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参与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分发挥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参与作用
在全国大力倡导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过去沿袭了不知多少代人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械已没有多少市场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

本人从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充分体会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确立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且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新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却无定法,而贵在得法。

是否得法,则看其能否对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有好处,看其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是否起促进作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做到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自主,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历史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般来说,现在的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宽及其对社会的广泛接触,特别是当今时代节奏感强,他们的身心都较为成熟,对遇到的问题一般都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都有自己的思维及见解。

同时,好奇心、好胜心也是中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

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相信学生,信任学生的学习潜能。

其次是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探索,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

实践证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适当运用研究探讨法是较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让学生主体参与历史教学的方式很多,我较为常用的是研究探讨法,即对历史知识中的某些内容特别是热门的话题作为研究课题让学生深入研究探讨。

例如高中世界历史上册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对外战争》一节,我有意选择拿破仑对外战争性质这一论题给学生进一步深
入研究。

按照课本有关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我却积极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

我对学生这样说: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法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位大名鼎鼎的
人物,他就是大家较为熟悉的拿破仑。

在历史上,有人说他是个野心家,有人说他是个英雄。

他的一生大都是在马背上渡过的,即对外战争连绵不断,对于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性质,人们也是众说纷纭,你们认为如何?这时同学们已不满足于书本的陈述,早已议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作为教师,我并不急于做结论,更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我总结出同学们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认为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进步性,是正义的;另一种持相反意见,即认为拿破仑对外战争不具有进步性,是非正义的侵略性的。

我按照同学们的不同观点及时把全班同学分成正方与反方两个大组。

正方
持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进步性这一观点,反方持拿破仑对外战争不具有进步性这一观点。

每个大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统筹安排。

第一步我要求各组同学根据自己所持的点搜集有关资料,参考有关书籍(教师可以提供参考书名)。

这会儿
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可被激活了,兴趣可来了,可以说,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内驱力。

课后,他们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跑图书馆、阅览室,有的还上网查询。

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平时所谓的后进生,为了论证本方的观点,课外书的阅读、搜集资料的能力上并不见得"后进"。

我及时给与充分肯定,并指导学生做历史笔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历史笔记的能力。

随着正反双方搜集到的材料越来越多,第二步是着手开主题辩论会。

为开好辩论会,我参考"
大专辩论会"的方式,要求正反双方各自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分工好,每小组负责一个小专题组织材料,有专门负责阐述本方观点的,有专门批驳对方观点的,有专门做补充发言的,有专门进一步陈述观点作总结性发言的。

由于准备充分,组织得好,会上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人人都积极参与。

大家摆史实,讲理由,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动脑又动口,充满活力。

辩论会开得相当热烈,进行得相当顺利。

出于我意料之外的是,有几个平时不善于言辞的学生却一反常态,他们的发言特别得到大家的掌声。

同学们在辩论中明辨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他们的参与勇气,分析判断能力得到了锻
炼。

第三步我要求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观点收集到的材料,去粗取精,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并由各组学生自己组织进行评比。

由于前两步做得具体扎实,所以这步也迎刃而解,大家都有"我手写我口"的感觉。

我发现,同学们写的一篇篇历史小论文装订成册放在班上让大家传阅,引起强烈的反映,也更激发了大家参与历史教学的兴趣。

正如前面所说,采用研究探讨法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是每一节课都一定采用的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适量、适度地选择一些能启迪学生求异思维或创新思维且便于参与的论题来开展。

例如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对义和团运动中"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清末的"新政"评价,美国的"西进运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及国际联盟有无积极作用等等。

只要我们教师重视把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坚持贯彻或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历史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中,不怕学生的观点及提法有误,就怕学生没有自己的看法。

因为此时的学生一般来说只是了解历史的表象,还不全明白历史情境的内在联系及本质东西。

因此,不能求全责备,应肯定勇于参与及探讨的精神。

更何况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应是看重结果,而应看重其过程。

即培养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不会思维到敢于思维和乐于思维的
习惯,使学生感受到主体参与教学的莫大乐趣,从而达到有所创新的目的。

诚然,学生主体参与并不否认中学历史教学首先立足于基础,教师要脚踏实地地利用现有教材传道、授业、解惑。

但必须冲破以教师讲为主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束缚,切实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历史教学应当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努力培养学生在接受必要知识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知道,学生的这种主体参与学习的收获肯定要比单纯由老师教给的要大得多。

为充分发挥学生在高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参与作用,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进一步大胆地实践与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