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练习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手练习要点
传统太极拳的技法通过推手练习来把握。

在推手练习的过程中,初学者必需把握四种劲。

用传统的武术术语来说,这四种劲分别为黏劲、走劲、引劲和拿劲。

从技击的角度讲,四种劲又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化劲和发劲。

黏劲和走劲属于化劲;引劲和拿劲属于发劲。

笔者于1964年在上海师从褚桂亭先生习杨式太极拳,有幸得闻其详,今粗述先师遗意,以飨武林同好。

作为推手练习的初学者,在这四种劲中,首先应把握黏劲。

所谓黏劲,即太极拳书上常说的“不丢”。

与对方交手时,招式千变万化,但有一点必需时刻提示自己,即知己知彼。

如何才能做到知彼?这就要求使用黏劲,黏住对方的皮肤,体会对方劲的走向和强弱。

这也叫听劲或懂劲。

拳谱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把握黏劲,要在平常的推手练习中悉心体会。

做到不顶劲,不丢劲,不让先,不落后,静心以求同步,这是感觉双方劲力消长变化的高级知觉运动。

练习者务求两臂放松,周身绵软,不用力,求轻灵。

通过长时间的磨炼,去掉身上的强硬、拙力,化僵为柔,完全做到用意不用力,这样就能轻灵奇巧,内劲暗藏,相随不背,对对方的劲道了如指掌。

因此,做到“不用力”几字最难。

许多练习者不明白这个道理,喜爱用蛮力,不能做到舍己从人,假如遇到对方力大于己,便败下阵来,这和太极拳要求的四两拨千斤,相去甚远。

所以,练习黏劲,除了勤习不辍,还要专心参悟。

练拳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

下面我们谈谈化劲中的另一种劲――走劲。

所谓走劲,即“不顶”。

在对抗中,一旦感觉到对方使蛮劲向我逼迫过来,千万不行硬顶。

应当顺
着对方劲道的方向,把他的劲引到另一边去。

打个比方,就似乎治水,洪水汹涌袭来,光靠筑坝抵抗,究竟不是良策。

假如采纳疏导的方法,把水流引向低处,便可起到长期的缓解作用。

走劲的道理也是这样,对方大力袭来,假如硬顶,势必有受伤的危急。

如果把对方的劲引向一边,则对方的劲力必定落空,我则可以乘虚出击,事半功倍。

因此拳谱说:“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双方用劲硬顶,就是双重,这是我们太极拳练习者要竭力避开的。

走劲练习的最高境界,应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略微有一点劲加在身上,都可以化去。

练习走劲的关键在于学会用腰。

腰脊要做到垂直中正而放松。

垂直中正,则易转动;拉长放松,则不易受力。

所以,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提到“虚领顶劲”,指的便是腰脊的垂直中正和放松拉长。

在化劲中,黏劲是走劲的基础,走劲是黏劲的目的。

黏劲是感受对方的劲道,为走劲做预备。

走劲又是为发劲做预备。

假如说化劲是采纳逆来顺受的方法,引人入彀,那么发劲则是后发制人。

引劲的动作是圆弧形,随机应变,讲求一个“顺”字。

对方劲道既然已经被我化去,那么制敌之时,只要顺其自然即可。

我顺人背,对方纵有千斤之力,也使不出来,这就是太极拳的奥妙之处。

引劲后对方失去主宰,我则便以拿劲克敌。

拿人须拿关节部位,如指、腕、掌、肘、肩等处。

拿劲特别重要,只有拿得准,才能发得狠。

发人不准,缘由多半是引劲不合,或者拿劲不准。

太极拳拿与发有极亲密的关系。

陈照奎先生曾经指出,发人的方向与时机都很重要,假如能做到时机得当,方向精确,则发人如弹丸脱手,抛之即出,浑身各部位皆可发人。

所以,学习太极拳,假如能把握以上所说的四种劲,则可以说入门矣。

推手练习的目的即在体会上述的四种劲。

太极拳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除了刻苦练习、持之以恒,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复思索,请教明师,便可登堂入室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