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不分版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不分版本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不分版本
山东泰安肥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前须知: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答复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复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半个世纪以前,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同样还是在这本书中,费老也告诉我们,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共同经营着家庭事业。

虽然还有天下与国家等关系的存在,但它们在客观上离自己太遥远。

大多数人都过着守望相助的生活。

差序格局概念的提出,实现了我们从理论上来认识乡土中国之可能,其解释力之强大已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经典概念。

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林林总总的理论和概念都是西方学术的舶来品。

他们给我们输入什么理论、概念和方法,我们就用什么理论、概念和方法;他们建立了什么新的学派,我们就赶紧学习并介绍什么学派。

正是在这层意义上,差序格局的提出显现了它的重要地位,为中国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范例和理论方向。

遗憾的是,这个概念一花独放了60多年,没有照应,没有开展。

当中国学术界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中国社会的理论模式之时,代表着中国传统精华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

由于我们尚未有现成理论和概念可以套用,造成经验描述性、总结性成果大量涌现,理论创新鲜见。

仅就农民城乡流动问题而言,即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城乡二元结构〞、“新生代农民工〞等话语主题。

总之,有关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所显现的特点一直是经验研究不少,而理论概括缺乏,直至我们在2011年第1期《读书》上读到吴重庆先生写的《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才使得我们有时机看到理论苗头的出现。

此文努力想答复的问题是,今日中国农村究竟是什么特征的社会,现代中国农村的社会运行逻辑是什么。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作者首先回到费老的《乡土中国》里,对熟人社会的行动特点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总结:舆论压人;“面子〞有价;“社会资本〞可积累。

尽管我们还可能从其他一些方面来概括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但这三个方面根本上覆盖了传统中国人生活的三个要素:伦理道德;人情面子;关系运作以及三者叠加起来的权威控制与管理。

有关这三个方面,曾有学者分别尝试过学理性的探讨,并有不少成果问世。

但作者的问题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大量外流,中国农村越来越空心化,我们所熟知的乡土中国现在怎么样了?借助于作者的实际考察,他发现,目前走出农村外出打工的人主
要是农村家庭里面的主事人。

他们原本是家庭里的顶梁柱,干农活的主力,社区活动的参与者及利益纠纷的当事人,如果这些人外出,常年不在家,那么农村的主体就没有了。

农村主体的缺失带来的是乡村伦理道德、人情面子及关系运行方面的变异。

于是上述熟人社会的行动特点变成了:舆论失灵;“面子〞贬值;社会资本流散等。

也就等于说上述中国人生活的三个要素的功能退化了。

但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是称之为熟人社会呢?因为外出打工者的根还在那里,他们会周期性地回到家乡,并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重新激活道德、面子和关系等的运作,算一个总账。

〔摘编自《光明日报》《乡土中国的变迁》翟学伟〕1.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中国社会是无视天下与国家等关系的熟人社会,大多数人都过着守望相助的生活。

B.除差序格局概念以外,60多年来,中国社会学使用的概念都是西方学术的舶来品。

C.差序格局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范例和理论方向。

D.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迁,导致我们尚未有现成理论和概念可以套用。

2.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文章开门见山,在第一段就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的中心论点。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有对当下理论缺失的归纳,更有对理论创新的剖析。

C.文章引述农民城乡流动问题,旨在论证农村社会问题研究理论概括缺乏的观点。

D.文章末段以“熟人社会〞为根底着重论证了“无主体熟人社会〞的成因与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舆论压人、“面子〞有价、“社会资本〞可积累是吴先生对《乡土中国》熟人社会的行动特点的总结。

B.吴重庆先生把研究的问题聚焦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越来越空心化后,乡土中国的未来走向。

C.家庭里的顶梁柱、干农活的主力等这些农村主体的缺失带来的是乡村伦理道德、人情面子及关系运行方面的变异。

D.因为打工者会周期性地回到家乡,并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重新激活道德、面子和关系等的运作,我们还是称之为熟人社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生命诞生以来,从原核到真核,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海洋到陆地,简单与复杂并存,繁盛与灭绝交替,走向了一篇篇跌宕起伏的演化乐章,其间洋溢着生命诞生与繁盛的欢颂,伴随着物种灭绝与衰落的悲怆。


这是钟扬为2016年刚刚竣工的上海市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自博馆〞〕参与写作的500多块图文展板之一,很少有人知道,这细腻而又富有文采的文字,竟出自这位看起来五大三粗的理工男之手。

如果说,“采种子〞是钟扬的“主业〞,那么科普那么是他最爱的“副业〞。

在自博馆建设期间,该馆图文工程负责人之一,自博馆研究设计院展览设计部主任鲍其泂为寻找图文写作参谋“操碎了心〞。

因为学科跨度大、文字要求高,她先后联系的几家高校都因这个工程难度太大而婉拒。

鲍其泂知道钟扬太忙了,因此想拜托他帮助牵线或引荐一些专家。

令她没想到的是,钟扬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个没什么回报、时间紧的“烫手山芋〞。

“我们会毫不客气地把最难的局部留给他。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每次听说钟老师从西藏回上海了,我们都会立刻和他预约时间,他总是爽快容许。

