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3单元专项练习(相关作家作品)(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专项练习(相关作家作品)
篇目(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格比的小堂倌
【英】狄更斯
我是马格比的小堂倌,这就是我的身份。
你不明白我的意思吗?多么可怜!但我想你明白,你应当明白。
瞧这儿,我是马格比车站饮食店的伙计,我们最大的骄傲便是从没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
这是个快活的场所!真的,我们是马格比的模范餐室。
我本人原来对顾客也客客气气。
但我们的老板娘一下子把我改造好了。
这真是个逍遥自在的地方!我认为,我们饮食业者在整个铁路线上,是唯一真正享有独立自主地位的。
只有在勇敢之岛和自由之土(当然,我这是指我们大不列颠),饮食业才合乎养生之道,对顾客的口腹之欲发挥了如此显著的节制作用。
有一个彬彬有礼的外国人,摘下帽子,要求我们的老板娘和女士们给他“一小杯白兰地”,她们只是透过他望着他背后的铁路,毫无反应,他只得亲自动手,大概这是他本国的习惯,这可不得了,我们的老板娘顿时怒火直冒,来不及搽发蜡,便竖起眼晴,劈手夺下了盛酒器,喊道:“放下!不准自己动手!”外国人吓得脸色发白,耸起肩膀惊呼道:“我的上帝!这是怎么回事?”我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些外国佬,我们的老板娘才想上法国实地考察,看看那些吃青蛙的家伙【注】怎么经营饮食业,好做个比较,明确认识到勇敢之岛和自由之土的饮食业如何出类拔萃。
我们几个女招待,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一致表示反对,因为正如她们每人说的,尽人皆知,除了英国,没有一个国家精通做生意的门槛。
既然如此,何必自找麻烦,要证明业已证明的真理?然而老板娘固执己见,不听劝告,买了一张船票,动身走了。
斯尼夫是嗤夫太太的丈夫,是我们店里一名无足轻重的正式职工。
有时我们忙得不可开交,便让他拿着开塞钻站在柜台后面;但是只要应付得了,从不请他帮忙,因为他对顾客低声下气,实在叫人受不了。
几个女招待对他很不客气,看到他低声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便把东西从他手上拍掉:看到他卑躬屈节打算回答顾客的问题,便把他的话打断,不让他往下说。
这样,她们弄得他老是眼泪汪汪的,仿佛他没有把芥末撒进三明治,却撒进了自己的眼睛。
我们的老板娘出国考察期间,店务便由嗤夫太太负责。
她常把顾客弄得哭笑不得,真是妙不可言!
老板娘回来了,据说,带回了不少骇人听闻的信息,她宣布:在一星期中生意最清淡的时刻,在梳洗室报告她出国考察的见闻。
梳洗室布置得庄严肃穆。
两个学员用花在墙上布置了三组花纹。
一组的文字是:“英国
永远不向外国学习!”另一组是:“不让顾客得逞!”还有一组是:“这是我们饮食业的大宪章。
”整个设计华丽美观,可以与舒坦的心情互相媲美。
老板娘登上了庄严的讲台,正襟危坐,目不斜视。
喷夫小姐和吹夫小姐坐在她的脚边。
她们后面,一般人不易看到的地方,是一位小堂倌,那便是在下。
老板娘板着脸,向周围扫视了一眼,问道:“斯尼夫在哪里?”
嗤夫太太当即答道:“我想最好还是别让他参加。
他是一头蠢驴。
”
老板娘赞同道:“他的确是一头蠢驴。
但正因为这样,不是更加应该对他加强教育吗?”
