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修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一个重点
重点治理已遭沙 丘入侵、风沙危害严 重地段。
4.荒漠化防治的有效措施
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有计划 地恢复荒漠植被,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治理。
植物固沙
梭梭林(三年生)
沙拐枣固沙林
在活化沙地上恢复的人工植被
5.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西
海陆 位置
东
改善灌溉技术
解决能源
的途径
开源 节流
营造薪炭林 新建沼气池 利用风能、太阳能
推广省柴灶
(5)控制人口增长
有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建立人口、 资源、环境 协调发展的生
态系统
利 于 防 治 荒
漠
化
6. 我国治理沙漠成功的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 流域综合治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 防治
当井的数目不很多,而且间隔很远 的时候,在以井为中心的裸地之间还有 大片正常的牧场以维持牲畜的生存。
当人口和牲畜的数量增加时,不得不打 更多的井以满足人畜用水需要,而这样做的 结果最终导致整个牧场的毁灭。
4.另一种荒漠化现象 ——次生盐渍化
在荒漠地区作物生长必须依靠水源灌溉。 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人口和农田规模。
持续干旱
抑制风沙活动
加剧荒漠化进程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 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活动
根据图,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 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
点拨:
上图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 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 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世界范围内,阿根廷、巴西、智利、印 度、中国、非洲主要地区、中亚、中东等国 家与地区为主要受害地区。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 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西北地区的范围
提示:自然界线、行政界线、降水量界线
2、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2.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 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 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 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 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农作侵入牧区带来的影响
点拨:
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 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 进,结果是:
貌广布
绿洲农业
城乡分布 点状、带 状
干旱的气候为荒漠化提供了一个大的自然背景
5.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漠荒化的自然原因 干旱的气候
气候干旱少雨 平地多疏松的 大风日数多,且集
沙质沉积物
中在冬、春季节
基本条件
物质基础
动力因素
包含着荒漠化的 潜在威胁
(2)气候异常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多雨年
气温、降水 变率大
但是迫于人口的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 导致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 趋严重。
(1)次生盐渍化的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
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2)灌溉与次生盐渍化
人类在荒漠中之所以能居住下来,关键 在于从非荒漠源地得到大量的水分供应。以 人类最早的两个文明中心——埃及和美索不 达米亚来说,两者均地处荒漠,水分的来源 是外来河流。
点拨:
这是由当地干旱的 环境决定的。水分条件 消失容易而形成难。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紧 紧 相 邻 的 沙 漠 和 绿 洲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现有林地
作为防护林
绿洲边缘的 灌草林带
发展林业、牧业
已荒漠化的地方
退耕还林 退耕还牧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 牧区的能源问题
沼气池
薪炭林
石质荒漠化
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 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裸露的地表, 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 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
次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 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 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 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 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 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随着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不断 进步,荒漠化,也逐渐被作为一个 代表全球环境恶化的严重问题。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防治的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 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 原则。
漠化土
地
地面积 中,人 类活动
荒 漠 化 的
不当引
人
起的占
为
90%以
因
上。
素
3.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
(1)过度樵采
为了增加收入 无节制采挖药、菜
严重破坏草场
人口激增 过度樵采 加速荒漠化
燃料需求多 樵采天然植物 破坏固沙植物
一些不法农民到内蒙古自治区去搂发菜, 严重破坏植被,成了沙尘暴的主要风沙源 之一。
灌溉不当
地下水位上升 盐分地表聚集
蒸发旺盛
次生盐渍化
活动
非洲萨赫勒地区土地退 化与社会的贫困化问题
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 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 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 为100~500毫米。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 南缘。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 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 在自然因素。
干旱内陆区
牧区草原
农作区
合理分配河 流水资源
少
减少水井数量
推广节水农业 降水量 多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构筑防护林体系
生物
措施
绿洲外围的
沙漠边缘
前沿地带
绿洲内部 (防护林网)
宁夏盐池牧场防护林
内蒙古牧场防护林
工程 措施
缺水源地区
草方格沙障
思考:
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 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 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在干旱区,土地的植物产出极为有限。 而在缺乏能源的地区,人们仍把樵采天然 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
(2)过度放牧
短期的经济 利益
加速草原退化、 沙化进程
超载放牧
草场载畜 量降低
土地沙化
牧草生长 能力、土壤结
构被破坏
目前,西北荒漠化地区的草场超载率多 在50%~150%,少数地区高达300%。
区域自然特征---干旱
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自东向西降水和景观变化
深居内陆
距海洋远
位
水汽难以到达
置
干 旱
地 形
高原面积广大 山岭的层层阻挡 青藏高原隆起
河流 多内流 河、河 流稀少
这导动耐一致物渴位了的置干特旱征地 风貌 蚀地貌、 加干剧旱了农 畜业 牧业、
动物
风力堆积地
灌溉农业
湿润气流 难进入
干旱
山岭重 重阻隔
