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翻译赏析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一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
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

无奈的眺望远处的
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
是沧桑。

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
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

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
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
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
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

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

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
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译文二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
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
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
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
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
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
失意的.眼泪!
注释
建康:今江苏南京。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遥岑:岑,音cén。

远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

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
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

《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
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

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季鹰:张翰,字季鹰。

求田问舍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
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刘备批评许
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
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求田问舍,置地买房。

刘郎,刘备。

才气,胸怀、气魄。

流年:流逝的时光。

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

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
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

《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
执条,泫然流泪。

”此处借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
的感慨。

倩:请托。

读音qìng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揾:wèn。

擦拭。

赏析一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
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
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
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
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词篇因此而生动。

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
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
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
(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
回乡。

(见《晋书。

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
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
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

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
有大志之人。

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
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
的代名词。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这三
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
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赏析二
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

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

“献
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

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

落日断鸿,
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
形象。

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

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

结尾处叹无人唤
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
也别具深婉之致。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某某某,曾任耿京某某某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

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

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
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

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
镇江知府,不久罢归。

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

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
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