嗤夫太太说道:“可惜什么教育对他也不起作用。
”
但老板娘自有主张:“以西结,叫他进来。
”
我把他叫了进来。
这家伙垂头丧气的,一进屋便遭到了众人的呵斥,因为他仍随身带着开塞钻。
他辩解说这是“习惯力量”。
“力量!”嗤夫太太道,“我的上帝,请你别再谈什么力量。
听着!站在这儿别动,把背靠在墙上。
”
老板娘开始道:“我本来不打算讲那些令人作呕的见闻,但我还是决定谈一下,因为我相信,这能使你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行使你们在一个宪政国家中的权力,更加忠于我们的格言。
”
那些学员,作为格言的制造者,当即响应道:“对,对,说得对!”斯尼夫刚为参加这大合唱表现了一点意向,所有的眉毛已向他皱了起来,吓得他只好半途而废。
老板娘接着道:“法国人的卑贱无耻,从他们饮食业中奉承顾客的风气看来,已相等于拿破仑臭名远扬的任何卑鄙行径了。
”
“信不信由你们,但我得告诉你们,当我踏上,”说到这里,她很很瞪了斯尼夫一眼,“那个大逆不道的国土后,我立即给领进了一家饮食店,那里——我毫不夸张——出售的食物是真正可以吃的食物!”
大家喊道:“可耻!”只有斯尼夫没有作声,却用安抚的手在揉他的肚子。
老板娘继续补充道:“我要求你们以最大的愤怒注意我的话:他们对顾客服务周到,不,简直可以说彬彬有礼!”
我和女招待们无一例外,一致发出了愤怒的狂叫。
骚动的会场突然安静了。
原来,讨好顾客的天性使斯尼夫再也忍耐不住,在头顶上挥舞着开塞钻,奔出了屋子。
你如果到马格比车站附近饮食店来,你假装不认识我,我会把右手的大拇指伸到肩上,向你指出哪位是我们的老板娘,哪位是喷夫小姐,哪位是吹夫小姐,哪位是嗤夫太太。
但是你再也见不到斯尼夫了,因为那天夜里他就失踪了。
他是遇难了,还是给撕成碎块抛弃了,这我说不清楚,我只知道他的开塞钻作为他一味奉承顾客的罪证,依然留在店里。
(有删改)
【注】“食蛙者”是法国人的外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段交代了“我”的身份,以嘲讽的口气与读者对话,指出马格比车站饮食店最大的骄傲是从不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确立了全文讽刺的行文风格。
B.小说中将几个女招待取名为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这样的命名颇具嘲讽意味,直白形象地写出了她们对待客人的服务态度。
C.小说通过种种夸张描写表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衬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人们更易反思自我、他人和社会,达到教化的作用。
D.小说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如“只有斯尼夫没有作声,却用安抚的手在揉他的肚子”这一细节反映了在老板娘的淫威下斯尼夫的顺从心理。
2.下列关于文本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也通过“我”与店中其他服务人员的对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称呼法国人为“吃青蛙的家伙”,认为法国人“卑贱无耻”,反映出英国人的傲慢、自大的心态,恰恰暴露其自身的顽固与愚昧。
C.小说以车站上的一个小小饮食店为故事背景,将锋芒指向了整个英国社会和制度,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D.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给人以非常荒诞的感觉,但实则是作者对荒诞现实的批判,讽刺了英国人自诩为文明人的丑态。
3.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小说结尾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
4.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必然带着时代的精神印记,从他身上,可以看到那个社会的某一类人的缩影,这就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概括分析文中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答案】1.D2.A3.①“我说不清楚”表明“我”对斯尼夫不幸命运是存疑的,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②而“开塞钻”最后依然留在店里,则暗示了英国这种荒诞的观念最终会被历史扫进垃圾堆,而以“开塞钻”为典型的服务意识迟早会到来。
4.①文中的老板娘自大傲慢、专制蛮横,代表着当时的英国统治阶层。
②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完全听从于老板娘,狐假虎威,阿谀奉承,代表着英国社会中统治阶层的帮凶及爪牙。
③“我”原本有自己的主张,但慑于淫威而屈从于老板娘,代表着英国社会中具有奴性特征、不敢反抗的人。
④斯尼夫一直有自己的主见,最终反抗老板娘的“教导”,代表着英国社会中觉醒的具有正义感的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这一细节反映了在老板娘的淫威下斯尼夫的顺从心理”错,从下文“在头顶上挥舞着开塞钻,奔出了屋子”的信息可知,斯尼夫并未顺从老板娘。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通过‘我’与店中其他服务人员的对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错,从文中描写来看,“我和女招待们无一例外,一致发出了愤怒的狂叫”,“我”与那些女招待并没有什么不同,小说并未通
过“我”与其他服务人员的对比来揭示主题。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他是遇难了,还是给撕成碎块抛弃了,这我说不清楚”,“说不清楚”是因为斯尼夫最后结局如何“我”并不知道,表明“我”对斯尼夫不幸命运是存疑的;这样写让读者自己去猜测和想象,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开塞钻作为他一味奉承顾客的罪证,依然留在店里”,“开塞钻”代表什么?开塞钻是斯尼夫手里拿的工具,结合“他对顾客低声下气”“他低声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他卑躬
屈节打算回答顾客的问题”可知斯尼夫身上具有服务意识,而“开塞钻”就代表这种服务意识。
那么“开塞钻”最后依然留在店里,就意味着典型的服务意识迟早会到来;与之相对的“我们
最大的骄傲便是从没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对顾客的口腹之欲发挥了如此显著的节制作用”,对顾客毫无礼貌等英国这种荒诞的观念最终会被历史扫进垃圾堆。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文中主要涉及了四类人物。
首先是老板娘,她是马格比车站饮食店的主人,在这个店里具有绝对权威,代表着当时的英国统治阶层。
她去法国考察餐饮业,回来却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本来不打算讲那些令人作呕的见闻,但我还是决定谈一下,因为我相信,这能使你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行使你们在一个宪政国家中的权力,更加忠于我们的格言”“法国人的卑贱无耻,从他们饮食业中奉承顾客的风气看来,已相等于拿破仑臭名远扬的任何卑鄙行径了”,可见她是多么自大傲慢;她开会时板着脸,向周围扫视了一眼,问道,“斯尼夫在哪里?”,并认为应当让这头蠢驴接受教育,她对顾客拿“一小杯白兰地”的要求置之不理,并对自己动手去拿的顾客怒火直冒,“竖起眼睛,劈手夺下了盛酒器,喊道:‘放下!不准自己动手!’”,可见她专制蛮横。