思考: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 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
点拨:
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 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 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 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 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 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草地缩小
转牧脆弱地区
人
口 草地变旱地 增
牧场超载
加
劳动力需求
荒漠化加剧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 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 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试 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人口增长与荒漠化
点拨:
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 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 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 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 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本区自东向西 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 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4.西北地区的东西部差异
西部
东部
降水 少
以下 200mm 以上
多
海陆位置 距海远
近
载畜量 自然景观 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
小 沙漠、戈壁 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大 荒漠草原、草原
半干旱地区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西部地形 差异大。
西部
地形
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 贺
陆盆地
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兰 特征 新疆常被描述为“三山
夹两盆”
地形区
准噶尔盆地、天山、塔 里木盆地
山
东部
高原 辽阔坦荡 内蒙古高原
3.西北地区的气候
干旱是其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地处亚欧 大陆腹地
位 西北 地 山脉和盆地 置 地区 形 相间分布
红漠化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 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 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江南丘陵红漠化、 云贵高原石漠化、华北平原盐碱化
西北 地
区
华 北 平 原
云贵高原
人类社会直接面对荒漠化问题至少已有 了5000年的历史。在世界生态环境问题中, 荒漠化位居首位。荒漠化是人类文明的“冷 面杀手”。巴比伦、古埃及文明都曾遭其毒 手。近代北美、前苏联、北非多次领教其险 恶。
(3)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 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本身就存在着土地荒漠 化的威胁。
缺 少
沙质土壤极易遭受风蚀
作 物
防
产
护
量
林
逐
保 护
年
经济效益差而弃耕
降
低
“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 变沙梁”是西北地区草地开垦的真实写照。
风蚀耕地
阅读指导
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在干旱荒漠和草原地区,人们常常采用 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 这的确解决了干旱地带的人畜饮水问题,但 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因为人畜活动必 然会以水井为中心,于是水井周围就会因过 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的地面。
点拨:
萨赫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 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 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 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 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 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 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 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 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 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每年的6月17日是“世界防 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联合国 大会1995决定每年6月17日为 “世界抗击荒漠化日”。 中国 加入了该公约,1997年5月9日对 中国生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
1.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 法正常生长;而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这一过程 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 形成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荒漠化的景观。
2.荒漠化的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 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3.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气候变异
(2)人为原因: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4.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 草地退化 林地退化
在荒漠中开花的仙人掌
5.荒漠化的形式
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红漠化
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 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1.荒漠化的发展过程
气
候
变发
异展
等 自
创 造 条
过 程
然件
条
件
分散土 地退化
最终连接
过 程
荒漠般景观
加 剧人 加类 速活 发动 展
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根本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 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西
北
据统计,
地
在西北
区
地区荒
土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 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 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 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 经济转化。根据下图,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 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自给性游牧与商业性定居牧业对草场的不同影响
点拨:
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 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 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 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 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 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 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 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 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重点治理已遭沙 丘入侵、风沙危害严 重地段。
