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的教育思想
如下是有关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重振儒学的卫道者
韩愈(768-824),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韩愈一生有很长时间在从事教育活动,曾先后担任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及国子祭酒等,对国学进行整顿,还积极倡导恢复地方官学等。

韩愈的著作被编为:《韩昌黎集》。

在思想文化方面,韩愈主张复兴儒学,认为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就必须以孔孟之道为思想支柱,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号召,尤其反对佛教。

他认为,儒学纲领是仁义道德,这就是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

在道德规范方面,他把仁义与道德并提,基本内容是仁义。

他把仁义道德说成是历代圣人相互传授的传统,排出儒家圣人的序列,以表示儒道源远流长,有传承的系统,居于中国历史上正统地位。

他特別推崇孔子和孟子,认为孟子之后,圣人之道无人继传。

他鼓起任道的勇气,想要挽救先王之道、再兴而传。

故称韩愈为“重振儒学的卫道者”。

其道统学说的建立,加强了儒学在民族文化中居主导地位的意识。

(二)“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
韩愈从天命论出发,提出“性三品”说,又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教育作用论。

他认为人性是天生的:“性也者,与生俱生也。

”他将人性分上中下三品,上为上智,是善性,指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内容;下为下愚,是恶性,不可改;只有中品可善可恶,“上教者可导而上下"。

但是他认为上品虽不变,但“就学而愈明”,其善性接受教育后可以发扬光大;人性中除性外,还有情,情是性接触到外界事物后而产生的内心反应。

情亦分三品,是性的表现:“接于物而生也”。

具体说,情有七种表现,即喜、怒、哀、惧、爱、恶、欲。

如是上品之性,其七
情的表现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

中品之性,“中焉者可导而上下”,其七情的表现或过分,或不足,对于仁德有所违背,不能恰如其分。

下品之性,“下焉者畏威而寡罪”,对于七情不能控制,率性而为。

教育的作用在于绝邪情,使天情得到发展,即顺性而克情。

“上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从天生不平等性来论证教育的可能性和效果,具有明显的宿命论色彩。

其弟子李翱提出“复性说”,主张教育作用在于去情欲,恢复本性,这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是一个直接的影响。

总结韩愈的人性论,可知:
其一,人性是决定人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对于不同人性,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其二,教育只能在已定的人性品位内发生作用。

因此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既没必要也不可能普及教育。

说到底,只有中品以上者才能接受教育。

“而下者可制也。


其三,人性决定了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性本身包括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教育就是把这些道德内容发扬开来。

(三)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
韩愈主张以德治天下,重视教育事业,重视人才的培养。

为了培养人才,满足封建国家的需要,他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

为此,在担任国子祭酒后,韩愈以实际才学为标准,严格选任学官,改变了以前委派学官多循资叙、不考艺能的积弊。

在整顿教师队伍的同时,韩愈也整顿了教学,建立了比较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日渐荒芜的国学恢复了生气。

韩愈不但重视人才的培养,而且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

他根据自己走科举之
路的切身体会,抨击了科举选士的弊端。

指出:依靠科举制选拔不出真才实学者,反而会埋没治国兴邦的大才。

他要求统治者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在他看来,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内,定有奇秀,关键在于国家能否以特别办法发现之、礼遇之。

韩愈这种选才、用才思想与封建社会选人唯贵、用人唯亲的腐朽思想是对立的,在今天看来仍有现实意义。

(四)论尊师重道——《师说》的教师观
《师说》是韩愈专门论述教师问题的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集中论述师道的专论。

《师说》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1)“学者必有师”、“学无常师”
《师说》从“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了“学者必有师”。

韩愈这一思想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第一,肯定了教师工作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

第二,对当时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一种“耻学于师”,羞于承认老师的恶劣风气进行了批判。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再次强调了“学无常师”的思想。

主张不管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可以为师,只有“道”是做师的唯一标准。

(2)教师的基本任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认为教师的基本任务包括三方面:一是传道,即思想和伦理道德教育;二是授业,即传授知识;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

《师说》在历史上首次较全面地反映了教师工作的基本职责。

由于文字表述比较精炼,后世传为名言,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3)论师生关系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韩愈明确指出,师生之间也是可以相互学习的。

把师生的关系,不再看成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这是对封建社会的“师道尊严”传统的一个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