其次是“女招待们”,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完全听从于老板娘,狐假虎威,当斯尼夫对顾客低声下气时,她们觉得“实在叫人受不了”,看到他低声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便把东西从他手上拍掉”;看到他卑躬屈节打算回答顾客的问题,“便把他的话打断,不让他往下说”。
她们还阿谀奉承,老板娘要开会,她们把“梳洗室布置得庄严肃穆”,“两个学员用花在墙上布置了三组花纹。
一组的文字是:‘英国永远不向外国学习!’另一组是:‘不
让顾客得逞!’还有一组是:‘这是我们饮食业的大宪章。
’”;当老板娘讲话时,“那些学员,作为格言的制造者,当即响应道:‘对,对,说得对!’”,她们代表着英国社会中统治阶层的帮凶及爪牙。
再次是“我”,“我”与那些女招待们本来不同,慑于淫威而屈从于老板娘,“我本人原来对顾客也客客气气。
但我们的老板娘一下子把我改造好了”,“我”最后也跟女招待一样了,“我和女招待们无一例外,一致发出了愤怒的狂叫”。
“我”代表着英国社会中具有奴性特征、不敢反抗的人。
最后是斯尼夫,他与店里的人都不同,他对顾客客气,甚至低声下气,“他对顾客低声下气”“他低声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他卑躬屈节打算回答顾客的问题”,尽管他受到老板娘和包括自己的妻子在内的人的嘲讽和打击,但他一直有自己的主见,最终反抗老板娘的“教导”,“讨好顾客的天性使斯尼夫再也忍耐不住,在头顶上挥舞着开塞钻,奔出了屋子”。
斯尼夫代表着英国社会中觉醒的具有正义感的人。
篇目(二)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孩子的力量
(俄)列夫·托尔斯泰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
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
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
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
”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
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
”一个男人对孩子说。
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
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
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
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
”父亲说。
“什么?”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
我……我就来。
”
“你不去,我也不去。
”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他们会打你的。
”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
”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
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
“你呢?”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
你去吧,乖孩子。
”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
“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
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中带出去。
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
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
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
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中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警察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并且对着人民开枪,杀死了人,被人民群众俘获。
B.儿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群众生发悲悯情怀。
C.“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与爱、同情和怜悯,也正是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D.“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6.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7.“孩子”的出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从主题思想、形象塑造和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
【答案】5.B6.①仇恨群众,冷漠固执高傲;
②维护孩子的尊严,充满父爱温情;
③尚未泯灭人性,最终被感化。
7.(1)从主题思想上看:孩子的出场有利于展现文章主题。
孩子的出现促成仇恨双方再次审视自己,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尤其是人们从起初的愤怒仇恨到最后的宽恕谅解,前后态度的反差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放弃残酷仇恨,回归友善纯真。
(2)从形象塑造上看:孩子的出场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原本冷漠高傲的警察,也有父爱温情;原本充满仇恨的人们,心底深处却是善良仁爱的,人物形象本身看似矛盾却是真实的再现。
(3)从结构安排上看:孩子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孩子的出现打破了双方的对立,使文章情节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出,吸引读者。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B.“儿子的出现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错。
儿子的出现,使得愤怒的群众生发出悲悯情怀,但并没有让警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文所写警察曾经打死过无辜民众,即使被捉住,也“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表现出他的冷漠、固执和对群众的仇恨;