4.荒漠化防治的有效措施
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有计划 地恢复荒漠植被,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治理。
植物固沙
梭梭林(三年生)
沙拐枣固沙林
在活化沙地上恢复的人工植被
5.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西
海陆 位置
东
改善灌溉技术
解决能源
的途径
开源 节流
营造薪炭林 新建沼气池 利用风能、太阳能
推广省柴灶
(5)控制人口增长
有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建立人口、 资源、环境 协调发展的生
态系统
利 于 防 治 荒
漠
化
6. 我国治理沙漠成功的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 流域综合治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 防治
当井的数目不很多,而且间隔很远 的时候,在以井为中心的裸地之间还有 大片正常的牧场以维持牲畜的生存。
当人口和牲畜的数量增加时,不得不打 更多的井以满足人畜用水需要,而这样做的 结果最终导致整个牧场的毁灭。
4.另一种荒漠化现象 ——次生盐渍化
在荒漠地区作物生长必须依靠水源灌溉。 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人口和农田规模。
持续干旱
抑制风沙活动
加剧荒漠化进程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 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活动
根据图,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 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
点拨:
上图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 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 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世界范围内,阿根廷、巴西、智利、印 度、中国、非洲主要地区、中亚、中东等国 家与地区为主要受害地区。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 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西北地区的范围
提示:自然界线、行政界线、降水量界线
2、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2.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 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 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 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 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农作侵入牧区带来的影响
点拨:
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 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 进,结果是:
貌广布
绿洲农业
城乡分布 点状、带 状
干旱的气候为荒漠化提供了一个大的自然背景
5.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漠荒化的自然原因 干旱的气候
气候干旱少雨 平地多疏松的 大风日数多,且集
沙质沉积物
中在冬、春季节
基本条件
物质基础
动力因素
包含着荒漠化的 潜在威胁
(2)气候异常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多雨年
气温、降水 变率大
但是迫于人口的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 导致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 趋严重。
(1)次生盐渍化的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
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2)灌溉与次生盐渍化
人类在荒漠中之所以能居住下来,关键 在于从非荒漠源地得到大量的水分供应。以 人类最早的两个文明中心——埃及和美索不 达米亚来说,两者均地处荒漠,水分的来源 是外来河流。
点拨:
这是由当地干旱的 环境决定的。水分条件 消失容易而形成难。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紧 紧 相 邻 的 沙 漠 和 绿 洲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现有林地
作为防护林
绿洲边缘的 灌草林带
发展林业、牧业
已荒漠化的地方
退耕还林 退耕还牧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 牧区的能源问题
沼气池
薪炭林
石质荒漠化
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 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裸露的地表, 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 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
次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 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 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 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 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 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随着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不断 进步,荒漠化,也逐渐被作为一个 代表全球环境恶化的严重问题。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防治的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 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 原则。
漠化土
地
地面积 中,人 类活动
荒 漠 化 的
不当引
人
起的占
为
90%以
因
上。
素
3.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
(1)过度樵采
为了增加收入 无节制采挖药、菜
严重破坏草场
人口激增 过度樵采 加速荒漠化
燃料需求多 樵采天然植物 破坏固沙植物
一些不法农民到内蒙古自治区去搂发菜, 严重破坏植被,成了沙尘暴的主要风沙源 之一。
灌溉不当
地下水位上升 盐分地表聚集
蒸发旺盛
次生盐渍化
活动
非洲萨赫勒地区土地退 化与社会的贫困化问题
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 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 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 为100~500毫米。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 南缘。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 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 在自然因素。
干旱内陆区
牧区草原
农作区
合理分配河 流水资源
少
减少水井数量
推广节水农业 降水量 多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构筑防护林体系
生物
措施
绿洲外围的
沙漠边缘
前沿地带
绿洲内部 (防护林网)
宁夏盐池牧场防护林
内蒙古牧场防护林
工程 措施
缺水源地区
草方格沙障
思考:
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 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 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在干旱区,土地的植物产出极为有限。 而在缺乏能源的地区,人们仍把樵采天然 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
(2)过度放牧
短期的经济 利益
加速草原退化、 沙化进程
超载放牧
草场载畜 量降低
土地沙化
牧草生长 能力、土壤结
构被破坏
目前,西北荒漠化地区的草场超载率多 在50%~150%,少数地区高达300%。
区域自然特征---干旱
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自东向西降水和景观变化
深居内陆
距海洋远
位
水汽难以到达
置
干 旱
地 形
高原面积广大 山岭的层层阻挡 青藏高原隆起
河流 多内流 河、河 流稀少
这导动耐一致物渴位了的置干特旱征地 风貌 蚀地貌、 加干剧旱了农 畜业 牧业、
动物
风力堆积地
灌溉农业
湿润气流 难进入
干旱
山岭重 重阻隔
思考: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 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
