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治疗眩晕病的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注射治疗眩晕病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活血化瘀、解痉止痛药治疗眩晕的疗效。
方法穴位注射丹参、三七加针灸治疗与单纯针灸治疗眩晕各取46例,观察疗效比较。
结果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眩晕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结论穴位注射对本病有显著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缓解眩晕症状的作用。
【关键词】眩晕穴位注射丹参三七针刺
穴位注射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采用小剂量中药注入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此疗法形成已近60年的,从肌肉注射到神经阻滞的初创阶段(50年代),推广应用阶段(60年代)和系统总结阶段(80年代),技术成熟应用阶段(近10年)。
源于西医注射疗法,渐被中医所兼收,成为一种理论较为完整,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用途广泛,疗效理想,前途广阔的疗法[1]。
笔者于2013年1月~2013年11月对46例眩晕患者采用穴位注射治疗,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病例均为北京航天中医院三门诊的门诊患者,其中男35例,女57例,年龄40~59岁21例,>60岁71例,病程2天~9年不等。
随机分为注射组和针刺组。
2 治疗方法
针刺主穴:百会、风池、合谷、太阳、四神聪。
配穴根据辨证分型选择。
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耳鸣,头胀痛,易怒,失眠多
梦。
舌红,
苔黄,脉弦滑。
配穴太冲、行间、大椎。
(2)痰浊中阻:头重如裹,视
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
苔白腻,脉弦滑。
配穴足三里、丰隆、中脘、内关。
(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
舌淡苔薄白,脉弱。
配穴:内关、足三里。
(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
舌红苔薄,脉弦细。
配穴:肾俞、三阴交。
(5)瘀血阻窍:眩晕,头痛,兼见健忘,耳鸣耳聋,面唇紫暗。
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配穴:血海、膈腧。
针刺方法:选用0.25﹡0.44mm针灸针,辨证施治’,留针25分钟,1次/日,10次/疗程,共4个疗程。
穴位注射:丹参、三七注射液混合(1:1),常规消毒,注射0.5ml/穴,配穴选2个/次,0.5ml/穴,1次/日,10次/疗程,共4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痊愈: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无阳性体征;显效: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有效:症状减轻,体征好转;无效:症状、体征及发作次数均未见好转。
治疗结果注射组中治愈40例占86.9%,有效4例占8.6%,无效2例占4.3%;针刺组中治愈29例占63.7%,有效10例占21%,无效7例14.5%.
典型病例
例1:贾某某,女,63岁。
主诉:眩晕2月余,每于晨起或转头时加重,伴有头胀痛,肩背压痛,手麻,烦躁失眠,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辨证为气血不足型。
毫针选穴:百会、风池、大椎、太冲,配穴:中渚、内关。
方法:各穴均施以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
穴位注射:选风池穴和配穴2穴,每日1次,每次注射0.5ml/穴。
针刺加穴
位注射8次后,眩晕明显减轻,肩背疼痛缓解,易于入睡;针15次,穴位注射15次后,手麻减轻,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又经1个疗程治疗,巩固疗效,症状全部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
例2:张某某,男,64岁,眩晕每于情志波动时加重,并伴有烦躁、面赤、耳鸣、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有吸烟、饮酒及高血压史,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
西医诊断: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
毫针选穴:百会、风池、太冲、合谷、四神聪。
配穴:太阳、太溪、肾俞、三阴交。
方法:百会、风池、太阳、太冲强刺激,用泻法,其他穴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40分钟。
穴位注射:风池加配穴2穴注射,每日1次,每次注射0.5ml/穴。
治疗7次后眩晕明显减轻,1个疗程后各症状均见好转,2个疗程诸症皆除,bp:130/85mmhg。
随访6个月未复发。
4 讨论
眩晕是一种自觉周围环境在运动的主观感觉障碍.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复发性。
多为风、痰、虚所起。
由于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劳倦太过,以致脾虚不运,湿聚生痰,痰浊蒙弊清阳,风痰上扰;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行障碍、则血行不畅,脉络瘀阻,不能上荣头面,脑失所养而致眩晕。
现代医学认为:椎枕肌痉挛,椎体滑移,压迫椎动脉或者是由于关节增生等引起无菌性炎症,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而致椎基底动脉痉挛,供血减少发生眩晕。
采用针刺治疗改善经络循环,调节脏腑功能,促进脑部经络气血运引,纠正脑供血不足,从而解除眩晕。
丹参具有凉血、补血、活血、祛瘀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丹参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抗凝、降低血脂,降低全血粘度、防止红细胞聚集、解除微血管痉挛、提高微循环灌注量等功能。
三七具有凉血、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三七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预防和治疗心脑组织缺血、缺氧症、促进血液细胞新陈代谢,平衡调节血液细胞、双向调节中枢神经、提高脑力,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抗炎、双向调节血糖、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的作用。
风池穴具祛风解表,平肝熄风,清热明目,健脑通络之功。
能使血管弹性增加,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病理反应,达到健脑通络止痛。
穴位注射疗法可能的作用机制:在同样条件下,穴位注射等量的同种物质,穴位与非穴位,此穴位与彼穴位的作用有显著的差别[2]
杨改琴[3]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耳鸣耳聋68例。
结果:穴位注射组总有效率88.2%,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68.0%。
因此,通过局部药物的物理作用,刺激病灶点,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充分发挥经穴和药物对疾病的综合效应,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穴位注射小剂量药物,可在短时间内产生更强的药效。
穴位注射提示:药效与穴效进行了某种特殊的整合作用。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眩晕的方法比普通针刺治疗眩晕的方法有
更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范刚启穴位注射疗法研究的现状及展望《中国针灸》2001
[2]骆乐穴位注射疗法研究进展《针灸临床杂志》2001
[3]杨改琴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耳呜68例《陕西中医》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