〞鲍其泂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从2001年起开始和上海科技馆合作,他使用过很多身份,有时是评审专家,有时是科学参谋,有时是科普活动主讲人,有时是标本捐赠人,有时甚至是供给商。

他时不时会出现在科技馆或者自然博物馆的各个角落,每一次,都带着特定的任务过来。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赵佳媛是钟扬的学生,她见证了导师这些年在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2003年~2017年,钟扬共撰写、翻译、审校了10本科普著作,其中不乏《大流感》这样的“网红书〞。

“《大流感》这本书,内容包罗万象,语言风格多变,钟老师对推敲文字乐在其中,他会突然在吃饭时得意洋洋告诉大家他的译法,当然偶尔会被我们反驳,他也会欣然接受。

〞赵佳媛回忆。

对中小学生来说,钟扬可以称作“科学队长〞了。

他连续7年屡次为全国中小学生义务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任学校科学参谋。

来自上海实验中学的朱薪宇就深受他的感染。

“当时去听教授讲座,一下子就被钟教授生动的演讲吸引住了,从此我就成了教授年龄最小的学生,并开始跟随他学习科学……听他的课,你永远都不会感到无聊,在钟老师的指引下我慢慢爱上了科学。

〞朱薪宇说。

“做科学传播是件好事情,我当然支持啊!〞在钟扬的鼓励下,朱薪宇和同学们在学校开设了“学与做科学社〞。

另外,钟扬还帮这个社团撰写舞台剧脚本,并利用零碎时间帮助同学们排练。

钟扬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精力做科普?赵佳媛认为,与其说科普,不如简单地说是他愿意教人。

“钟老师对‘批判性思维’念念不忘。

他觉得对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乃至思维教育非常重要,他还想着要把大学专业教材改成适合小朋友的音频故事,想着要为孩子们写一本科学故事书,想着去中学给科学社的孩子们上课,还想着开设更系统化的科学营……〞赵佳媛说。

材料二
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上,主持人问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活动的袁隆平是不是也做梦,梦见过什么?
袁隆平尽管是一位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凡人,当然要做梦。

他快乐地答复: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

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1986年,袁隆平在总结国内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经验的根底上,根据已掌握的新材料,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

在他的著名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中,科学地将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优势利用,再到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战略开展阶段。

假设将杂交稻强优组合的优势固定下来,就可以免除年年制种,成为一系法杂交稻。

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缺乏〞:前劲有余,后劲缺乏;分蘖有余,成穗缺乏;穗大有余,结实缺乏。

他组织助手和同行,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解决。

他主持的“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方案论证,正式立项开展研究,袁隆平担任了国家“863-101-01〞专题的责任专家。

1995年,两系杂交稻根本研究成功,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并列为榜首。

1997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重要论文。

1998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和9月在埃及开罗召开的第19届国际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言:由于采取了形态改进与杂种优势利用有机结合的技术路线,中国在培育超级稻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经过中国许多科学家10多年的协作研究,目前技术上的难题已根本解决。

袁隆平预计,亚种间超级杂交稻将在近几年内应用于生产,并将在下世纪初大面积生产中发挥巨大的增产作用。

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在他《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袁隆平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袁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1998年,经权威的资产评估所评估,“袁隆平品牌〞无形资产价值1000亿元。

在各国水稻科研工作者心目中,位于长沙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麦加〞那样的圣地。

近十几年来,杂交水稻不断走向世界,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推广,这项技术是我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农业科技专利。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的兴起。

4.以下对材料一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3分〕A.文章直接引用了钟扬的一段细腻而又富有文采的文字,目的是表现他渊博的学识和乐于奉献的一面。

B.对设计部主任的求助,钟扬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个没回报、时间紧的“烫手山芋〞,是源于他对科普的热心。

C.从2001年起开始和上海科技馆合作,钟扬使用过很多身份,可以看出他科普工作的繁忙。

D.对学生来说,钟扬连续屡次为全国的中小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可以称作“科学队长〞了。

5.以下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 〔3分〕
A.“假设将杂交稻强优组合的优势固定下来,就可以免除年年制种,成为一系法杂交稻〞,袁隆平认为杂交水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需要年年制种,不利于推广。

B.“经过中国许多科学家10多年的协作研究,目前技术上的难题已根本解决〞,这句话强调“许多科学家10多年的协作研究〞,突出集体力量,表现了袁隆平的优
秀品格。

C.袁隆平在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和第19届国际水稻会议上的发言预计,亚种间超级杂交稻将在下世纪初大面积生产中发挥巨大的增产作用。

D.“袁隆平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高达1000亿元,在各国农民和水稻科研工作者心目中,长沙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麦加〞那样的圣地。

6.结合材料一,概括钟扬在科普方面做了哪些工作?〔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告别语
铁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

朱丽每次来舅舅家,都住这间。

前几次,朱丽没怎么留意这个房间。

她常常一大早就出门购物,客房只是她睡觉和存放购物收获之处,每次离开时,壁橱里都堆着一些被她遗弃的装衣服的纸袋子。

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总是给她一些钱买东西。

但在她眼里,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为逃婚而来舅舅家之后。

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沮丧又难为情,哪儿都不去,关了,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躺着。

