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治未病思想论述呼吸系统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治未病思想论述呼吸系统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中医学历来注重预防,早在《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素问·四气调神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预防内容包括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对于健康人来说,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对于病者而言,可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一.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正气不足是发生疾病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因此,未病先防,必须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入侵两方面入手。
1.增强正气可以通过:
1).顺应自然。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四气调神论》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已从其根”。
遵循四时变化规律,衣着、饮食顺应自然,使起居有常,动静合宜。
2).调神养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认为情志太过不仅直接伤及脏腑,引起气机紊乱而发病,也可损伤人体正气,使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所以,调神养性,是增强正气的一个重要方面。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尤其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大规模传染病时,不要惊慌,保持好的心态。
心静则神安,神安则气机和顺,人就不会生病。
通过调神养性,又可以改善气质,优化性格,增强自身的心理调摄能力,起到预防疾病的功用。
3).护肾保精。
中医历来强调肾精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精能化气,气能生神,神能御气、御形,故精是形、气、神的基础。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指出“房室勿令竭乏,即性生活要
有节制,不可纵欲无度以耗竭其精。
“男女之间正常的性生活,是生理需要,对身体是无害的。
若性生活的不到满足,易形成气机郁滞之证。
但性生活过度,必导致肾精肾气亏损而使人易于衰老或患病。
4).锻炼体魄。
古人养生,注重形神合一。
《吕氏春秋·达郁》: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为例,阐释人体”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的道理。
锻炼形体可以促进气血流畅,使人体肌肉筋骨强健,脏腑功能旺盛,并可借形动以济神静,从而使身体健康。
锻炼要点:运动量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5).调摄饮食。
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
注意饮食卫生。
不要偏食,注意营养搭配。
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食物的寒温属性进行合理搭配,如药膳。
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在呼吸系统疾病流行期间,可以通过食用一些具有“药食同源”的食物,如百合、绿豆、菊花、黄芪等。
2.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如夏日防暑,秋天防燥,冬天防寒;避疫毒,通过居家隔离、佩戴口罩等措施,减少疠气相互传染的几率;通过清洁消毒,通风换气等措施,保持环境卫生。
加强监测,防止水源和食物的污染。
2).针灸、推拿、药物预防。
在呼吸系统疾病流行期间,可以服用一些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如板蓝根、大青叶、贯众、玉屏风散等,或者通过佩戴香囊、针灸、推拿的方式,以达到扶助正气,防止病毒侵害的目的。
《素问·刺法论(遗篇)》记载:“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
二.既病防变
1.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力求做到正确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传变。
早期诊治,原因就在于疾病初期,病位尚浅,病情较轻,正气未衰,病较易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说明正确的诊治越早,疗效越好,
如不及时诊治或者误治,病邪就有可能步步深入,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更加困难了。
2.防止
传变包括阻断传播途径和先安未受邪之地。
尤其就呼吸系统疾病,如果在伤寒病早期太阳病阶段采取正确的治疗,则是防止伤寒病病势发展的最好措施。
温病多始于卫分证,因此卫分证阶段就是温病早期诊治的关键。
如果温热病伤及胃阴时,其病变发展趋势将耗及肾阴,清代叶天士主张在甘寒以养胃阴的方药中,加入咸寒滋养肾阴的药物,以防止肾阴的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