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资源,生活处处皆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借资源,生活处处皆文章
发布时间:2023-02-17T06:34:23.36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488期作者:龚霞[导读]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体验生活。
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团结湖分校100026
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完成作文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在探索的课题。
可现实是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缺少素材,怕写。
其次,教师的指导空泛,不得法。
课堂四十分钟的习作,其实是对平时生活积累的反映,和作家写作同样道理,厚积才能薄发,作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为此,我在教学中,巧借资源,利用生活当中的资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体验生活、发现素材资源,促生兴味盎然的文章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体验生活。
过去,一些学生害怕写作文,原因之一是一些传统的命题作文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无从下笔,久而久之害怕、讨厌作文。
平时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体会,及时记录,为习作积累生活素材。
如:周末布置学生学当家、做家务、招待客人;每学月开展专项技能竞赛,每学期开展科技嘉年华。
借助传统节日这些生活中的资源,布置学生了解收集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和家长一起准备过节。
元宵节、冬节布置学生搓汤丸、煮汤丸吃;端午节包粽子等。
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手、脑、眼、口并用收集材料,获取知识,积累生活,并以循环日记形式记录经历、见闻和感受,每周交流一次,实现材料共享。
由此可见,习作动笔之前,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去体验生活,发现资源,挖掘生活素材,才会生成兴味盎然的文章。
二、参与实践,发现活动资源,成就充实灵动的文章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习作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练笔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见识感受和写作资源,习作才言之有物,才有独特见解和感受。
学生去参观陶艺馆之后让每人动手做一件陶艺作品。
回校后让学生交流学做陶艺品的经过和感受,然后再让他们习作。
大部分学生写出来的习作都生动、充满童趣。
如:学生小杨在《我成功地做了一件陶艺作品》中写:“做完这个笨拙的花瓶,我嘘了一口气,额头已经冒出汗水。
再照一下镜子,我的脸成了大花猫。
望着陶艺馆里那些图案美丽、制作精巧的作品,我终于体会到了,原来制作一件陶瓷作品是多么不容易啊!陶器的出现和应用,无不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我还体会到了劳动创造美的真谛,拓展了无限联想的空间,今后,我要多参加这种活动,体验成功的来之不易。
”因为亲身参与,学生的习作内容充实、灵动。
诸如此类的活动寓学习于实践中,寓习作于快乐中,做到知、行统一,学生乐意参加,效果显著。
三、情感交流,发现身边资源,撰写为之动容的文章
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习作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
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把情感体验的作业渗透到学生生活中,丰富情感经历,深化感受,习作时才能表达真情实感。
如:母亲节那天放学前,我布置学生回家后动手为妈妈做一件礼物,做一项家务,替妈妈洗脚,并把她当时的反应和自己的感受记下来。
第二天早读课,我让学生把昨晚的经过写下来,那些习作真挚感人。
有个学生写:这时,我看到妈妈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眼里有闪闪的泪花。
她用颤抖的右手接过我亲手做的小船“一帆风顺”号,左手抚摩着我的头发,哽咽着说:“儿子,你长大了,懂事了……”另一学生写道“我双手握着妈妈泡在水盆中的脚,泪水悄悄地出来了,今天我才发现妈妈的脚原来如此粗糙,脚板结着又厚又硬的茧……妈妈每天大清早就去上班,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她的脚记录着岁月的艰辛和操劳,而我为妈妈分担过什么呢?我不敢抬头看妈妈的眼睛,眼泪止不住滴在水盆里……”有了情感的亲身体验,学生写出来的习作一气呵成,细节描写生动,感情真挚。
所以,把情感体验渗透到教学中,渗透到学生生活中,是丰富学生情感和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之一。
有效的情感交流,发现身边资源,撰写为之动容的文章。
四、课外阅读,广博资源,收获低耗高质的文章
课外阅读是学生了解知识,认识世界,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师应重视指导课外阅读,让学生从中汲取精华,丰富语言积累,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读好课内文章固然重要,但每学期课内二三十篇课文,即使读得滚瓜烂熟,所得也非常有限,所以应培养学生养成课外自觉读书、看报的习惯。
从一年级开始,每年都要指导学生看合适的课外书。
如:《中国通史》《爱的教育》《鲁滨逊的漂流》《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些书目包含了自然科学、情感教育、生活常识等等,让学生从阅读中增长见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倡导亲子阅读,推荐好书、好文章给学生与家长共读,兴起读好书的热潮。
高年级学生的读书交流还可以对所读的作品进行品评,品评从几方面入手:首先:交流汇报从文中收集的好词好句,理解作品的精彩片段,体会表达方法。
其次:读完作品懂得了什么,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最后:联系自己生活、学习实际或社会现象谈谈感受……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自然输出语言。
课外阅读,这些广博资源,让孩子们的文章低消耗高质量。
习作的资源,蕴藏在学校中、家庭里、社会上;存在于学生的眼睛里、耳朵里、心灵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记得《红楼梦》中有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常以此联教育学生,也常作为习作教学的心得自勉。
用心、耐心地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实践,并乐于思考、练笔,身边时时有素材,生活处处有文章。
教师指导习作,评改习作,巧借资源会让我们更多回味童心、童言、童趣,体会生活处处有文章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