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限时训练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生物限时训练(二)
1.下列关于分子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脂肪是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B.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均受基因控制
C.二氧化碳的固定是与A TP水解反应相联系的吸能反应
D.细胞中的大多数化学元素和无机盐都是以离子形式存在
2.下列关于教材中“科学·技术·社会”的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A.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B.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并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C.DNA指纹技术能识别身份是因为每个人的DNA不完全相同
D.生态农业实现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3.下列有关酵母菌等微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乳酸菌与酵母菌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没有核膜、核仁
B.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的结果可能大于实际的活菌数量
C.可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来检验酵母菌是否进行无氧呼吸
D.酵母菌只在线粒体中产生二氧化碳
4.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种群密度
B.并非所有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低而恢复力稳定性就高
C.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
5.下面图甲为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示意图;图乙表示医学上常使用抗生素治疗由细菌所引起的疾病示意图,图中①一⑤分别表示不同抗生素抑制细菌的作用情况,a~c分别表示某种生理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乙中①表示促进细菌细胞壁的形成
B.图乙中③④分别表示抑制细菌DNA复制和转录
C.吞噬细胞和根尖分生区细胞均有图甲中过程①②③
D.图甲中,与①相比②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T
6.玉米(2N= 20)是遗传学研究的常用材料,决定玉米籽粒有色(C)和无色(c)、淀粉质
( Wx)和蜡质(wx)的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结构异常的9号染色体一端有染色体结节,另一端有来自8号染色体的片段(如图)。
科学家利用玉米染色体的特殊性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研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结构异常的染色体的变异来源属于基因重组
B.可用玉米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研究伴性遗传现象
C.图中所示的母本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这两对基因所在染色体可发生联会
D.若图中所示的亲本杂交,F1有四种表现型且出现了表现型为无色蜡质的个体,说明亲代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了交叉互换
(2)
1.下列有关膜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部分膜蛋白具有催化作用B.膜蛋白在细胞膜内外两侧对称分布
C.载体的种类决定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物质的种类
D.膜蛋白的种类和含量决定了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
2.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研制抗疟药青蒿素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所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可能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甚至会威胁到细胞生存
B.疟原虫通过胞吞从外界获取食物,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
C.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看,可以视为分解者
D.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式,可以实现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3.下图①②③表示了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也能在线粒体、叶绿体及原核细胞中进行
B.每种氨基酸均可由不止一种tRNA来转运
C.③是翻译过程,方向是从b到a
D.一条mRNA可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多个核糖体
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加快了翻译的速度
4.下列关于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逆转录病毒只含有A、T、G、C4种碱基
B.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
C.病毒可在空气、水、土壤等介质中长期独立生存
D.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因此它属于生命系统
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去掉顶芽可使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升高,侧芽加快生长
C.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乙烯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D.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可使植株增高
6.下列过程中属于细胞免疫且对抗原的消灭方式与其他不同的是
A.消灭肿瘤细胞或同种异体移植细胞B.消灭机体内的结核杆菌
C.消灭侵入人体的流感病毒D.消灭细菌外毒素
(3)
1.关于细胞和细胞器中有关增大表面积的作用,其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内质网通过膜折叠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
B.线粒体内膜内折形成嵴,增大了酶的附着面积
C.浆细胞表面形成的突起,增大了浆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面积
D.神经细胞表面形成了树突和轴突,树突的形成增大了接收信息分子的面积
2.正常情况下,甲胎蛋白(AFP)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后约两周AFP从血液中消失,
但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细胞再生时,AFP会升高,尤其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AFP会持续性异常升高,所以当血液中该指标超过正常值时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认体内是否出现了癌细胞。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推测当肝细胞的分裂周期变长时,AFP合成会增加
B.肝细胞中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会参与AFP的加工与运输
C.指导合成AFP的基因属于原癌基因,发生突变后才表达
D.肝细胞发生癌变后因细胞膜上糖蛋白增多而容易发生扩散
3.下列关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及其研究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实验的基础上
B.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C.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遗传
D.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4.下列关于真核细胞核基因表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起始密码对应的区段是基因转录的启动信号
B.正常人体细胞中mRNA、tRNA、rRNA都是基因区段转录的产物
C.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DNA分子较多,转录成的mRNA分子也较多
D.可以边转录边翻译,并且在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有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
5.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突触间隙中的液体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髙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增加
C.健康人的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通过胞吞进入下一个神经元发挥作用
6.植物越冬休眠和夏天生长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如下图所示。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植物生长
B.秋末①→③→⑤过程能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C.越冬休眠过程中,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D.各种植物激素通过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4)
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但磷脂与物质的跨膜运输无关
B.吞噬细胞对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处理离不开溶酶体的作用
C.破伤风杆菌分泌外毒素(一种蛋白质)离不开高尔基体的作用
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离不开中心体的作用
2.下列有关细胞的生长与增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体细胞增殖的唯一方式是有丝分裂
B.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均相同
C.细胞核中DNA的含量相对稳定是限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因素之一
D.显微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的一个视野,往往看不全细胞周期各时期的图像
3.下列对有关鉴定性实验、观察类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及调查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实验时,可依次向待测样液中加入甲液和乙液
B.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可以设置不同梯度的低温进行实验,确定染色
体加倍的适宜温度
C.设计探究实验时,自变量的设置应考虑周全,而无关变量可忽略不计
D.调查某荒地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
4.囊性纤维病的致病原因是由于基因中缺失三个相邻碱基,使控制合成的跨膜蛋白CFTR
缺少一个苯丙氨酸。
CFTR改变后,其转运Cl-的功能发生异常,导致肺部黏液增多、细菌繁殖。
下列关于该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CFTR蛋白转运Cl-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该致病基因中缺失的3个碱基构成了一个密码子
C.合成CFTR蛋白经历了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肽链的盘曲、折叠过程
D.该病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
5.下列关于“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这一现象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B.适当喷2,4-D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C.乙烯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
D.环境因子只能通过激素来影响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
6.有一生态系统总面积为50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A种植物一B种动物一C种动物,B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2000头。
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A.当B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2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B.若C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内,甲种植物的数量也增加
C.在A种植物一B种动物一C种动物食物链中,A的同化量是B的同化量的10 - 20倍D.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B种动物种群数量为150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B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3头/km2
生物限时训练(二)答案
(1)BDDBBC
(2)BCABDA
(3)CBDBDA
(4)BABC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