一日,喧闹的声音从窗外的院子传来,异常清晰。

二楼的这间客房,似乎格外便于收集声音。

从前她怎么没有发现?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应酬,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可是,迟迟没有听见孩子发出的辞别之声。

一连许多天,邻居的院子总是很热闹。

那句她已经熟悉了的提醒句源源不断飘进窗口:“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或者“小宝,和爷爷、奶奶说再见!〞然后照例是短暂的安静。

她看见的小宝,要么听而不闻地摆弄一辆遥控越野吉普车,要么跑向草坪,爬上那只摇椅摇着自己……
朱丽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慨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

她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

在婚礼上,朱丽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瘀血。

她紧盯住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婚,怎会再殴打母亲呢?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般的命运,连个“再见〞也没对大家说,连
个招呼也没跟与自己相恋多年、对自己关心备至的新郎打。

每次想到这里,朱丽就赶紧打断思路,好似假设不打断,她的各种谴责便立刻潮水般向她涌来。

她对付不了这些,如同她不能担当一场婚礼。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一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

她又听见早已熟悉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露露说再见!〞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来的短促的安静。

她果然“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应酬着辞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

接着她耳边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童音:“再见!〞那童音清楚是小宝的。

这是个珍贵的时刻,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小宝说。

“再见!〞另一个童音照应着。

朱丽迅速从床上爬起来赶往窗口,像是怕错过什么,又以为是听错了什么。

她看见门廊下站着小宝和家中大人,另外一对男女,正领着一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小女孩往院子门口走。

这前所未有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再见!〞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小宝拖着长声跺起脚来,仿佛对“再见〞这个词不依不饶。

“再——见!〞露露也拖起长声,像是要迈步跑向小宝。

两人无休无止地“再见〞起来,好似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小宝更剧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当地向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

到后来,憋红了小脸,捯着气,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这实在不像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剧烈而壮观。

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

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辞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生命。

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她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脸色苍白,缺少血色的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

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

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琢磨着,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翻开呢?
(有删改) 7.以下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小说中的“客房〞,既是故事发生的环境,也是“朱丽〞和“小宝〞两条表达线索
的交汇点。

对“客房〞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也使小说结构更加
紧凑。

B.小宝辞别露露时的热情与辞别大人时的漠然构成比照,那此起彼伏的“再见〞声,表现出小宝因露露要走挽留不住而感到绝望。

C.“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生动写出了小宝那一声“再见〞的难得和珍贵;而“迅速〞“赶往〞等词语,形象表现了朱丽第一次听到小宝说“再见〞时的意外。

D.大人要小宝与他不认识的人说“再见〞,小宝不愿合作,这说明世故的“大人〞和率性的“孩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8.朱丽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9.小说以“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翻开呢?〞结尾,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此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太祖少机敏,有权数,而任侠放纵,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
..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郡界肃然。

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
乡里
..。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

征太祖为典军校尉。

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
陈留太守张邈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
..。

太祖行.奋武将军。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太祖将迎天子。

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

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

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

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后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

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

〞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

既出,遂亡归。

及吕布破,谌生.得。

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以为鲁相。

十三年春,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

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郡界肃然/
B.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郡界肃然/
C.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郡界肃然/
D.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郡/界肃然/
11.以下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除:本义指“宫殿的台阶〞。

引申为“除去〔官职〕〞,“除拜〞“除授〞“除书〞等词语中的“除〞都是此意。

B.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

C.乡里:周制,王及诸侯国的国都郊内置乡,民众聚居之处曰里。

因以“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

D.盟主:也称“掌盟〞,是古代诸侯会盟的领袖或主持者,泛指同盟领袖或倡导者。

比喻主要事物的主宰者。

1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表:〔名词活用为动词〕上表
B.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间:空闲里〔此处作状语〕
C.太祖行奋武将军行:以……行事;履行〔职责〕
D.及吕布破,谌生得生:活活地〔此处作状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

既出,遂亡归。

〔二〕古代诗歌阅读〔此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咏风
李世民
萧条起关塞,摇飏①下蓬瀛。

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

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

劳歌大风曲②,威加四海清。

【注释】:①飏,[yáng],同“扬〞,飞扬,飘扬。

②“大风曲〞即《大风歌》。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击败反叛的淮南王黥布〕班师回京,回归途中,经过沛县,他邀集家乡旧友和父老兄弟饮酒,席间由120人歌唱助兴。

在宴席上他百感交集,即兴唱起这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土。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诗歌首句写风从关塞刮起,“萧条〞二点明风起自西北,风的气势迅疾万物萧索。

B.颔联写风的吹动使树木上花的色彩也纷乱不清,使山谷中鸟的啼叫声也隐约难辨。

C.三四两句写大风吹得“花乱彩〞“鸟分声〞,在表达上绘声绘色,极为逼真生动。

D.五六两句由高到低通过比照刻画出浮云的散去、水波的泛起两种景物的运动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