。

4. 评估标准:
-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 技能运用:评估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估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和价值观。

五、教学安排
为确保教学进度和效果,本章节的教学安排如下:
1. 教学进度:
- 第1周:生产运作管理基本概念与生产类型
- 第2周:生产计划与控制
- 第3周:生产效率与成本分析
- 第4周:质量管理
- 第5周:设备管理
- 第6周:库存管理
- 第7-8周:案例分析、总结与复习
- 第9周:期中考试
- 第10-16周:重复第1-8周的教学内容,加强重点和难点的讲解与练习- 第17周:期末考试
2. 教学时间:
- 每周2课时,每课时45分钟,共计16周。

- 期中考试1周,期末考试1周。

- 课余时间安排:课后作业、实践报告、小组讨论等。

3. 教学地点:
- 理论课:学校多媒体教室,便于使用PPT、视频等教学资源。

- 实验课:学校实验室,进行生产运作管理模拟实验。

- 小组讨论:学校图书馆或教室,为学生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

4. 教学安排考虑因素:
- 学生作息时间:确保课程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的时段。

- 学生兴趣爱好:结合学生的兴趣,选择具有吸引力的案例和讨论话题。

- 学生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