点拨:
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 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 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 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 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 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草地缩小
转牧脆弱地区
人
口 草地变旱地 增
牧场超载
加
劳动力需求
荒漠化加剧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 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 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试 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人口增长与荒漠化
点拨:
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 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 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 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 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本区自东向西 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 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4.西北地区的东西部差异
西部
东部
降水 少
以下 200mm 以上
多
海陆位置 距海远
近
载畜量 自然景观 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
小 沙漠、戈壁 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大 荒漠草原、草原
半干旱地区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西部地形 差异大。
西部
地形
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 贺
陆盆地
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兰 特征 新疆常被描述为“三山
夹两盆”
地形区
准噶尔盆地、天山、塔 里木盆地
山
东部
高原 辽阔坦荡 内蒙古高原
3.西北地区的气候
干旱是其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地处亚欧 大陆腹地
位 西北 地 山脉和盆地 置 地区 形 相间分布
红漠化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 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 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江南丘陵红漠化、 云贵高原石漠化、华北平原盐碱化
西北 地
区
华 北 平 原
云贵高原
人类社会直接面对荒漠化问题至少已有 了5000年的历史。在世界生态环境问题中, 荒漠化位居首位。荒漠化是人类文明的“冷 面杀手”。巴比伦、古埃及文明都曾遭其毒 手。近代北美、前苏联、北非多次领教其险 恶。
(3)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 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本身就存在着土地荒漠 化的威胁。
缺 少
沙质土壤极易遭受风蚀
作 物
防
产
护
量
林
逐
保 护
年
经济效益差而弃耕
降
低
“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 变沙梁”是西北地区草地开垦的真实写照。
风蚀耕地
阅读指导
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在干旱荒漠和草原地区,人们常常采用 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 这的确解决了干旱地带的人畜饮水问题,但 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因为人畜活动必 然会以水井为中心,于是水井周围就会因过 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的地面。
点拨:
萨赫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 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 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 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 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 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 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 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 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 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每年的6月17日是“世界防 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联合国 大会1995决定每年6月17日为 “世界抗击荒漠化日”。 中国 加入了该公约,1997年5月9日对 中国生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
1.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 法正常生长;而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这一过程 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 形成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荒漠化的景观。
2.荒漠化的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 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3.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气候变异
(2)人为原因: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4.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 草地退化 林地退化
在荒漠中开花的仙人掌
5.荒漠化的形式
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红漠化
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 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1.荒漠化的发展过程
气
候
变发
异展
等 自
创 造 条
过 程
然件
条
件
分散土 地退化
最终连接
过 程
荒漠般景观
加 剧人 加类 速活 发动 展
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根本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 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西
北
据统计,
地
在西北
区
地区荒
土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 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 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 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 经济转化。根据下图,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 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自给性游牧与商业性定居牧业对草场的不同影响
点拨:
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 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 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 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 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 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 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 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 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