“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在孩子面前,他却要求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处死他,表现出其温情父爱的一面;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当大家决定放了他时,他大哭,表明他并没有完全泯灭人性,最终被感化了。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这类题目一般要从如下角度思考:①是否侧面烘托主要人物,使其个性鲜明。
②是否牵钱搭桥,推进情节。
③是否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④是否升华主旨,画龙点睛。
本题题干要求比较明确,从主题思想、形象塑造和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孩子出场之前的警察对群众没有一丝怜悯之心,也没有一点悔过之意,表现出来的就是冷漠残忍的形象,而孩子出现后,他作为父亲温情的一面才得以展现出来。
原本冷漠高傲的警察,也有父爱温情;原本充满仇恨的人们,心底深处却是善良仁爱的。
孩子的出场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孩子的出现使愤怒的群众受到了触动,有了原谅警察的意愿,而警察也被群众所感化,唤醒了内心的人性,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孩子的出现促成仇恨双方再次审视自己,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尤其是人们从起初的愤怒仇恨到最后的宽恕谅解,前后态度的反差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告诉我们应放弃残酷仇恨,回归友善纯真的美好世界。
从情节结构来看,没有孩子的出现,就不会有后面情节的发展,所以孩子的现出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孩子的出现打破了双方的对立,使文章情节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使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出,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篇目(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雨中的猫
(美)海明威(注)
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
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
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
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
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
这会儿正下着雨。
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
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
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
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
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
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
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我要去逮那只猫咪。
”妻子说。
“我去。
”丈夫躺在床上说。
“不,我去。
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
”
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
“别淋湿了。
”他说。
他的妻子下楼去了。
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
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了。
”妻子说。
“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
”
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
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
雨下得更大了。
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
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
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千万别淋湿了。
”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
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
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
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
她突然大失所望。
女侍者望着她。
“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刚才有只猫。
”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有只猫?”
“对,一只猫。
”
“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
“对。
”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
”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
”
“来吧,太太。
”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
”
“我想也是。
”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
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
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
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
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
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
乔治还在床上看书。
“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
“跑了。
”
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
“我真想要那只猫。
”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
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
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
”
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